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争
战争是贯穿这部电影的主线,电影以二战时期英国某城战争警报开始,展开一幅人们慌乱逃避战争的情景,接着男主人公罗依上校出场了,他作为军队高级将领而且参加过前一次大战将再一次奔赴战场保卫祖国,可他却同警卫去了滑铁卢大桥,他站在大桥上回忆着,故事也展开了倒叙。
是战争促成男女主人公相见的。一个是随军四处移动的军人,一个是在拥有严格教育体制的芭蕾舞学校学习的芭蕾舞蹈演员,但是却因躲避可能而来的空袭凑巧开始了他们美丽的邂逅。罗依曾经热情的对玛拉说:“因见到了你,防空洞也变的浪漫,不知是不是应该感谢战争。”于是就有了罗依的一见钟情,有了四十八小时休假的求婚。可玛拉却说:“我希望战争早点结束。”玛拉是现实的,她知道战争不是好事,战争中像她一样的普通人生活会十分艰难,他们的恋情的发展也印证了她的担忧,因战争他们不得不放弃结婚,因战争玛拉到了贫困的边缘,因战争玛拉尝尽了失去爱人的痛苦,因战争玛拉被迫堕落,因战争玛拉选择放弃幸福,离开罗依,因战争使玛拉失去了活着的希望,走上了不归路。
战争也许带着它的浪漫色彩,但是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战争能够给人们留下的只能是伤痛与悔恨,这使我联想到了著名短篇小说〈德军留下的〉,它的主题和艺术效果与这部电影是出奇的相似,德军带走了财富,毁坏了家庭,留下的却只是一颗颗残缺的灵魂,战争也是如此。
二.爱情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因为它是那么纯粹的带着美丽的色彩,而战争中的爱情故事也轻而易举地成为千古绝唱。这部电影中的爱情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虽说是舞台上的,可我仍感觉它是那么真实,其原因是它成功的塑造了一对主人公。
男主人公罗依单纯.热情.勇敢,而又专一.温柔,几乎占尽了所有好男人的优点,如果有缺点的话,那就是单纯。在战争上他单纯,他忘记了战争和死亡,忽视了战争的残酷及残忍的影响;在爱情上他单纯,他没有考虑现在.将来,想象不到爱情发展会遇到的阻碍。但是正是这种单纯,才显得他更富有人性,更加可爱,更加吸引人甚至更加难能可贵。
女主人公玛拉漂亮.大胆聪明而又温柔可爱,纯情.专一,知性又理性,从一定程度上说,她也是个完美女人,但她太现实了,我们可以说她是受当时英国社会观念影响,她从小就受到教徒式的教育,人们等级观念很强,但她确实是一个悲观的人,这一点体现在她对爱情对生活的放弃,但也正是这种现实,才更显示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伟大。老年的罗依心中仍不忘那一句话:“我没有变心,我只爱你一个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结尾中的罗依紧握那个吉祥物坚定地走向了战场,那是玛拉给了他信念,那是为了玛拉和千千万万个像玛拉的女子能够得到幸福——
男女主人公在性格上有些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但是正是这种不同才让他们互相吸引.最终融结到一起,这也可以看成是一中互补,是他们长久相爱的稳定因素,是他们相依相恋的基础,所以他们是绝配,是经典。
三.战争与爱情
战争中的爱情,可以说是战地黄花分外美丽,战争成就了影片中的爱情,最中也毁灭了爱情,于是战争中的爱情更悲壮.凄婉.美丽.缠绵。
爱情之于战争,是战争中的奇葩,爱情越缠绵悱恻百转千回,越显战争可怕.可恨,美丽凄婉的爱情是对战争无情的抨击.控诉。
这部影片拍于二战结束不久,世界各国人们饱受战争之苦,这部以战争与爱情为主题的影片体现出了当时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珍爱和平.控诉战争.歌颂美丽爱情的愿望。
下面我要谈谈这部影片的不足之处,也许是当时制作技术还不够发达,电影不是彩色,如果是彩色会更加耀眼夺目。
还有一点是有些情节不够展开,比如玛拉堕落之前怎样的思想斗争及堕落之后怎样的痛苦其实是可以稍微展开一点的,但我想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有时间.地点.技术的限制,它的拍摄也不要求事无具细的,一笔带过有时会更现艺术效果,按照当时的条件,影片拍到此程度已是相当完美了,不可强求。而且我记得周国平在〈写作的限度〉里面谈到〈红楼梦〉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的生活没有描写及张爱玲晚年的生活没人描述是说:“几十年的沦丧是写得出来的吗?”这就是写作的限度的问题。那我也不禁要问:“玛拉一夜之间堕落的痛苦矛盾是拍得出来的吗?”这也算是电影艺术的限度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