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俗话不俗,妙用生花

时间:2013/1/20 作者: 峨眉山人 热度: 64947

                                               读苗得雨散文三集有感
  
  俗语俚曲、颜语,歇后语在农村,在社会大都是些耳熟能详,碰过来搡过去的语言,大到百岁老人,小到七八岁孩童,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无人不会讲的。然正由于它的广泛性、普遍性,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独特性,看轻了他的份量和价值。但是当我捧读《苗得雨散文》三集时,《老伴的“俗语”》一文却像过去煤油灯上的灯花在我眼前跳了一下,不由自主的读下去,读中还自觉不自觉的生出一种亲切感,还有那么一点点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熟头熟脑的回味,顺着这种情趣翻看,在《品读》一文中我又发现苗得雨大量集中的引用了俗语,边读边品,头脑中竟慢慢蹦出一个妙字,于是便有了俗语不俗,妙用生花这点体会。
  
  说实话,在文中引用俗语、颜语、歇后语,甚至小调、小曲是苗得雨为文的常用手法,对他而言不算新鲜事,读者也没过多的去品、去消化,然当他把这些俗语集中起来使用,进行描述的时候,却让读者有了手不释卷,细嚼慢咽,不觉中有了一些感触和新鲜,感到俗语妙用给文章带来的吸引力、持久力、传播力、扩张力、穿透力。
  
  顺口易记。俗语大都是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历朝历代的实践、观察、总结出来的,它既带有真实性、普遍性,又带有实用性,是人民的总结,在人民中流传,见怪不怪,用的多了,就觉的俗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俗,才给了人们一种亲切感,使用起来,顺嘴而出,这就使俗语有了顺口易记的特性,因而历经苍桑久经不衰。别的不说,就说“腊七腊八,冻煞叫花”这两句吧,这是农村老太太边干着活,边嘟念出来的,说者无心,却让儿孙们记住了节气。还有“不冷带衣裳,不饿带干粮”这都是大人们告诫儿孙们出门时,预见未来,早有防备的关切,与“穷家富路”一样,使远行人防患于未然。这些看似俗得不能再俗的语言,在民间、在社会却能口口相传,祖辈传流,不能不使后人惊叹俗语的生命力,然顺口易记又正是俗语得以流传的基础。
  
  唯物辩证。乡间俗语除了它顺口易记的特征外,之所以能够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是因为它句句在理,说得人无言以对,达到了向人容易向理难的程度。你看“宁看儿子的腚,不看女婿的脸”。假如从表面上看,从现象上看,女婿的脸再难看,也比儿子的腚好看。然而若从本质看,“孬啥是儿,薄啥是地”,“孩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孩是娘的连心肉”来看,儿的腚再难看,由于血缘关系,拾得起放得下,打也打不走,撵也撵不出,可女婿就不行了,不用说打骂,脸一不好看,就可以不上门。告诫人们儿、婿有别,不能一样待称,避免承受力不够,闹矛盾。要不女婿就不会有半子之称了。再如“女大了外向,死了外葬”。这话看起来生硬,却是实理。女儿在跟女婿闹气的时候,很希望娘家人出来撑腰,可是话一说重了,女儿就站到女婿那一边,帮着女婿说话,再也不管她老娘老爹那脸往哪里搁,更不用说姐夫舅子,七大姑、八大姨了。死了外葬是女儿的归宿,也是娘家人的期盼,要不就是做下不是了,死无葬身之地。又台“宁跟要饭的妈,不跟做官的大”(即爹系方言),这是从母爱上说的,尽管父爱如山,但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一把屎一把尿,到儿行千里母担忧,儿一直是母亲的连心肉,不管穷富,母子难分离,然一些爹为了江山社稷,却可以别妻抛子,毛泽东是也,陈世美更是为求一人之荣,不认妻儿,留下千古骂名,仅从以上三例,就可看出俗语中深含的辩证法。让人看问题要看本质,知深浅、知进退。
  
  一针见血。俗语由于来自实践,来自经验教训,不仅句句有出处,语语都占理。还能有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之威。例如“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母之子,有愚有贤”。就说明了一母生百般,老大干国民党,老二干共产党是可以理解的。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易涨易退小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万两黄金易得,一个知己难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创业百年,败家一天。”“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树大招风风损树,人有高名名丧身。”这些发自肺腑,有的放矢,一语中的语言,咱不用去多分析,就拿出其中几句就可知俗语的力量。一是“创业百年,败家一天”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江山社稷抛头颅洒热血,可是江山打下了,却保不住。三国时,刘备之子是也,清未溥仪是也,现在的腐败分子是也,历史为什么会这么无情,就是因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子卖爷田不心疼就说明了不孝子孙们的心态,也说明了历朝历代先是开明,后是腐败的规律。原来我们认为英明的共产党是会跳出这个怪圈的。但是目前的种种迹象,好像一再显示腐败分子是挖不尽,杀不绝的。什么原因,就是应了那句“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一些腐败分子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进步了。
  
  入情入理,代代流传。自古文人墨客,诗仙词圣,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求稳一个字,拈断十根须不就是为了警人阂世,劝人上进,然流芳百世者几人。但俗语这来自民间,来自实践的语言却也越来越透露出,展现出不俗,象一颗颗布满天空的星星,闪烁着其光芒。真正能够达到不腐江河万古流,海枯石烂心不变。俗语经苗得雨一点拨,放在文中却有了以一当十,以百当千,以千当万之力。使本来很复杂的问题一言半语就说到了骨头,使我们看到了在文中恰当的使用俗语的前景,更让我们看到了俗语不俗,全在妙用的功夫,是我一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