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游记 前八回 解析二

时间:2012/3/9 作者: 老官斋人 热度: 80081
  第二回 抑佛扬道
  
  前面我们说到对于小说的前八回总共有四点新的认识,在第一回我们重新认识了所谓的横空出世,不仅是孙悟空的出世,同时也是须菩提祖师被作者以虚实结合的身份问世。但,这就有一个问题的出现,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个人物,他想表达什么意境呢?纵观多种评述和猜测,其中也主要集中了三种说法:其一,为抑道扬佛。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是来自对小说本身的诠释,认为它本身就是一部西天取经,崇尚佛法无边的故事。同时,对于佛法无边这方面,小说无处不在宣扬。其二,为佛道一体。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来自小说主要人物孙悟空源自道家,成于佛家。其三,为抑佛扬道。我是比较赞同第三种说法的,至少前八回是的。原因有四:
  
  其一,盘古开天地,道一生万物。我们读小说的前八回中,能够深切感受到道教的广大意境。在第一回开篇,便以盘古开天地,易经八卦,道教三界五行等篇幅详述,其意不言而喻。《老子》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意思就是说,万物皆由道而生,其中玄奥深远又深远,“道”是东西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这样的开篇,无疑是作者想将有关于“道”通过小说推崇至高。后面又紧接着描述了东胜神州花果山上那块仙石,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描述也很精妙,其中“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这显然是想把这块仙石与道教易学密切的联系上。那这块仙石是如何产生的呢?又说“盖自盘古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其中的天、地、日、月都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之后的两行楷书“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作者在前八回无处不透露着与道教的联系,而且描述的很精妙,用词很留意。可想而知,天地人皆由道而生,至于其他教派也须尊道而行。
  
  其二,道教口中无众家。石猴是天地而生的一个精灵,由于发现了洞天福地,与众猴生活了“何期有三五百载”。这句话有一个疑问,就是按书上描述石猴仅有三百四十二年的阳寿,前面又说他三五百载,可见求道之前就已经活的不止三百四十二年了,如何解释呢?我想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笔误,细节没考虑周全。我认为这种说法很难成立,作者刚立开篇之意,势必精敲细算,不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那么,二就是作者可能有意想表达石猴从一出世就已是得道之身。但,石猴为什么又暗自落泪嗟叹?这其实正应了后来须菩提祖师的有关即使得道成仙也须经每五百年的“三灾利害”,很可能是石猴有所感应。石猴出海拜师学艺,来到西牛贺洲,遇到了须菩提祖师,得了“孙悟空”的法名。一学便是七年,只跟着练就了一些坚固根源的基本修行。一日,由于孙悟空悟性较高,祖师就问他:“你想学些什么?”孙悟空就回道:“师父教什么我就学什么。”于是,须菩提祖师当着众弟子的面,说了四个门道,孙悟空又都不学。一般认为,须菩提祖师教的都是些非长生之术,孙悟空自然不学。其实,我认为须菩提祖师所述的四个门道,以及孙悟空不学的原因,其实都在于作者想借此表达两层含义:一是借须菩提祖师这个道教代表有意贬低其他学说,二是借此让孙悟空在认识上对于其他学说的不屑做了个启蒙灌输,也可以说是政治思想工作。那么,凭什么这么来理解呢?我们来看,须菩提祖师这么跟孙悟空介绍的:
  
  “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乃是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
  
  “教你流字门中之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
  
  “教你静字门中之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
  
  “教你动字门中之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
  
  须菩提祖师每介绍完一门,孙悟空都会问:“可得长生吗?”我们再看看祖师每一门又是如何作答的:
  
  对于术字门道,说的是:“不能,不能。”
  
  对于流字门道,说的是:“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
  
  对于静字门道,说的是:“也似窑头土坯……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锻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
  
  对于动字门道,说的是:“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
  
  我看到此处,有两种感觉,一种是很有乐趣,一种是很有味道。这段师徒之间的对话,我认为是本小说第二回中写的最精妙之处,让人有虚虚实实,玄奥无穷的感觉。怎么说呢?我起初弄不明白,当祖师介绍第一术字门道,孙悟空问可否长生,祖师只是用了“不能,不能。”其余三个门道,却都啰啰嗦嗦用了三个词语来重点形容。难道是祖师只会这三句形容词语?显然不是,我们看看术字门道说的都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道教易学,作为尊道的须菩提祖师来说,他不可能用一些词语来强调甚至羞辱自家学术,所以也就不会过分强调。同时,孙悟空之所以不学的原因还有就是他自身已经具备这种术士的功能,前面说明过了,不再细说。
  
  须菩提祖师所提到其他三个门道,以“流”、“静”、“动”三门为说,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流?很简单,就是所谓的各种流派学说,这在小说中只能算是虚有其表,不堪实用了。静、动字门也只是道家学说不过是一种对立而成的形式而已。再者,祖师分别又把三个门道详细的解释了一遍,其中有几处关键词语:“儒、释、道家……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踏弩……”很显然,祖师已经对百家做出了否定,而且还用了“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三句词语毫不客气做出批判。有人问了,其中不也有道家和清静无为吗?那他连自己不也同时否定了吗?又问,须菩提祖师为什么要羞辱百家呢?
  
  我认为,须菩提祖师尊的道教与道家还是有本质区别的,道家是一门纯粹的哲学,而道教则是假以道家自成一体,主要是追求苦修得道成仙,如果只是清静无为,自生自灭是与修道成仙实质相违背的。至于须菩提祖师为什么要羞辱百家,我们不能只简单的认为因为须菩提祖师是尊道教而要这么做的。其实,这个答案作者是最清楚的。作者如果是丘处机,他可是地地道道的道教之人。元太祖十五至十八年(1220~1223)间,丘处机应诏赴西域大雪山谒见元太祖,受到礼遇,命其掌管道教,在各地大建宫观,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在发展中,因不断侵占佛教寺院,宣传“老子化胡”之说,引起僧人不满。小说第六回太上老君在与观音菩萨对话时,也透露了一句:“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它,”其中的“函关”就是函谷关,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线,“胡”指的就是西域,“它”指的是金刚琢,看来这佛教不仅是道教过了函谷关后点化的,而且其间还发生过一场斗法。那么,如果作者不是丘处机,无论是吴承恩还是李春芳,他们都身处在一个尊崇道教的时代。如此看来,作者写了这么精彩的一段,也是顺理成章了。
  
  其三,驭猴之法有别。在小说的前两回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面对须菩提祖师时,所表现出那种敬畏之举,与后续那个神通广大且具有藐视一切反抗精神的齐天大圣,几乎是判若两人。例如,在石猴初次拜见祖师时,“猴王整衣端肃……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这说明他磕了不知道多少的头,大气都不敢出,后面我们都知道孙悟空见到谁都不是随便磕头,即使有也不至于如此,包括如来佛祖。说到他在听祖师讲道时,听到妙处,“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说明孙悟空十分喜爱祖师所讲的大道,甚至是敬佩。后来他在夜间从后门进入祖师房间,等待传道,见祖师正在睡觉,“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一只猴子能专注跪在多时,也不是件易事。他在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以及筋斗云的后,与师兄弟面前变松树玩耍时,被祖师呵斥,又表现为“悟空叩头道:‘只望师父恕罪'”,祖师赶他走,甚至还恐吓了孙悟空一番,“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挫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世不得翻身,”其实这些话不是恐吓,是祖师真的可以做到的,那孙悟空自然害怕,即刻就说,“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由此看来,前两回描述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须菩提祖师那种不怒自威的高大形象在孙悟空的心里是永远抹煞不去的,祖师只须不动声色或者只言片语,就已经将这个不可一世的孙悟空降伏了。
  
  可令我们感到疑惑不解的是小说中的另一位头号人物,如来佛祖在降伏孙悟空却没这么容易和光彩。之所以说他不容易,是因为如来在降伏孙悟空时,一受了辱蔑,二费了口舌,三动了武力。我们看看孙悟空与如来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堪称是一番你来我往的舌战。孙悟空的表现是“原身近前,怒气昂昂,厉声高叫”,质问了一句,“你是哪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一个“敢”字已然是辱蔑了如来。如来还算是好脾气,如实而答,“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穆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按道理说,孙悟空修道多年,应该不会不知道矗立在眼前的是个什么人物。但是令人震惊一幕出现了,孙悟空不仅不胆怯,反而目空一切的说,“水帘洞里为家业,拜友寻师悟太玄。”在这里,我们要说说什么是太玄,显然是暗指而且明确指的是道教。说这个的意思我们可以猜测为,这是以孙悟空为代表的道教门人公然向西天佛教的挑衅。后面他又说了什么“凌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等语,这更是胆大妄为,当然,这也是表明了孙悟空根本就没把如来放在眼里。至于如来,毕竟是修行高僧,但值得我们感到不解的是他并未立即动武,而是先跟他说了玉皇大帝修了多长时间的行,历了多长时间的劫,后又说孙悟空不过初世为人,什么“不当人子……切莫胡说”等思想政治工作,费了如此之多的口舌,还未将孙悟空说服。最后实在没办法,便出人意料的和一只顽猴打起赌来。关于这一点,我们便有个疑虑,凭借如来的法力,收伏孙悟空应该易如反掌,那他为什么要打个赌呢?我认为有三个可能性,一是如来想让孙悟空自觉自知天外有天的道理,你不是说自己的本事大吗?那我就要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法力无边。二是如来不想节外生枝,用智取的方式一举降伏孙悟空。三是作者有意调侃这一章节,让佛道之间的斗法显得更有趣味和生动。那么,他们打得是什么赌呢?便是让孙悟空在如来的手掌里施展筋斗云,跳的出则让孙悟空去当玉皇大帝,跳不出就自认输返下天界永不作乱。孙悟空自持道高一筹,自然是答应了,但答应了还不忘辱蔑如来,共有两次。一次是孙悟空听了如来的赌言,心里嘲笑了一句,“这如来十分好呆。”另一次就是有失庄重,在佛祖的中指下留下一泡猴尿。当然,这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但这足以说明如来先受其辱,后费口舌,都未能收伏孙悟空。当孙悟空不解自己为什么没能飞出如来的方圆不满一尺的手掌,心生疑惑,准备一探究竟的时候,如来立即就动了武,将其压在五行山下。之所以说如来降伏孙悟空是不光彩的,主要表现在两处,一处就是他们在打赌时,如来作为西方佛教之祖,一言九鼎,明明说“你翻出我的手掌,我便让那玉皇大帝让出帝位;若翻不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按佛理说,佛家从不诳语,更何况是如来佛祖。但,最终如来还是食言了,这对于孙悟空而言无疑是佛祖对自己设计的一个骗局,孙悟空自然不服,所以经常说自己被骗了。另一处就是后来的紧箍咒也是如来专门为孙悟空设计好的。其实,小说中孙悟空被如来诳骗还不止这两次,我们后面再说。
  
  须菩提祖师不动声色或只言片语,那孙悟空便战战兢兢;如来却要一则动武,二则诳骗,方能收伏孙悟空,至于其他说教已经显得苍白无力。这进一步证明作者之所以这么创作,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要通过道与佛教的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后者是因果报应惩妖降魔,两者所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也是作者对于二教的认识吧。
  
  其四,鸿蒙初辟原无姓。这句话的后一句是“打破顽空须悟空”,这是小说在第一回中,须菩提祖师为石猴取名的真言。祖师给孙悟空取名也是小说中描述较为精彩的一段,其中更是影射出重要玄机。石猴初次与祖师见面,先是被问从何而来,石猴俱实回答,却遭来祖师的呵斥“东胜神州,距此远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得来,”认为石猴是个“撒诈捣虚之徒。”石猴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说了经历之后,祖师才相信了石猴的话。其实,前面小说提到须菩提祖师已经预料到石猴来此求道,应该不会有此多问,究竟有什么原因?我们后面再提。祖师这时又问石猴姓什么,石猴不假思索回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一生无性。”这句回答,不仅让祖师不明不白,也让我们顿感糊涂。孙悟空来到南赡部洲,学会了人言礼仪,应该不会对祖师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竟然答非所问。那又怎么理解呢?首先我们须知道无性是什么?无性是佛教语,一切诸法无实体,佛性修为的最高境界啊!孙悟空见到祖师先说“我无性”再到“一生无性”,是否就是在说明我已修成佛性,特来求道呢?我认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是作者有意为之,同时也应了“鸿蒙初辟原无姓”的本意。显然,是孙悟空告诉祖师我与生俱来佛性已成,已不用再修佛,只有求道才是我从千里之外而来的真谛。祖师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玄妙,所以后面就问了“我是问你父母姓什么……你是树上生的”等无关紧要的话,当石猴说自己是一块仙石产出,祖师竟然暗喜,暗喜什么?祖师说,“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这句话又很奇怪,不禁让我们只能猜测祖师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你乃天地生成,自然是由道而生,万物皆出于道,修成佛性也是理所当然。接着,祖师便给他取名,先是认为他像个猢狲,便以猢为姓,去掉兽旁,取个胡字。还未取定,又说,“胡字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掉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吧。”祖师这番话倒很有意思,先认为石猴是猢狲,取第一个字姓胡应该在情理之中,却又说胡字是老阴,又教他姓孙,有新生婴儿的含义。表面上看这句话很普通,其实祖师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我们得把这师徒的前后对话连起来分析,前面孙悟空说自己一生无性,是表示自己乃天地而成,已经修成了佛性,祖师以暗喜表示同意。所以后来这段取姓,不难看出,祖师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修成佛性已成古月老阴过去式,现在来到我灵台方寸山,以修道为真,那便是如同婴儿新生,所以就孙吧。后来,祖师又与他取字为“悟”,依据是“我门中有‘广大智慧真如性悔颖悟圆觉’十二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辈之小徒矣。”这就更让人惊疑了,因为按此说法,这十二字中的第五个“如”字辈,应该暗指的就是如来,看来须菩提堪称祖师意义原在此处,显然是在如来之上了。我认为,这又是作者想表达万物出于道一的思想。
  
  在小说的第一回中,石猴暗自堕泪,嗟叹生命如梭。当通背猿猴向猴王介绍“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的三等名色时,都先介绍的是佛。那猿猴说,“乃是佛与仙和神圣三者……他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按道理,猴王去寻师,应该首选的是佛,为何他却又说,“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长生,尝躲过阎君之难,”以及他来到斜月三星洞,对仙童说“我是个访道学仙之弟子”等语。我认为原因有两个:一则对于佛教他不感兴趣,上面我已说明,他已经修成佛性,自不必再访;二则是猴王只能选择学习道教,才可能有长生不老之术。
  
  另外,我们再说如来佛祖,小说中对于他所代表的佛教描述,经常隐藏着贬义。前八回中除了与孙悟空斗法的那段,还有一处描写如来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后,天宫众道神仙前来表示答谢。都怎么答谢的?上自三清,下至玄虚一应灵通,都来答谢,还请如来给答谢会取了个名,叫做“安天大会”。先是王母引众仙女仙娥“无物可谢,今是我净手亲摘大株蟠桃数颗奉献”,接着是寿星“更无他物可献,特具紫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后又赤脚大仙“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那么,如来是什么态度呢?他的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欣然接受,小说中是这么描述的“如来又称谢了。叫阿难、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众各酩酊”。二是与此同时孙悟空在被压五行山下,头已经伸了出来。小说中又这样描述“佛祖从袖中只取出一张帖子,上有六个金字……递与阿难、迦叶,叫贴在那山顶上……那座山即生根合缝”,至此孙悟空不能逃脱了。看到这段描述,就让我们不得不产生两点有趣的问题,第一点便是送礼的只有王母、寿星和赤脚大仙,道教的三清等众不在其中,而收礼的如来收完所有礼物之后,才到玉皇大帝面前称谢。这完全对以如来为代表的佛教无疑又是一种嘲弄。更嘲弄的是第二点,如来在收完礼后才使出金帖将孙悟空完全压在五行山下,不得动弹。为什么一开始就不这么做呢?这更像是一种你不送礼我就不收工的玩笑,足见作者用意无疑是赤裸裸的抑佛扬道。
  
  那么,由此四点可以看出作者在小说前八回中无处不透露着抑佛扬道的思想。既然作者将道教说的那么深不可测和正面,那为什么又将学道有成的孙悟空在如来佛教面前描写的如此不堪一击呢?孙悟空的本领究竟有没有认为的那样神通广大呢?我们请看下回《神通广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5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