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春节联欢晚会30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联欢会得到迅速不断的丰富而彰显。“春晚”这个名称一直在延续使用,它应该是启蒙阶段顺应而生的一个乳名吧。咋懵懂听来,无所事事,但细细嚼来觉得这个名称它完全没有品位,越推敲越让人坐立不安。
其一、“晚”字出节不吉利,有违传统风俗。春节,是中华发族最传统、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它有着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系列的具体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春,代表着一切美好事物的开始、发展、兴盛的状态意思。正置春临时,岂可言晚语。就是农户之家的普通喜庆活动,晚字作为主要用语都是回避不用的。因为晚的寓意是指事物临近终了,一切都大势已去的意思,毫无吉兆可言。国家民政部有明文规定:“对传统节日的举办活动一定要尊重风俗习惯。”“除夕”是春节的高潮,“祭春”、“迎春”是春节高潮的顶峰,是几千年来一直沿续至今的最神圣、最高尚的民族活动;是中华文明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现时刻;非吉非喜等类的话语是禁止使用的,何况作为活动的名称而言在这么显要的位置上,就更不应该“晚”出轨了。
其二、“晚”淡了民族情感。春节联欢会可以是晚会,但是,晚会绝不等于春节联欢会。把春节联欢会归属于晚会的行列,是把民族的情感降格而淡化处理,把高涨的民族激情用于一般化来表示。现在的春节联欢会通过现代化的设施,电视台活动中心成为盛况空前的纽带和形象舞台,把台上台下和祖国的四面八方连为一体了。当民族大团结喜迎新春的澎湃春潮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之时,一齐跃进沸腾的海洋,滚滚激情的壮阔波澜在神州震荡。春炮齐鸣,山呼海啸;人们载歌载舞,雀跃欢腾,相互恭祝贺禧;春意酽酽,春息盈盈;整个祖国大地沉浸在无比兴奋和喜悦的节日气氛之中。作为一般的晚会能与之比拟吗?这仅仅是“晚”吗?人们盼春、望春、迎春、享春的迫切真情能够“晚”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就有“人勤春早”的争春意识。人们向往的留恋的是那春意浓情,不是什么“晚”啊!而此时此刻的“晚”恰巧是人们所忌讳的东西,它亵渎了人们对于“春”之高尚的情感啊!
其三、“晚”字忽视了历史传承的责任。春节,相传自西汉以来就举办庆祝活动。送旧迎新,它的实质是历史时刻的传递与承接。民族文明的薪火相传,文化精髓的脉络延伸,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春节联欢会是历史传承特殊时刻的表现载体,它凝聚着:昨天,历史的重托;今天,时代的担当;明天,未来的希望。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娱乐而娱乐的晚会。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弘扬和注入无限的生机。而“春晚”这个名称只不过是一幅对活动的简单描摹图称,是一个典型泛娱乐化时代的标记;它不是时代精神的自白,它只是为“晚”而“晚”,不明确、不彰显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中心目的。历史赋予时代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任重道远,责无旁贷,千万不能乐不思“兴”,忘乎所以的丢掉根本而“晚”啊!
其四、“晚”没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根基,是以充分挖掘内涵、力求含蓄、丰富、美观、用最佳值而予以至善的表现方法,艺术性的增强感召力,不局限于表的形式所表现的。决不能把丰富的内容简单化、庸俗化来表示。我们沐浴在先贤们汉字文化艺术的光辉之中,要保持发挥和遵守汉字文化在运用上的隽永和潜在的表现圭臬。春节,作为全民族最大的节日,其规模、意义以及人们的情感等的内容该有多么的丰富,我们需要用代表民族先进文化的名称,来点燃整个民族激情的精神爝火。然而,怎么就用上这么个带“晚”的名称,它浅显苍白、吉兆反向、不中不西、非古滥今,把自己跟汉字雄居世界之林的深厚优秀文化底蕴全都“晚”没了。《中文国际》举办的春节联欢,其名称为:《四海同春》。为留守儿童的募捐活动叫:《春暖》。都是晚会的形式。这些名称充分展示了活动内容凝聚的亮点,这才是具有内涵层次的优美感主题名称。一个以古代思想和现代文明通过艺术完美组合的舞蹈《千手观音》,令世界震撼、瞩目。这才是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在今天的典型代表。“春”、“晚”二字其本意就是圆凿方枘的。即使它合二为一组成一个新的名词,用于这么大的喜庆活动,完全没有优良文化元素的前提,俗而不雅,是十分不宜不称的一个名称;多方的不圆润暴露出它太不慎重的粗糙缺陷,显然和传统文化完全的不协调,充其量它只不过是非正式场所闲谈中的口语乳名罢了。
其五、“晚”没了爱心和希望。晚的黑暗、阴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春暖》活动的结尾是一首儿歌:“爸爸妈妈太阳公公下山啦害怕害怕呀”幼嫩的童音,凄凉而无奈,唱得人撕心裂肺,头麻脊凉。《哑吧新娘》中:“为何为何为何有那赶不完寂寞的长夜”。可见,晚,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全国有留守儿童5800万,残疾人8300万,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人群,医院中的病人,老、少、边地区贫困人群,以及受挫折的人群,这应该是个不小的数目啊!在他们的心灵中晚上的长夜就是他们的灾难啊。他们的在渴望光明、充满希望之中顽强拼搏。党和各级政府对他们百般的呵护、关爱,助他们渡过难关。在我们共同迎接自然春天到来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充分享受到社会春天的温暖。节庆之时,不应该触及他们所恐惧和忧伤的“晚”,给他们倾注尽一切可能的关爱,送去温暖和鼓励,给他们助添勇气和力量,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的所在,不要在骨肉同胞的伤口上抹盐啊!
其六、不能再“晚”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积累、繁荣,要徜徉于复兴大道,而不能徘徊在扁平或堕落的边缘。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当其要的是文化的复兴和精神上的振奋。如果在精神和文化上都未复苏,何谈复兴?“春晚”这个名称应只是还在梦中的状态,需要快速的苏醒,作为全民族最大节日活动的名称,脱离了全民族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离时代的要求就更相差甚远了。文化强国的建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就如同一座大厦的建立,需要大量的铁骨钢筋,同时也需要众多细小而高品质的泥沙等,才得以大厦林立于世。“春晚”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瑕疵,瑕疵虽小,问题在于非常容易克服的瑕疵而长期的存在,非常普通的常识而以鱼目混珠,在我们的理念中,思想上不能有瑕疵啊!一种文化氛围是由众多的文化元素所形成的,它直接影响地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还滋养和孕育着社会下一个新的时代,于国于民,息息相关。中国的文学人需要正视自己的文化,迅速地和世界潮流接轨,不能再“晚”啊!为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不能再“晚”啊!
综上所述,“春晚”这个名称,下不合民俗,上不符国情,于政、于史、于文、于艺都不具备应有的文化元素,它不属于中华民族春节节庆的文明用语。春节,作为全民族重大的传统节日,其活动名称,它的诞生和启用、成长与延伸,应该在诸多因素方面确立它最具意义上的典型象征性;应该具备它独立的风格、特点、气质;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完美的相统一,富有内涵而神韵,符合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如果说“春晚”这个名称还处于幼年期的乳名时代也就罢了,可它现在已到而立之年了,应该与时俱进,以新的姿态进行淬炼、粹质,升华到它应有的“苏”与“兴”的层面上来,该给它正名了。换掉呆板不吉的晚字,改“春晚”为“迎春”(迎春联欢会)或其它更吉祥和更富有生机盛意的春辞,这不是皆大欢喜吗?让整个民族所有同胞对迎春联欢活动有一个更加吉祥的、圆满的、充满希望的、美好观感和新春惬意。
让一个充满民族激情的春节联欢活动名称来揭示:百花盛放迎春到,万众高歌熙春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