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从于大道
谈到我对小说前八回认识的第四点,也是最后一点,主要是想总结一下前面所涉及到的内容。这就必须要解开一个最关键的人物——须菩提祖师之谜,他可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小说前八回究竟在表达什么。我们先回到上一回提出的三个疑问中来。如果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必须分析一下须菩提祖师的含义。
其一,须菩提祖师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就是须菩提祖师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我们从第一方面来分析,其实,须菩提这个人物是有详细记载的,而祖师就难以觅其踪迹了。须菩提是谁?他是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故称为“解空第一”。关于他的事迹很多,我们在这里不必深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须菩提祖师并不是须菩提。首先来说,小说里面的须菩提祖师是一个道教人物,他的打扮,手拿拂尘,头戴紫金冠,修炼的地方名字叫斜月三星洞,一看上去就是道教的人物。而作为释迦的徒弟,须菩提应该属于佛教中的人物。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须菩提祖师人物的虚构成分很大。如此一来,我们就要分析他的第二个方面了。须菩提祖师在给孙悟空取名时,说出自己门中有“广大智慧真如性悔颖悟圆觉”十二字,分派起名。其中的第五个“如”字辈,指的就是如来。须菩提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而如来又是须菩提祖师门下的第五辈门子。“祖师”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祖,始也;师,授知解惑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须菩提祖师的定位应该是如来之师,须菩提之祖。这样说,我们又有个疑问,须菩提祖师明明是个道教神仙,这样一来,他不又成了佛教的人物了吗?那么,我们再从第三个方面来分析。按照小说中对须菩提祖师的描写,他应该属于以道教为主的杂家高手,说他既为道教又为佛教应该也不为过。什么是菩提?关于菩提的来源主要是佛祖释迦穆尼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因此,我认为须菩提祖师所借用的“须菩提”之名,很有可能用的是谐音,其中“须”指的是虚虚实实的“虚”字,而菩提为觉悟,那也就是暗指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虚觉悟”者。
由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须菩提祖师实际就是小说,以虚实结合的身份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而且还加上一个祖师的名分,合起来我们可以称之为“虚觉悟的始创者”,按照这个含义推论下去,这个人物极有可能是作者的托身。我们弄清楚了须菩提祖师的真正含义,再来分析小说前八回究竟想表达什么也就不难了。
其二,须菩提祖师的用意。
自从须菩提祖师在小说中出现以来,我认为他总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点化灵猴。他对灵猴的点化,应该是从石猴离开花果山,渡过两重大海,走过南赡部洲,到达西牛贺州时,遇到一个樵夫开始的。在这里,我必须先申明一下,须菩提祖师隐于西牛贺州传道。作为西牛贺州的统治者如来佛祖,实际上也未能用法眼识破。这是依据小说第八回中,如来对着众佛、菩萨敷演大法,宣扬正果时说了一句,“我西牛贺州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其断言在西牛贺州内“虽无上真”,显然是对须菩提祖师一无所知。当然,这也是作者的用意,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小说中的如来自然是无法识破的。基于这一点,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连一个西牛贺州的樵夫,居然能对须菩提祖师的住处、姓名以及所收弟子状况都了解的十分详细,唱着《黄庭》道德真言,还拒绝了孙悟空邀他一同前去的请求等等。如果一个普通樵夫都能知道的话,如来怎么会不知道呢?我认为答案只能是一个,樵夫极有可能是祖师安排给孙悟空引路的一个弟子而已。道理很简单,当孙悟空来到斜月三星洞时,又有个道童出来,经过一番询问过后,那道童说出了,“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由此可知,祖师具有未卜先知的神通,前面安排个引路人是极有可能的。这是祖师点化灵猴的第一点——引进道门。接着,孙悟空见到祖师后,说出自己的来历,祖师表现的是当即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倒虚之徒,哪里修什么道果?”这就很奇怪了,祖师前面明明对道童的传话是“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表明他对石猴的来历应该了若指掌,这里却又喝令他“是个撒诈倒虚之徒”,要赶他走,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我认为其实这是祖师在第一次与石猴见面时,以故意呵斥来表现其威严,先将冥顽不灵的石猴予以震慑,避免石猴的放荡不羁导致日后难以驯服。上几回我也说到,祖师驾驭孙悟空只须只言片语即可,我想这一段喝令应该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可以说这是祖师先给了孙悟空一顿大棒。显然效果是明显的,孙悟空后来的表现是不敢在祖师面前肆意耍性的。这是祖师点化灵猴的第二点——畏师重道。这样就过了七年。一天,当祖师要传授孙悟空四个门道时,孙悟空是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惹恼了祖师,便被祖师“手持戒尺……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当然,我们知道这是祖师盘中之谜,孙悟空很有灵性当即解开。于是,三更半夜,悄悄从后门来到祖师榻前等待传道。这里我又觉得奇怪,难道祖师传道需要这么偷偷摸摸的吗?我认为这是祖师在孙悟空面前故弄玄虚,这一次给的是胡萝卜,等于让孙悟空感觉是祖师在给自己开小灶。结合前面的一点,这是典型的“大棒加胡萝卜”,让求道心切的孙悟空是感恩戴德。这是祖师点化灵猴的第三点——恩威并重。由此三点,孙悟空是彻底被祖师的道行降服了。
祖师点化了灵猴,并未急于传道,实际上只传了长生妙道的口诀,让孙悟空又修了三年,这就前后共修行了十年。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情形下,孙悟空也表现得很好,耐住了性子,苦心修行。终于有一天,祖师开口传他正道了。这也是祖师做的第二件事,教化灵猴。他对孙悟空的教化,是先演说了“三灾利害”,吓坏了孙悟空,小说中用了“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三句话,这让孙悟空十分的沮丧。因为他千辛万苦来到西牛贺州,拜了祖师,就是来修道成仙,求长生不老的。听祖师一说,连神仙也难逃每五百年一次的“三灾利害”,自然是很失望和害怕。于是,祖师在孙悟空苦苦哀求之下,准备传他躲避之法时,却又说他“却比人少腮,故不能传”,孙悟空立即回话,“我虽少腮,却比人多了素袋”。至于“腮与素袋”都是对动物的说法,指的是身体的一个消化系统,意思就是说孙悟空与人不同,无法消化道法,所以不能传,又让孙悟空紧张了一阵子。这是祖师教化灵猴的第一点——敬畏大道。接着,祖师便传给了孙悟空地煞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孙悟空一学即成,从此“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亦长生之美。”这期间,祖师并没有再有意为难孙悟空,倾力传教,两种神通可谓是与自然浑然一体,对于孙悟空来说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如果没有十年的苦心修行成坚韧的意志,以及心态上对自然之法的敬畏之心,如何能学得成“超出三界外,不在五形中”之道呢?这是祖师教化灵猴的第二点——道德无尚。
我们重点说一说祖师教化孙悟空的第三点——有为无为。孙悟空学会了神通之后,又表现出了猴子的顽皮本性,在师门兄弟面前卖弄变化之术,正好被祖师撞见,立即呵斥了众人,并执意要赶走孙悟空。其实,这本是一件小事,祖师呵斥一顿也应罢了,为什么一定要赶走孙悟空呢?我认为有三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祖师所传授给孙悟空的神通大道已完成,后面应该不会再有传授了。这一点说法,依据的是祖师很喜爱孙悟空,小说中有两处作了表明。一处是在石猴初见祖师,当他说出自己是什么身世,是如何渡海过洲,千辛万苦寻到这里求道时,祖师表现为“闻言暗喜”;一处是孙悟空打破祖师的盘中之谜时,祖师表现为“十分欢喜”。这两处都表明祖师十分喜爱孙悟空,并传授了他长生妙道口诀、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如果还有要传授的神通之法,不可能因为这件小事,祖师就放弃继续传授给他这么喜爱的弟子。所以,我认为祖师对孙悟空的传道基本完成。第二个原因是祖师在教训孙悟空时说道,“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这句话说的让人很难理解,孙悟空有此神通,怎么会有性命之忧呢?我认为这可能是祖师一种暗示,他知道孙悟空日后必经劫难,对大道才能彻悟,才懂得大为者是无为。所以说了这么一段话,提示孙悟空要明白修道的真谛——从有为到无为,再由无为中体会无所不为,这其实就是道。那么,接下来由此而引出了第三个原因,就是祖师有意让孙悟空学成之后,去做一些有为的事情来。可以直白的说,孙悟空之所以后来征服魔界,荡平四海,打破幽冥,大闹天宫,与佛斗法,应该都是与须菩提祖师有直接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当祖师要赶走孙悟空,孙悟空说自己还没有报师恩,舍不得离去时,祖师却说“哪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这句话乍听没什么,但仔细品味就觉得有很大问题了。按常理说,自己的弟子要出师了,师父一般应该说“你这一去,一定要谨记教诲,千万不能惹是生非,不然为师的定不饶你”等语。但是,祖师并未按常理说话,很是奇怪。我认为,祖师一开始就说这句话,是有两层含义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哪里有什么恩义?”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好像是谦逊不屑,实际上分明就是暗示孙悟空“我对你恩义才刚刚开始,你这一去,一定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如果能悟出大道来,那才是真正的恩义”。第二层含义就是“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这又是一语双关,表面意思好像是指孙悟空一出师就与祖师无任何瓜葛了,表明断绝关系。实际上是暗示孙悟空出师一定要有一番作为,说直接点就是要让孙悟空打破秩序闹出乱子来。之后,孙悟空听得稀里糊涂,没奈何只得拜辞,与其他人相别。这时,祖师又叫回了孙悟空,接着而且是强调着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仔细分析,这段话就更没道理了。首先“你这去,定生不良”,这句是对孙悟空武断的定性。因为小说中在前两回有三处已经对孙悟空有了正面的定性,第一处是在小说的第一回中,石猴那句“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一生无性”的话,我们前面说过这表明石猴生来自通佛性,已固根源。第二处是在第二回中,孙悟空“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养花修树,挑水运浆,”不觉就是七年,后又闻听祖师讲道时,自称识得妙音,这些表明孙悟空已经不是个放荡不羁的泼猴了,应该是修性到极高程度的贤士了。第三处也是在第二回中,孙悟空暗暗维持,子前午后都在调息运习祖师传授的长生妙道,又是三年,自称“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这三处孙悟空对自己的定性,都是得到祖师认可的。那为什么孙悟空都准备离开时,祖师又将他叫回,说他“定生不良”呢?我认为,这四个字更应该理解为祖师在授意孙悟空“一定要生出一些祸端来”,这是祖师担心孙悟空未明白他的用意,所以直截了当的进行强调。可想而知,孙悟空最畏惧和服从的人就是须菩提祖师,也许不一定能悟出祖师真正的用意,但必须对祖师言听计从,不敢违命,也可以算是报恩了。至于后面所谓的“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的话,更是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只是又再次强调了不能说出祖师的身份,其目的在于此时的孙悟空,实际上已经是须菩提祖师立场的代表了。
那么,须菩提祖师做的这两件事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我们要把祖师理解为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吗?当然不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就是前八回所隐藏的一个重要核心思想,就是“放下宗派之争,一切从于大道”。
其三,放下宗派之争,一切从于大道。
说起这个核心思想,不得不说到小说的作者,前面我们都有分析。但,我个人认为小说的前八回很有可能是丘处机时代的残稿,后由吴承恩等人整理而成。这纯属我个人的观点,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不意味着要挑战权威。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丘处机的时代。元太祖十五至十八年(1220~1223)年间,丘处机应诏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受到礼遇,命其掌管道教,在各地大建宫观,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在发展中,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宣传“老子化胡”之说,引起僧人不满,而导致元宪宗八年(1258年)的僧道大辩论,结果全真道失败。宪宗诏令全真道归还侵占的寺院二百余处,又令道士落发,焚毁《老子化胡经》及其雕版。二十三年后,僧道再次进行辩论,全真道又以失败告终,诏令除《道德经》外,其他道经尽行焚毁,全真道遭到沉重打击。元成宗时,禁令渐松,全真道又见恢复。但到了明代只重视正一道,全真道相对削弱。正一教也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其前身是五斗米道。正一教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诚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这是典型的当时统治阶级代言,已经不是个纯粹的宗教支派了。所以,当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再结合对小说前八回的分析,可以说它们惊人的相似。
说它们相似,有三点可以说明。第一点,化胡为佛。在丘处机时代的全真教进入全盛时期之后,丘处机的后人在教派的发展中,忘乎所以,侵占佛教寺院,宣传“老子化胡”。而小说第六回中,太上老君当着佛教代表观世音菩萨居然说出“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的言论,以及小说无处不有辱蔑佛教的地方,这些显然是出自一种思想。第二点,道佛斗法。在元代期间,道教侵占佛教寺院,并有两次的大辩论,最终以道教失败告终。而在小说中,须菩提祖师作为道教代表,孙悟空又作为须菩提祖师的代表,经过一番争斗,最后与佛教最尊代表如来斗法,被压五行山下失败告终,都如出一辙。我们可以理解,孙悟空在大闹天宫,被封齐天大圣时,正是应证全真教在元代初期的全盛时期,而被压五行山下是应证在后来两次大辩论的失败。第三点,各安其位。吴承恩或者李春芳都是生活在崇尚道教正一教的时代,小说中须菩提祖师的神成仙寿、道法无边,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的结局,以及道生万物的哲理,都在顺应当时代表统治阶级的正一教的宗旨。
所以,我个人认为小说前八回,本来是元代全真教后人寄托思想的一本札记,内容应该只是借神话人物记录了当时道佛斗法的过程,后来被吴承恩或者李春芳整理成了小说的前八回,并且注入了灵魂,其灵魂就是我们现在想阐述“放下宗派之争,一切从于大道”的核心思想。吴承恩或者李春芳毕竟生活在尊崇道教的时代,难免要神话道教。于是,虚构出一个须菩提祖师,教化出一个天地而成的灵猴,代表道教有所作为了一番,堪称大快道心。但是,如果就这样收场,那么小说的作者就太没有内涵了,同时小说也无法再进行下去。于是,须菩提祖师只是个引子,而孙悟空却是个需要通过他表达出作者思想的。我们前面提出一个疑问,选择培养孙悟空肯定有很大的秘密在里面,是什么秘密呢?我从三点来进行说明。第一点,孙悟空天地而孕,盘古躯体精华凝聚而成,足见他代表不能只简单认为是道教或者道家,他应该代表的就是“道”。第二点,因为孙悟空是道,须菩提祖师在其成长历程中,必须暗示其只有经历修行,再进行无所不为,翻天覆地,才能悟出大道。第三点,只有孙悟空悟出大道后,才能更有正道的出现。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须菩提祖师,在孙悟空惹下这么大祸事却始终不露面呢?因为这是孙悟空真正悟道和扬道的必经门径,也是祖师的授意,又怎么会露面呢!为什么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祖师却不来救呢?显然,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道生万物,谁能解出道,谁便能成道正果。
总之,小说的前八回是借着丘处机时代的事迹,由作者整理后,一方面继续宣扬道教思想,另一方面隐悟出道生万物,相生相克,一切皆从于大道。而孙悟空就是道,道的产生势必经历斗争、相融的过程,那将是真正的道,更是一种信仰。
西游记前八回解析全部完。
谈到我对小说前八回认识的第四点,也是最后一点,主要是想总结一下前面所涉及到的内容。这就必须要解开一个最关键的人物——须菩提祖师之谜,他可以帮助我们真正了解小说前八回究竟在表达什么。我们先回到上一回提出的三个疑问中来。如果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必须分析一下须菩提祖师的含义。
其一,须菩提祖师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就是须菩提祖师这个人物的真实性。我们从第一方面来分析,其实,须菩提这个人物是有详细记载的,而祖师就难以觅其踪迹了。须菩提是谁?他是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故称为“解空第一”。关于他的事迹很多,我们在这里不必深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须菩提祖师并不是须菩提。首先来说,小说里面的须菩提祖师是一个道教人物,他的打扮,手拿拂尘,头戴紫金冠,修炼的地方名字叫斜月三星洞,一看上去就是道教的人物。而作为释迦的徒弟,须菩提应该属于佛教中的人物。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须菩提祖师人物的虚构成分很大。如此一来,我们就要分析他的第二个方面了。须菩提祖师在给孙悟空取名时,说出自己门中有“广大智慧真如性悔颖悟圆觉”十二字,分派起名。其中的第五个“如”字辈,指的就是如来。须菩提是如来的十大弟子之一,而如来又是须菩提祖师门下的第五辈门子。“祖师”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祖,始也;师,授知解惑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须菩提祖师的定位应该是如来之师,须菩提之祖。这样说,我们又有个疑问,须菩提祖师明明是个道教神仙,这样一来,他不又成了佛教的人物了吗?那么,我们再从第三个方面来分析。按照小说中对须菩提祖师的描写,他应该属于以道教为主的杂家高手,说他既为道教又为佛教应该也不为过。什么是菩提?关于菩提的来源主要是佛祖释迦穆尼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因此,我认为须菩提祖师所借用的“须菩提”之名,很有可能用的是谐音,其中“须”指的是虚虚实实的“虚”字,而菩提为觉悟,那也就是暗指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虚觉悟”者。
由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须菩提祖师实际就是小说,以虚实结合的身份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而且还加上一个祖师的名分,合起来我们可以称之为“虚觉悟的始创者”,按照这个含义推论下去,这个人物极有可能是作者的托身。我们弄清楚了须菩提祖师的真正含义,再来分析小说前八回究竟想表达什么也就不难了。
其二,须菩提祖师的用意。
自从须菩提祖师在小说中出现以来,我认为他总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点化灵猴。他对灵猴的点化,应该是从石猴离开花果山,渡过两重大海,走过南赡部洲,到达西牛贺州时,遇到一个樵夫开始的。在这里,我必须先申明一下,须菩提祖师隐于西牛贺州传道。作为西牛贺州的统治者如来佛祖,实际上也未能用法眼识破。这是依据小说第八回中,如来对着众佛、菩萨敷演大法,宣扬正果时说了一句,“我西牛贺州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其断言在西牛贺州内“虽无上真”,显然是对须菩提祖师一无所知。当然,这也是作者的用意,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小说中的如来自然是无法识破的。基于这一点,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连一个西牛贺州的樵夫,居然能对须菩提祖师的住处、姓名以及所收弟子状况都了解的十分详细,唱着《黄庭》道德真言,还拒绝了孙悟空邀他一同前去的请求等等。如果一个普通樵夫都能知道的话,如来怎么会不知道呢?我认为答案只能是一个,樵夫极有可能是祖师安排给孙悟空引路的一个弟子而已。道理很简单,当孙悟空来到斜月三星洞时,又有个道童出来,经过一番询问过后,那道童说出了,“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由此可知,祖师具有未卜先知的神通,前面安排个引路人是极有可能的。这是祖师点化灵猴的第一点——引进道门。接着,孙悟空见到祖师后,说出自己的来历,祖师表现的是当即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倒虚之徒,哪里修什么道果?”这就很奇怪了,祖师前面明明对道童的传话是“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表明他对石猴的来历应该了若指掌,这里却又喝令他“是个撒诈倒虚之徒”,要赶他走,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我认为其实这是祖师在第一次与石猴见面时,以故意呵斥来表现其威严,先将冥顽不灵的石猴予以震慑,避免石猴的放荡不羁导致日后难以驯服。上几回我也说到,祖师驾驭孙悟空只须只言片语即可,我想这一段喝令应该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可以说这是祖师先给了孙悟空一顿大棒。显然效果是明显的,孙悟空后来的表现是不敢在祖师面前肆意耍性的。这是祖师点化灵猴的第二点——畏师重道。这样就过了七年。一天,当祖师要传授孙悟空四个门道时,孙悟空是这也不学,那也不学,惹恼了祖师,便被祖师“手持戒尺……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当然,我们知道这是祖师盘中之谜,孙悟空很有灵性当即解开。于是,三更半夜,悄悄从后门来到祖师榻前等待传道。这里我又觉得奇怪,难道祖师传道需要这么偷偷摸摸的吗?我认为这是祖师在孙悟空面前故弄玄虚,这一次给的是胡萝卜,等于让孙悟空感觉是祖师在给自己开小灶。结合前面的一点,这是典型的“大棒加胡萝卜”,让求道心切的孙悟空是感恩戴德。这是祖师点化灵猴的第三点——恩威并重。由此三点,孙悟空是彻底被祖师的道行降服了。
祖师点化了灵猴,并未急于传道,实际上只传了长生妙道的口诀,让孙悟空又修了三年,这就前后共修行了十年。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情形下,孙悟空也表现得很好,耐住了性子,苦心修行。终于有一天,祖师开口传他正道了。这也是祖师做的第二件事,教化灵猴。他对孙悟空的教化,是先演说了“三灾利害”,吓坏了孙悟空,小说中用了“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三句话,这让孙悟空十分的沮丧。因为他千辛万苦来到西牛贺州,拜了祖师,就是来修道成仙,求长生不老的。听祖师一说,连神仙也难逃每五百年一次的“三灾利害”,自然是很失望和害怕。于是,祖师在孙悟空苦苦哀求之下,准备传他躲避之法时,却又说他“却比人少腮,故不能传”,孙悟空立即回话,“我虽少腮,却比人多了素袋”。至于“腮与素袋”都是对动物的说法,指的是身体的一个消化系统,意思就是说孙悟空与人不同,无法消化道法,所以不能传,又让孙悟空紧张了一阵子。这是祖师教化灵猴的第一点——敬畏大道。接着,祖师便传给了孙悟空地煞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孙悟空一学即成,从此“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亦长生之美。”这期间,祖师并没有再有意为难孙悟空,倾力传教,两种神通可谓是与自然浑然一体,对于孙悟空来说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如果没有十年的苦心修行成坚韧的意志,以及心态上对自然之法的敬畏之心,如何能学得成“超出三界外,不在五形中”之道呢?这是祖师教化灵猴的第二点——道德无尚。
我们重点说一说祖师教化孙悟空的第三点——有为无为。孙悟空学会了神通之后,又表现出了猴子的顽皮本性,在师门兄弟面前卖弄变化之术,正好被祖师撞见,立即呵斥了众人,并执意要赶走孙悟空。其实,这本是一件小事,祖师呵斥一顿也应罢了,为什么一定要赶走孙悟空呢?我认为有三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祖师所传授给孙悟空的神通大道已完成,后面应该不会再有传授了。这一点说法,依据的是祖师很喜爱孙悟空,小说中有两处作了表明。一处是在石猴初见祖师,当他说出自己是什么身世,是如何渡海过洲,千辛万苦寻到这里求道时,祖师表现为“闻言暗喜”;一处是孙悟空打破祖师的盘中之谜时,祖师表现为“十分欢喜”。这两处都表明祖师十分喜爱孙悟空,并传授了他长生妙道口诀、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如果还有要传授的神通之法,不可能因为这件小事,祖师就放弃继续传授给他这么喜爱的弟子。所以,我认为祖师对孙悟空的传道基本完成。第二个原因是祖师在教训孙悟空时说道,“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这句话说的让人很难理解,孙悟空有此神通,怎么会有性命之忧呢?我认为这可能是祖师一种暗示,他知道孙悟空日后必经劫难,对大道才能彻悟,才懂得大为者是无为。所以说了这么一段话,提示孙悟空要明白修道的真谛——从有为到无为,再由无为中体会无所不为,这其实就是道。那么,接下来由此而引出了第三个原因,就是祖师有意让孙悟空学成之后,去做一些有为的事情来。可以直白的说,孙悟空之所以后来征服魔界,荡平四海,打破幽冥,大闹天宫,与佛斗法,应该都是与须菩提祖师有直接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看当祖师要赶走孙悟空,孙悟空说自己还没有报师恩,舍不得离去时,祖师却说“哪里什么恩义?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这句话乍听没什么,但仔细品味就觉得有很大问题了。按常理说,自己的弟子要出师了,师父一般应该说“你这一去,一定要谨记教诲,千万不能惹是生非,不然为师的定不饶你”等语。但是,祖师并未按常理说话,很是奇怪。我认为,祖师一开始就说这句话,是有两层含义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哪里有什么恩义?”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好像是谦逊不屑,实际上分明就是暗示孙悟空“我对你恩义才刚刚开始,你这一去,一定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如果能悟出大道来,那才是真正的恩义”。第二层含义就是“你只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这又是一语双关,表面意思好像是指孙悟空一出师就与祖师无任何瓜葛了,表明断绝关系。实际上是暗示孙悟空出师一定要有一番作为,说直接点就是要让孙悟空打破秩序闹出乱子来。之后,孙悟空听得稀里糊涂,没奈何只得拜辞,与其他人相别。这时,祖师又叫回了孙悟空,接着而且是强调着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仔细分析,这段话就更没道理了。首先“你这去,定生不良”,这句是对孙悟空武断的定性。因为小说中在前两回有三处已经对孙悟空有了正面的定性,第一处是在小说的第一回中,石猴那句“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一生无性”的话,我们前面说过这表明石猴生来自通佛性,已固根源。第二处是在第二回中,孙悟空“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养花修树,挑水运浆,”不觉就是七年,后又闻听祖师讲道时,自称识得妙音,这些表明孙悟空已经不是个放荡不羁的泼猴了,应该是修性到极高程度的贤士了。第三处也是在第二回中,孙悟空暗暗维持,子前午后都在调息运习祖师传授的长生妙道,又是三年,自称“弟子近来法性颇通,根源亦渐坚固矣。”这三处孙悟空对自己的定性,都是得到祖师认可的。那为什么孙悟空都准备离开时,祖师又将他叫回,说他“定生不良”呢?我认为,这四个字更应该理解为祖师在授意孙悟空“一定要生出一些祸端来”,这是祖师担心孙悟空未明白他的用意,所以直截了当的进行强调。可想而知,孙悟空最畏惧和服从的人就是须菩提祖师,也许不一定能悟出祖师真正的用意,但必须对祖师言听计从,不敢违命,也可以算是报恩了。至于后面所谓的“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的话,更是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只是又再次强调了不能说出祖师的身份,其目的在于此时的孙悟空,实际上已经是须菩提祖师立场的代表了。
那么,须菩提祖师做的这两件事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我们要把祖师理解为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吗?当然不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就是前八回所隐藏的一个重要核心思想,就是“放下宗派之争,一切从于大道”。
其三,放下宗派之争,一切从于大道。
说起这个核心思想,不得不说到小说的作者,前面我们都有分析。但,我个人认为小说的前八回很有可能是丘处机时代的残稿,后由吴承恩等人整理而成。这纯属我个人的观点,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不意味着要挑战权威。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丘处机的时代。元太祖十五至十八年(1220~1223)年间,丘处机应诏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受到礼遇,命其掌管道教,在各地大建宫观,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在发展中,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宣传“老子化胡”之说,引起僧人不满,而导致元宪宗八年(1258年)的僧道大辩论,结果全真道失败。宪宗诏令全真道归还侵占的寺院二百余处,又令道士落发,焚毁《老子化胡经》及其雕版。二十三年后,僧道再次进行辩论,全真道又以失败告终,诏令除《道德经》外,其他道经尽行焚毁,全真道遭到沉重打击。元成宗时,禁令渐松,全真道又见恢复。但到了明代只重视正一道,全真道相对削弱。正一教也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其前身是五斗米道。正一教主张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达到“治国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诚信、行善积德"”的道诫,“奉道诫,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这是典型的当时统治阶级代言,已经不是个纯粹的宗教支派了。所以,当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再结合对小说前八回的分析,可以说它们惊人的相似。
说它们相似,有三点可以说明。第一点,化胡为佛。在丘处机时代的全真教进入全盛时期之后,丘处机的后人在教派的发展中,忘乎所以,侵占佛教寺院,宣传“老子化胡”。而小说第六回中,太上老君当着佛教代表观世音菩萨居然说出“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的言论,以及小说无处不有辱蔑佛教的地方,这些显然是出自一种思想。第二点,道佛斗法。在元代期间,道教侵占佛教寺院,并有两次的大辩论,最终以道教失败告终。而在小说中,须菩提祖师作为道教代表,孙悟空又作为须菩提祖师的代表,经过一番争斗,最后与佛教最尊代表如来斗法,被压五行山下失败告终,都如出一辙。我们可以理解,孙悟空在大闹天宫,被封齐天大圣时,正是应证全真教在元代初期的全盛时期,而被压五行山下是应证在后来两次大辩论的失败。第三点,各安其位。吴承恩或者李春芳都是生活在崇尚道教正一教的时代,小说中须菩提祖师的神成仙寿、道法无边,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的结局,以及道生万物的哲理,都在顺应当时代表统治阶级的正一教的宗旨。
所以,我个人认为小说前八回,本来是元代全真教后人寄托思想的一本札记,内容应该只是借神话人物记录了当时道佛斗法的过程,后来被吴承恩或者李春芳整理成了小说的前八回,并且注入了灵魂,其灵魂就是我们现在想阐述“放下宗派之争,一切从于大道”的核心思想。吴承恩或者李春芳毕竟生活在尊崇道教的时代,难免要神话道教。于是,虚构出一个须菩提祖师,教化出一个天地而成的灵猴,代表道教有所作为了一番,堪称大快道心。但是,如果就这样收场,那么小说的作者就太没有内涵了,同时小说也无法再进行下去。于是,须菩提祖师只是个引子,而孙悟空却是个需要通过他表达出作者思想的。我们前面提出一个疑问,选择培养孙悟空肯定有很大的秘密在里面,是什么秘密呢?我从三点来进行说明。第一点,孙悟空天地而孕,盘古躯体精华凝聚而成,足见他代表不能只简单认为是道教或者道家,他应该代表的就是“道”。第二点,因为孙悟空是道,须菩提祖师在其成长历程中,必须暗示其只有经历修行,再进行无所不为,翻天覆地,才能悟出大道。第三点,只有孙悟空悟出大道后,才能更有正道的出现。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须菩提祖师,在孙悟空惹下这么大祸事却始终不露面呢?因为这是孙悟空真正悟道和扬道的必经门径,也是祖师的授意,又怎么会露面呢!为什么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祖师却不来救呢?显然,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道生万物,谁能解出道,谁便能成道正果。
总之,小说的前八回是借着丘处机时代的事迹,由作者整理后,一方面继续宣扬道教思想,另一方面隐悟出道生万物,相生相克,一切皆从于大道。而孙悟空就是道,道的产生势必经历斗争、相融的过程,那将是真正的道,更是一种信仰。
西游记前八回解析全部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