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危山在敦煌鸣沙山东麋,与莫高窟一东一西,遥相对应,隶属祁连山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头山。
当年,乐尊大和尚,正是翻过了这座山,才发现了“”的奇景,因此开凿下了莫高窟的数千洞窟的第一龛。自此始,莫高窟开始人来人往,工事不断,陆陆续续一千多年,中未间断。即便是再最不鼎盛时期,也还是有人看管,有人膜拜。相比之下,三危山难免显得太过冷清。连绵的山体,尽是褐色和灰色的石质相连,表面沟壑延展,寸草难生。单调的色泽,和冷峻的山体已经让人望而生寒,而天生的道路艰险和缺少奇珍异景,就更加让人却步向前了。因此千百年来,踏足其中者少之又少,直至今日依旧是一片清冷既然。
可是,你若如此设想,一个云游的和尚,有一天走进了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体,山体陡峻艰险,连绵不绝,不知深有几许。和尚一路行来跌跌撞撞,磕磕绊绊,手脚并用,连爬带攀。眼看日头偏西,越降越低,所备水米早已殆尽,腹中又肠鸣滚滚,饥渴难耐,却还是看不到山体尽头,心里不免焦急万分,几欲绝望。却在最后的坚持时刻,翻上了一座山头,眼前突然豁然开朗,晚霞一片绚烂,发出万道金光,耀眼夺目,不想竟在这面临绝望的时刻,竟然就走到了山的尽头,这该是何等的欢喜。倘若是一个普通人,只怕难免要立即跪倒,感谢老天了。所以不难猜想,对于一个虔诚的佛徒,自然首先要感激佛祖,这样一来,在瞅那霞光,便增添了几分幻想,起初只是在霞光的幻影中隐约出现了一个佛的影子,然后就越来越像,越来越清晰,接着一个佛幻化成两个,两个又幻化成四个……一来二去就变成了千佛的模样。恰巧,晚霞之下是一条滔滔流淌的河水,河水倒影着晚霞的影子,也倒影出了壁立的山崖,崖体结实而坚硬,正适于开凿。于是和尚受了“佛祖的救助”心中一派感激,更加虔诚,决心化缘募捐,凿壁开崖,塑造佛身,绘制壁画。于是无数个日日夜夜,伴随着叮叮当当的破石声和几个“草根艺术家”的辛苦勾画、雕塑,一个洞窟建成了。
若是如此想来,没有三危山的艰难险阻对乐尊和尚的百般阻挠,就未必会有莫高窟的出现。
众所周知,莫高窟之始于十六国,正是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此时的人们已无望于政府,只有寄希望于大罗神仙,西天佛祖。如此一来,从莫高窟建下第一个洞窟开始,就注定了她要繁华不断。而现在的莫高窟,每日游客骆驿不绝,无论语言,不分国界,均来参观瞻仰,更有着一大群的精英学者精心的呵护着,可谓盛极矣。
此时,回过头来在看三危山,则显得更加清冷。光秃秃的岩石外表,灰褐相杂,不着一丝绿色,示人以冷冷气息,我不知道他是否是有意如此,但我知道千百年来他一直都是默默无言,挺拔刚强的好汉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