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满桌的山珍海味,却找不到一点过年的感觉。不仅是我,生活中的许多人都已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
有一年我们决定,全家回江南的老家过年。我们征求女儿的意见,她竟然说:“过年有什么呀!吃吃饭,逛逛街,花花钱。没意思!”连孩子也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我们怎么啦!
回想我在女儿那么大时候对过年的神往是无言以表的!
刚过腊月二十,莫名的兴奋便随之而来。腊月二十过后,村里小伙子娶亲,大姑娘出嫁,喜事接二连三。主事家忙,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更忙!因为,我们要马不停蹄“赶场子”,看了这家的新娘,又要赶紧去吃那家的喜糖,还有另一家的新女婿没有看见呢!一到晚上,直说小腿肚子痛,让妈妈一个劲地揉。妈妈就说,这几天休息休息,别乱跑了!
哪里能休息呀!这不,二十三……扫尘送灶日,又来了!这天一大早,妈妈就把家里的东西都搬到一间房里,彻底打扫房间。特别是灶房,洗去一年的油尘,置放新锅新盆。我们忙呀!忙着给大人们添乱!东摸摸西碰碰,一不小心就打坏了碗勺。要在平常端的会招来大人一阵好骂,而这时妈妈就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好!打扫好之后,在灶中间帖灶神像。晚上再就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别急!我们暂时还不能吃。因为,妈妈要先挑一碗好菜敬过灶神。大人小孩都向神鞠躬,希望来年保佑我们“丰衣足食”!
最盼望的是,腊月二十四……打糕蒸馒头!
这一天,大人们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发面。如此早,有两个原因!一是希望太阳升起时就可以蒸馒头叫做“蒸蒸日上”,“节节高(糕)”;二是怕小孩子在旁边乱讲话,打的糕,蒸的馒头对祖宗不敬。
今天,我们起床之后要做一件“大事”……做冰车!很简单,到河里打一块脸盆那么大,约两指厚的冰,拖上岸,用刀一点点削圆,再用烧红的铁签在圆中间烫一个洞,最后穿上两股麻绳,分别在两边固定两根细棒子-----完工!此时我们的小手冻得真像红萝卜。没关系,拿个热馒头,烫打糕在手里。哪里还有冷的感觉,整个一个过年的好感觉!大人们还在一旁鼓劲:孩子,好好削,做圆了!馒头才蒸得圆呢!
转眼就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几乎是在吃中度过的。午餐最丰盛,因为这天中午,我们家的传统是要祭祀祖先。先给祖宗做一桌饭菜,摆上桌,按辈分给祖宗磕头,烧纸钱。此后才是我们吃的饭菜,如果有亲人没有来得及赶到家过年,长辈就准备同样的碗筷,摆在桌旁。这一天孩子可以随便讲话,大人也不会“计较”。只是到了晚上,吃过汤圆后,不可以随便说话了,大人告诉我们要“忌讳”的。我们仿佛真的懂,就不敢多说什么。这一天,睡觉之前大人会在孩子年初一穿的新衣服口袋里装上大枣、干葱根、糖块。预示孩子早起上学读书、聪明、过好日子!
听了我的“说年”,女儿跳起来:“你们真是这样过年的?怎么那么幸福呀!”她对幸福的理解竟然如此!原来我们这些生长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末期的人,在他们眼里是那样幸福!
我们是曾经缺衣少食,但是我们的一勤、二俭、三孝,就是通过这样的节日代代传下去的。过年不就是新希望的酝酿吗?过年不也是传统的延续吗?过年不也是告诫我们不要忘记“本”吗?这不也是我们汉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根本差别吗?
丈夫的少数民族朋友经常数落他:“你们汉人的大脑冬天刚到就冻坏!腊月一开始,你们就把积攒了很久的钱都花了。过年明明吃不了那么多的东西,却都买到家。到了清明,天开始热了,你们就清醒了,就跑到祖宗坟前去哭了!”笑笑他们的对话,觉得又对,又不对?是好像是有点浪费。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过年对我们汉民族的重要意义呀!
一年又一年,年的味道是越来越抓不到了!是不是,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对过年的“吃穿”没有了感觉,也就淡了年的味道?其实味浓的年又岂止“吃穿”二字简单!与其说我们丢掉的是过年的感觉,不如说我们丢失了传统!
一年又一年,我们给后代积攒钱财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也要给后代积攒一些优良传统。有一天我们给下一代叙说过年情景的时候,不要让他们反问:“你们真是这样过年的?怎么那么幸福呀!”
也许我们周围的主流已经感受到现代人也需要浓年。我们又见会唱《诗经》的学者,会画年画的老人,会剪“连年有鱼”的陕北人在“年屏”上也能露露面。其实,我们更多想看到的是:老人端坐太椅手握红包笑接晚辈的跪拜;年青人在网上搜索怎样蒸馍打糕;少年心中对过年有莫名的兴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会有一天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