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了圣贤耽误了国运
——评曾国藩的集句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是曾国藩的集句联。 上句出自苏轼诗:“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花间石室可容车,流苏宝盖窥灵宇。”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闭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攻破南京后威镇天下。此时正是他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的最佳时机。左宗棠曾劝他“鼎之轻重,似可问焉”;策士王闿运再度向他提出此事,纵谈天下大势应由公主宰;曾门四杰也主动上门规劝……面对这些,曾国藩思之良久,写下这句著名的集句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意思是倚天观海,阳光照在海面,海天一体,浪花飞腾,动人心魄;这种壮观的景象,无疑对任何人都是一种诱惑;而我此时的内心却犹如这流水高山,不为所动。他以此联答之,也就是告诉诸人,这才是他毕生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要做克己修身清高淡雅的圣贤而不愿去称王称帝。于是,打消了众念,劝者止声。
而我则认为曾国藩的这句集句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是成就了他心目中的圣贤,却耽误了我们民族的国运!
先说成就了他心目中的圣贤。他心目中的圣贤,其实就是儒家文化的传统教义:忠君报国,立德、立功、立言;举兵起事,反叛朝廷,自立为王,这是儒家传统文化所不能容忍的。当然,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它的合理性或进步性;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历史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或呼唤着变革的时代,儒家的这种传统教义,就明显地显露出它的历史局限性和落后性。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朝的晚期,国之上下,显露出的尽是衰败颓废的景象。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内反抗的火焰此起彼伏,国际列强欺凌瓜分中国愈演愈烈,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势之下,还去奢谈什么忠君报国,成就传统教义上所谓“三立”,岂不是愚忠!置天下苍生于何处?置拯救国运于何处?真正的智者和圣贤,应当顺应大道,顺应澎湃激荡的时代潮流前行,而不是抱残守缺,畏手畏脚,彷徨不前。历史上商汤周武就是这样的智者和圣贤!
由此可见,曾国藩所要追求的人生境界——要做克己修身清高淡雅的圣贤而不愿去称王称帝,其实是不合乎时代潮流的愚忠;表明他没有更为开阔的的心胸和高远的境界,没有救民于水火的急切的责任,没有拯救命运多舛的国运的胆识和气魄,没有顺应大道的信心和勇气。
从国际上看,当时的欧洲和美洲,已普遍接受了民主思潮,各国的民主政体已纷纷建立,启蒙运动正方兴未艾。即使是亚洲,我们的邻邦日本不久就开始了民治维新,走向了变革图强的道路。如果曾国藩当时能真正地放眼世界,顺应时代潮流,及时率领湘军(湘军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队,无敌于天下),推翻清王朝,带领中国走向真正的民主政体,他必将功盖万世。中国既有的历史必将重新改写!退一步说,即使根据当时的具体国情,走像英国和日本那样的君主立宪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惜的是,他拒绝去做——却要执意去做他心目中的所谓“圣贤”,使我们中华民族失去了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
所以说,曾国藩的晚年,是成就了他心目中的“圣贤”,却耽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