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鲁迅为什么不能“撤退”?

时间:2012/9/17 作者: 有只羊 热度: 69530
  一套中学语文课本,十几篇鲁迅的文章。这似乎成为几十年来中学语文课本的核心内容,被奉为圭臬。近期,应社会变革和师生要求,去掉了几篇,马上有人“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予以批判,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不得不出面唯唯然解释一番(见5月13日《新京报》文章《教育部回应教材撤鲁迅文章称是微调》)。
  
  对于鲁迅,最早我们所了解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对他的评价:“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几十年来,鲁迅的作品能够罕见地高密度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认为,与毛主席对鲁迅的这段评价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伟人的毛主席,在他眼中,我国的历代皇帝都“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可见他的胸襟有多么开阔。就是在这样一位伟人眼中,对于鲁迅,却连用七个“最”字来评价,作为我等平民,似乎对鲁迅更不该有丝毫的不恭,在有些人眼中,甚至整个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内容都改成鲁迅选集也不为过。
  
  不过,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
  
  对于毛主席,我们在确认他为伟人的同时,连他自己都认为他只是个人而不是神,历史上我们对于“两个凡是”的评价也早有定论,毛主席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也早已没有异议。作为稍有辩证知识的人,都能看出来毛主席对鲁迅的七个“最”的评价有违辩证法,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难以成为公认的定论。一个可以作证的历史镜头是:在解放后的1957年7月7日,翻译家罗稷南问毛主席:“假如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毛主席的回答是:“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
  
  抛开政治史观和立场,对于中学课改有必要删减鲁迅的文章,仍然有两个观点可以佐证。一是鲁迅的心胸。二毛《在酒楼上的鲁迅》文章中直言:“从(鲁迅)日记中对美食的恶评看,鲁迅其实不算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常常一生气就开始写文章骂人。”从他生前交恶的郭沫若、胡适、梁实秋、林语堂、沈从文、张恨水等人物的成就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些许端倪:郭沫若在甲骨文领域的研究成果举世公认,胡适的《中国哲学史》一直是高校的经典教材,梁实秋在英国文学方面的成就很少有人企及,林语堂的《当代汉英词典》也是大学生的必备工具书,至于沈从文一代通儒的名号、张恨水一生八十多部著作的成就更是让众多眼高手低者难以言辩。其二是鲁迅作品的通俗性。人民教育出版社此前提出的减少鲁迅作品的理由就是“作品不通俗、师生不喜欢”,而且从中学到大学,以笔者的亲身体验,此言甚是。即使翻译作品如《死魂灵》,也更愿意读别的翻译家的作品。个中缘由不用细说。
  
  如果不是心态上有极左后遗症,都应该承认这样的基本事实:人无完人。无论国家领导人还是被多次“最”过的人都是如此;社会在变,自然作为中学的教科书也应该变。飞船上天的时代还一个劲地讲放风筝的故事是可笑的。同样,不顾师生的接受程度,因为删减掉两篇课文就来个上纲上线,同样也是荒唐的。因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毕竟已经成为了历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