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星球的对望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中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追问
摘要
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是一部写给成年人的童话,这个在成人世界里依然保持孩子美好心灵的硬汉子,用柔软的笔体画下了一幅幅充满稚气的画,在成年世界与孩子世界架起了一座桥梁。这部写在“上帝死了”的二十世纪的作品,用孩子的纯净涤荡了荒诞浑浊,留下了澄澈的美好。
关键词:孩子;爱;孤独;成人世界;孩子的世界
一、引言
哈罗德·布鲁姆说:“深入研读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自我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实现。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一个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诚然,阅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使我们在茫茫宇宙中找到心灵的依托,就像万有引力从来不曾抛弃住在地球上他的孩子一样,孤独的书写也从不会抛弃每一个孤独的心灵。
圣·埃克苏佩里以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书写了一部奇妙的文学著作——《小王子》,也许就文学性而言它不以炫彩离奇的故事情节取胜,当然小王子的经历也是匪夷所思的,但它却更靠近诗性,靠近哲学,靠近爱和生命。瞑然,与这本哲理童话相遇了。它指出了一条相爱的救赎之路但它却从不说教,只是以淡淡的忧愁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星球的故事,然后小王子就像从没来过一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留给飞行员深深地忧伤,星空下永久的对望。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星球,与一个人相遇,与一本书相遇,与一首乐曲相遇,与一朵花、一滴水、一只温柔的绵羊相遇,然后一切都因了冥冥之中的缘,生命开始摆脱空虚变得有意义了。笔者就作者的经历与其作品的创作因子及爱的主题探寻大人世界与孩子世界之间的距离。追问在现实混乱的世界中,爱是否可能?
一,圣·埃克苏佩里与飞机,沙漠,星空,孩子
作为法国最早的一批飞行员之一,作家圣埃克苏佩里(1900-1944)以其特有的凌驾于大地之上的高度书写着另一个世界,关于飞行关于勇气关于爱和生命的意义。在孤独的夜空,在茫茫沙漠,空荡如台布的沙地上遥望近在咫尺的星空是一种与孤独最亲近的接触。星星,夜空,沙漠,飞行,勇气,自由,存在,这一切在他的生命中有别样的意义,在遥远的夜空中独特的生命体验化作这部童话哲理的诗。
(一)“当人类与障碍进行较量时,人类便发现了自己。”
在《人类的大地》中,他说“我喜欢的不是冒险,我知道我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是生活”。地面上已经干枯僵硬的老公务员、公司职员身上他看不到那个沉睡的音乐家,唤不醒已经沉默太久的莫扎特,音乐、文学、诗都渐行渐远了,在这个世界。所以他要去5000米的夜空,去沙漠的星空下寻找真正的生活。“一架飞机,像一支盲目的箭那样射向黑夜的重重障碍,它所发出的曲调是多么悲伤啊!”夜航的体验像极了直面孤独的人类,“那些用双手和双膝用胸膛顶着胸膛去迎接黑暗的人,他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有些活动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他们必须依靠两条盲目的胳膊的力量摆脱这些东西,就像摆脱浪涛汹涌的海洋一样。”他看不清,前方的东西,一切都是未知。还好,还可以看见光洁如天鹅绒一般的手,这是黑暗中唯一的一点温暖。要么死,要么生。在极限的选择中生存的意义得以显现。可怜的人啊,什么都看不见。可就算老去的狮子也是不需要同情的,战斗、勇气才是永恒的意义。在沙漠里,当直面死亡时,存在才变得如此鲜明,每一个呼吸都清晰可见。深陷沙漠八天无水的生命极限下他已不知绝望为何物,干枯的心流不出泪水,绝望到深处是沉默。当生命的水出现在面前,它不只是水而已,它是生命本身。呼吸,每一声呼吸都在宣告,它的存在。小王子和飞行员来到井边,湿润的辘轳,打水的咕噜声,这一切是多美好,它是最美的乐曲,唱起生命的歌。孩子看到的是过程,是诗,是生命;飞行员仿佛明白了孩子世界的美好,而小王子最终还是离开了。当与障碍相遇时人类发现了自己,那个真正的已远离了的自己。
(二)“行动失去意义,空虚就开始表现”
我们降生在意义中,无时无刻不受他的束缚并受接受着它带来的方便。僵化刻板的生活让人恶心,然而生活失去了意义则演变成不可承受之轻,也是一种危机。赫拉克利特会选择谁呢?媚俗还是虚无?圣埃克苏佩里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并一直思考前行,因为“只有前进的事业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对他的态度不置可否,因为这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关键。这是他的信仰,他的人生哲学。他是承认意义并追寻意义的,他生活在困惑已泛滥,荒诞已成灾的二十世纪,却不像大部分现代主义者一样惶惑,在意义这一点上他像卢梭也不同于卢梭,更接近康德,心中的道德律令,头上的星空。“我是一个局外人,我一无所知,我不能进入他们的王国”,这多像加缪的荒诞的现代人!然而,他始终关注的是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就这样从那难以想象的远方和几乎被遗忘的地方获得了许多不为世界上所有地理学家所知的细节。”在俯瞰大地上的村庄时他知道重要的是没人注意的那三棵桔树,是那灌溉了三十几朵小花的小溪,是山坡上那个牧羊女,农庄里那对老夫妇。意义发生了变化,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常识渐隐个人的独特意识显现。但他关注的不是琐屑平凡人生中掩埋不住扑面而来的荒诞,他要的是纯粹的,力与美并存的爱的世界。所以才有了《小王子》的纯净而不是《局外人》然人窒息的麻木冰冷。所以他一直在追寻意义,也相信意义。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并亲身参与其中的圣埃克苏佩里,相信,甚至逼迫自己相信,这一切在另一种不同于现实的层面上是写满了意义的,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所以虽然都是二战,都是飞行,海勒笔下是《二十二条军规》荒诞摧残着人性,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用他柔弱的却坚毅的生命来捍卫爱的责任,生命在这里有了意义,回归传统的路线。孩子的世界意义就是快乐,“我在乎的是我的心“每个赤子之心的的人都会这么告诉自己,那么我的心是否依然可信呢?成人的世界充满了这样的追问。因为那个封闭的、稳定的、安逸的、纯净的家园已经走远,现在面对颠覆的倒逆的混乱的成人世界,我的心是否依然可信呢?为之奋斗的努力是否依然有意义?
(三)孩子的世界是个谜
作者选择孩子,写一部童话留给大人这决不是偶然。孩子在他短暂的生命里,是另一个世界——“他者”的存在。或者说他坚强的身躯下住着一个柔弱真诚的孩子,总是从另一个更纯粹的角度充满爱的角度思考世界的问题。圣,是一个翱翔高空与黑夜搏斗,与死亡擦肩的硬汉,而他的世界却是个孩子的。从十岁住寄宿学校开始,他常年给妈妈写信,告诉她自己生活的琐屑点滴,成年以后还在索要妈妈的安慰,妈妈的爱。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里说过:“我们可以断言,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幻想,不满足的人才会。幻想的原动力是未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满足。每幻想一次,就是对一个不满意的事实进行一次修正。”往往,童年时经历过分离或是孤独的人,想象力总会比较突出。圣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即使在荒漠里就要断气,他还依然不忘幻想。即使在夜里航行,与死亡相遇,他也要世界上最美的死亡时刻,云朵散发的光芒把飞行员引上了天堂。这个硬汉有他无法抛掷的童年,诗人的敏感的心灵。
童年,是我们共同的故乡,我们都曾在那里,但最终都离开了。“Allgrown-upswerechildrenfirst。(Butfewofthemrememberit。)”孩子无疑是柔弱的,它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生命,甚至对自己本身没有任何感知,就像一小猫小狗一样降生。在懵懂中被教导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磕磕绊绊中成长,我们就成为了别人希望我们是的那个人,当我们最后离开的时候才猛然发现,那个我呢,隐藏在”我“之下的那个我呢?我在过着什么人的人生呢?还是孩子的孩子柔弱的用他仅有的那一点小刺,骄傲和眼泪来抵御这个世界的凶险,然而最后它还是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也许是永远无法逃离的悲哀了。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法令和规则,在那个世界里“你只要把自己摆在别人面前,看看什么会发生“。睡在孩子的世界不愿醒过来的“星星的孩子”①,看不见身边的任何“意义”,他们有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墙上的一个小斑点,字形,音符,星空,数字。“看着他们笑啊说啊,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话题呢,而我永远也走不进”。孩子的世界一个神秘的地方,像眼泪给我们的一样。我们都已离开家乡,所以只能流浪。那天,你流浪到沙漠,在那颗星星下,是否见到了金色头发的小王子向你要一直温暖的小绵羊?
三、《小王子》——孤独星球的凝望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这是从文体特征上给出的定义,而《小王子》不是写给孩子的故事,它没有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情节,主人公除了在各个星球间游历之外也没什么特异功能,最要紧的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的结局也是不确定的,他每一个隐喻都写在了简单智慧的话语里面,没有所谓的解释,他遵循的道理就是:他就在那里,你去看就是了,不会故弄玄虚,让人猜谜,最后再不置可否。他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了一个故事,关于爱的故事。
《小王子》这部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讲述了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它打破了讲故事的顺序,采用回忆的方式,跟这个本来就奇幻的故事之间又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吸引我们的关键点就从曲折离奇的情节转到移小王子的一言一行。来自别个世界的小王子,以未染尘埃之眼关照这个混乱的世界,发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没有发现的异常,产生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使我们从日常琐屑的平凡中暂时逃离出来,获得了美好诗意的审美享受。
“叙事的虚构是一种更高的生活真实,叙事编制出另一种时间空间,给个人的生命被遗弃的长夜带来光亮,构造出玻璃般的语言世界,将恐惧隔离开”这是刘小枫所言的叙事伦理。每一个叙事都是具体生命个体伦理的叙事,《小王子》这部童话处处可见隐喻,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本体的伦理叙事,主题宏大又细微,概括却不抽象。关于这部书以往的论述从爱与责任,本真与异化,爱情的本质,叙事的角度,结构主义以及存在主义等角度展开了研究。笔者意在从众多主题中走出来,去发现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的距离,有多远?平静的美的世界据现实有多远?
这是一部爱与责任的书,它是美的温暖的,不谴责只表述。海德格尔从荷尔德林的诗之诗中发现了诗意栖居的可能,那么,在孤独的恐惧与焦虑中,我们可以从孩子的世界发现什么呢?
(一)因为爱——小王子和玫瑰花的对望
小王子的纯净世界,爱,责任,温暖,自由,这些因素交织在其中。绵羊,玫瑰花,蛇,狐狸,飞行员,国王,商人,一本正经的地理学家,虚荣者,点灯人,扳道工。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星球,他们从不沟通把自己藏起来,在外的只是面具。国王在下达命令,虚荣者在练习答谢礼,数星星的商人从不问自己在干生么,只是在计算,地理学家在统计,点灯的老人机械重复的点灯熄灯,醉汉不知自己为何愧疚而把自己埋在酒精里和悔恨中。人从来就不思考,自己是谁,为什么的问题,只是一味的在机械重复如工具一般,按应有的规则做事,却从不去思考规则是什么?
可小王子懂得爱,他爱着一朵花,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爱情,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有人把它当成自我逃避的手段,因为人无力面对自己的无能无力和焦灼、孤独感所以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寻找温暖。在私有、排他的爱情中人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存在。不用为一个人的孤独而恐惧,也不会因群居失去自我独立性而茫然。看来,爱情真是一个不错的东西。对于无力改变自己,又没有能力改变他人的人来说,改变与他人的关系的爱情真是巧妙省力的多。这是冰冷的大人的颇具哲理的解读。可在孩子的世界里,狐狸这个可爱的智者告诉小王子,爱是一种“驯养“。当你被驯养,那你的生命就会因此而变得不同。生活单调的狐狸在捉鸡与被人捉之间生存着,他渴望朋友的“驯养”那样他的“生活就会变得充满阳光”。他是一位诗人呢,“我是不吃面包的,麦子对我来说毫无用处。我对麦田无动于衷。可悲就可被在这儿!而你的头发是金黄色的。所以,一旦你驯养了我,事情就变得美妙了!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会喜欢风儿吹拂麦浪的声音……”这是对爱情最好的注解,原来真正的孩子世界的爱是与生存无关的,完全诗意的生命中的烙印。小王子被他的玫瑰花驯养了,因此花园里几千朵玫瑰都是空虚的,只有他那一个才是最独特的存在,因为有了爱。弗洛姆说“爱上一个人,绝不仅仅是感情的表露,它更是一项认真的决定,一种准确的判断,一个无悔的承诺。”小王子履行了这种承诺,他摆脱了沉重的肉身,回归到爱人身旁,终于用他的心看到了,用眼睛看不到的本质的东西。小王子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世界里爱是可能的,永远是可能的,引得我们感伤落泪。
爱别人,也就是爱自己。所以自爱与性爱、博爱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小王子爱了花,爱了这世界,爱了自己。
“尤其紧要,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
正想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
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正如波洛涅斯对儿子的忠告一样,圣经阐述,要像爱你自己一样爱你的邻人。小王子忠于自己的内心,坦诚对待玫瑰花的爱情,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真诚纯粹。成人世界的爱的纯粹性真诚性是否可能呢?好似爱情成了逃避自我的手段,而不是靠近真正的自我,真正的灵魂之爱是互相的救赎。亚当为了夏娃而甘愿受罚,离开伊甸园,爱的责任需要有这种献身精神,成人世界的爱还是否可能呢?
(二)跨越时空的爱——“我“和小王子的对望
小王子的世界里,除了游离在孩子与大人之间的飞行员之外没有任何人类的踪迹,他与花、动物、落日自由自在的交流,彼此相爱,他们分享着彼此的寂寞孤独和欢乐。然而看到国王、虚荣者、醉鬼、商人、地理学家的行为只是觉得“这些大人真的好古怪”;看着一群群不知要走向何方的自己将要追寻什么的旅人匆匆而行,他说“只有孩子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他们在一些布娃娃上花了好些时间,她对他们来说就成了很重要的东西,要是有人夺走他们的布娃娃,他们会哭的……”;用简单代替了复杂,用纯粹单一代替了混乱不知所措,目标变得清晰明了了,人性也变得很温暖可爱。在成人世界孤独地向着孩子的纯净靠拢时,爱在成人与孩子两个世界之间是否可能呢?飞行员这个童心未泯,依然记得六岁时画的“剖开的和未剖开的蟒蛇图”的孤独的生活在大人世界的孩子(SOILIVEDallalone,withoutanyoneIcouldreallytalkto),有机会得到了小王子的爱,他跨过了那一步准备进入孩子的世界时,小王子却为了爱的责任而消失了,只留下了这个星球深深的凝望。那个熠熠闪光的远远的世界,明明就在那里,却怎样也靠不近,就像“星星的孩子“低头不语,望不见你期望的充满爱的眼睛。
曾经的爱,带给“我“的是充满铃铛般笑声的星空,世界的确变得不一样了。仰望星空我会因为他的幸福而微笑,也会因为担心善良而无知的小羊吃掉玫瑰花儿深深地悲伤。“要是在我们不知道的哪个地方,有一只我们从没见过的绵羊,吃掉了或者没有吃掉一朵玫瑰花,整个宇宙就会完全不一样”。“我”还在期待着小王子的重现,静静的等待在那片沙漠褶皱里藏着水井的光芒的神秘地方。
四、小结
萨特说“我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能找到的永远只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发明了我们据以判断作品的规则;我们在作品里认出来的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的爱情和我们的欢乐。”每个人都有怀乡情节,那个生命的故乡——孩子的世界,离开你太久,不知是否还记得起来时的路。在这本不足五万字的奇妙小书里遨游,借以慰藉已被现实的坚硬钝化的孤独心灵,成人世界和孩子之间总是有一定距离的,一旦离开永远无法回去了。至少我们还可以回望,它带给我们的爱与感动,积聚力量再次前行。
关于爱的拯救托尔斯泰、狄更斯、雨果等这些大文豪都曾用一生来探索,但它毕竟太柔软。我们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来赶走现实的残酷,荒诞的重复,枯燥的琐屑,但文学不是救世的灵丹妙药。《小王子》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大人的心灵,追寻孩子的单纯美好。在这荒凉的世界有一部部书照亮孤独的心灵,本身就是一种美好。
注释
①人们称孤独症儿童为"星星的孩子",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等反应为特征的发育障碍疾病。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2005,21页
[2]弗洛姆。爱的艺术。光明日报出版社
[3]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6页
[4]莎士比亚,朱生豪译。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林出版社。2000,22页
[5]圣埃克苏佩里著,周克希译。小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
[6]圣埃克苏佩里著,刘君强译。夜航。人类的大地。上海译文出版社
[7]莱昂内尔。特里林著,刘佳林译。诚与真。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8]童话。http://baike。baidu。com/view/18081。htm
[9]Adam。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05903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