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横空出世
读《西游记》之初,本想先仔细了解其作者的生平经历。但是,有关小说作者本身也存在诸多争议,难以区分界定,担心自己过多涉及,反而违背快乐读书的本意。所以,就只想按章节细细品读,与众共享心得。
一般认为,小说第一回说的是第一主角孙悟空初降人世,关于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我有四点不同理解:第一点就是横空出世,小说的一至八回应该都是在描写有关于孙悟空出世前后的故事,我们应该将这八回连起来读,或许能搜索更多的鲜为人知甚至作者想真正表达的内涵。另外,小说的一至八回不单单只是在说孙悟空的出世,同时也是另一位世外高人的问世,那人便是须菩提祖师。为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三点足以说明:
第一,始出于仙石,终压于五行。这是一个生命的轮回。我们都知道,石猴产于一块天地而成,集日月精华的仙石。这块仙石立在东胜神州临近东海的花果山,是“十州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其中,所说的“十州、三岛”这两个地方出自《十州记》,相传为汉东方朔所著,又有认为此书成于曹魏。其中描述:“汉武帝听王母说八方巨海中有祖州、瀛州、玄州、炎州、长州、元州、流州、生州、凤麟州、聚窟州等十州,并是人迹所希绝处。”书中又说东方朔所言三岛即是沧海岛、蓬莱岛、扶桑岛等地,岛上尽有真仙神宫、仙草灵药、奇禽异兽、怪物珍宝等,这其实是作为道教的宣传。总之,所谓十州、三岛皆为道教中真仙真神所在之地,地位卓然。祖脉好理解,来龙就是山脉的走势。所以,就是形容此山是十州的祖脉所在,三岛的走势所趋,花果山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至于“开清浊、鸿蒙判”所指便是盘古开辟天地等事。我们理解为从这个世界初创之始,花果山上便孕育了这块仙石,产出一个石猴,自此一个新的离我们又很远又很神圣的生命就此诞生。但是,这并没有说明石猴出世就这么简单,这中间又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我们仍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孕育和修炼的过程。换言之,其实孙悟空可以说还未真正的出世。因为,无论从儒释道三教来看,既然石猴是个天地而成的精灵,它的真正出世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应该从历经劫难,到大彻大悟,直至重生。儒家称之为修身养性,释家称之为涅槃重生,道家称之为清静无为(回归自然)。所以,孙悟空经历了世间繁华,大悲大喜,千灾万劫,最终被压五行山下而得彻悟。我认为,小说的前八回完全是在记述孙悟空真正出世前的一个孕育过程,有始有终,从石中而来,又归于石中。
第二,了断凡尘,等待重生。之所以说石猴自仙石中产出到被压于五行山下,其间是整个孕育的过程,关键在于石猴确实经历了从仙胎到入凡,从学道至成仙,从与兽为伍到与天相斗完整也堪称完美的修炼之旅。这些修炼过程还有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集中了我们所谓凡间中悲欢离合和勾心斗法的烦恼,经历了这些烦恼,总会有个至高无上的人神或者是不可侵犯的精神予以终结和了断。所以,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无所能拒的时候,如来出现了,将其压在五行山下受罚。与其说是受罚,倒不如说是教悟。因为这是如来自己道出真言:“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融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可见,这即是如来有意要让孙悟空等待重获新生的机会。“待他灾愆满日”即是了断凡尘,“自有人救他”即是等待重生。或许我们都明白,降服孙悟空就是神佛计划之内的事。但有一点是要说明的,不论佛祖是否有意,选择培养孙悟空肯定有很大的秘密在里面,是什么秘密呢?这里我们先不探讨。
第三,石猴是明,祖师是隐。我们说到这一点,恐怕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孙悟空自仙石中产出之后,与兽为伍,自此也堕入凡间。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飘过两重大海,路过一方部洲,终于拜师成功。他的师父是谁?便是我们都感到很神秘又很感兴趣的须菩提祖师。这位祖师究竟有多少神通?是个什么来历?与西游记这本书究竟有多大联系?那么,又为什么说这八回中也是他的横空出世呢?为什么说石猴是明线,而须菩提祖师是隐线呢?由于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很神秘,目前众说纷纭,主要的说法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须菩提祖师很可能就是如来,依据是书中在描写两个人的信息基本相同;二是须菩提祖师的前身是准提道人,而如来的前身是接引道人,两位是师兄弟,依据是与《封神演义》的联系。但是,无论怎么说,小说中所提到的“斜月三星洞”,“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哪里修什么道果”等等,已充分说明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应该是一位道仙无疑了。基于以上说法,我认为答案应该只有作者最清楚,我们就算找遍所有线索,都很难知晓须菩提祖师的真正来历。但是,弄清楚须菩提祖师的来历又能起到读懂西游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个人认为其实须菩提祖师就是作者在虚虚实实中构想出来的人物,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须菩提祖师很可能就是作者托身隐喻的一个载体。原因是,小说作者具有争议的有三个人,一个就是鲁迅先生所考证的吴承恩,一个就是丘处机道人,一个就是吴承恩的好友“青词首辅”李春芳。但无论是哪位作者,虚构出一个道教的世外高人都是有可能的。首先,根据吴承恩生平记载,他作《西游记》之前,经常去好友李春芳处研究道教,其目的就是要对修道成仙有个深入的了解,当然,道教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研究透的,吴承恩也不可能专心致志研究道教,如果他能专心研究,恐怕不至于生不逢时了。再说,丘处机本身就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全真教的掌教人,在开篇虚构出须菩提祖师也不足为奇。最后,如果作者是“青词首辅”李春芳的话,那么须菩提祖师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所谓青词,就是道教斋醮时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正因为如此,李春芳一直受到重用。所以,我认为前八回不仅是孙悟空的出世,也是须菩提祖师被作者以虚实结合的身份问世了。同时,孙悟空在此八回中说的任何一句话以及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与须菩提祖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孙悟空是须菩提祖师的肉体行为,而须菩提祖师又是作者所代表的精神行为,这中间的联系值得我们再进一步研读下去。
那么,前两者的说法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呢?我认为,如果说须菩提祖师与如来本是一人的话,这就奇怪了。是如来,他为何不肯让孙悟空屡犯灾祸却担心其道出自己的身份呢?反正须菩提祖师是自己变化而来,说与不说无任何利害关系,何必一再强调。另外,值得推敲的是如果如来明知孙悟空会大闹天宫,惹出祸乱,为什么不主动去制止,这难道是他想要的吗?或者说这是如来纵容的吗?如果是,那为什么要纵容呢?这不正与其“与世无争”,“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等宗旨相违背吗?这似乎不合理。同时,如果是如来,他传授的应该是佛教手段,那他为什么却传授的是道教手段、长生之术呢?显然,小说中的如来即是释迦穆尼,是和道教无任何联系的。第二种说法就是两者的前身与《封神演义》的联系,这显然不足为凭。因为,《西游记》的作者无论是谁,都早于《封神演义》,只有后者借鉴前者,哪有前者借鉴后者的道理。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须菩提祖师呢?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境呢?我们请看下回《抑佛扬道》。
读《西游记》之初,本想先仔细了解其作者的生平经历。但是,有关小说作者本身也存在诸多争议,难以区分界定,担心自己过多涉及,反而违背快乐读书的本意。所以,就只想按章节细细品读,与众共享心得。
一般认为,小说第一回说的是第一主角孙悟空初降人世,关于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我有四点不同理解:第一点就是横空出世,小说的一至八回应该都是在描写有关于孙悟空出世前后的故事,我们应该将这八回连起来读,或许能搜索更多的鲜为人知甚至作者想真正表达的内涵。另外,小说的一至八回不单单只是在说孙悟空的出世,同时也是另一位世外高人的问世,那人便是须菩提祖师。为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三点足以说明:
第一,始出于仙石,终压于五行。这是一个生命的轮回。我们都知道,石猴产于一块天地而成,集日月精华的仙石。这块仙石立在东胜神州临近东海的花果山,是“十州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其中,所说的“十州、三岛”这两个地方出自《十州记》,相传为汉东方朔所著,又有认为此书成于曹魏。其中描述:“汉武帝听王母说八方巨海中有祖州、瀛州、玄州、炎州、长州、元州、流州、生州、凤麟州、聚窟州等十州,并是人迹所希绝处。”书中又说东方朔所言三岛即是沧海岛、蓬莱岛、扶桑岛等地,岛上尽有真仙神宫、仙草灵药、奇禽异兽、怪物珍宝等,这其实是作为道教的宣传。总之,所谓十州、三岛皆为道教中真仙真神所在之地,地位卓然。祖脉好理解,来龙就是山脉的走势。所以,就是形容此山是十州的祖脉所在,三岛的走势所趋,花果山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至于“开清浊、鸿蒙判”所指便是盘古开辟天地等事。我们理解为从这个世界初创之始,花果山上便孕育了这块仙石,产出一个石猴,自此一个新的离我们又很远又很神圣的生命就此诞生。但是,这并没有说明石猴出世就这么简单,这中间又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我们仍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孕育和修炼的过程。换言之,其实孙悟空可以说还未真正的出世。因为,无论从儒释道三教来看,既然石猴是个天地而成的精灵,它的真正出世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应该从历经劫难,到大彻大悟,直至重生。儒家称之为修身养性,释家称之为涅槃重生,道家称之为清静无为(回归自然)。所以,孙悟空经历了世间繁华,大悲大喜,千灾万劫,最终被压五行山下而得彻悟。我认为,小说的前八回完全是在记述孙悟空真正出世前的一个孕育过程,有始有终,从石中而来,又归于石中。
第二,了断凡尘,等待重生。之所以说石猴自仙石中产出到被压于五行山下,其间是整个孕育的过程,关键在于石猴确实经历了从仙胎到入凡,从学道至成仙,从与兽为伍到与天相斗完整也堪称完美的修炼之旅。这些修炼过程还有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集中了我们所谓凡间中悲欢离合和勾心斗法的烦恼,经历了这些烦恼,总会有个至高无上的人神或者是不可侵犯的精神予以终结和了断。所以,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无所能拒的时候,如来出现了,将其压在五行山下受罚。与其说是受罚,倒不如说是教悟。因为这是如来自己道出真言:“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融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救他。”可见,这即是如来有意要让孙悟空等待重获新生的机会。“待他灾愆满日”即是了断凡尘,“自有人救他”即是等待重生。或许我们都明白,降服孙悟空就是神佛计划之内的事。但有一点是要说明的,不论佛祖是否有意,选择培养孙悟空肯定有很大的秘密在里面,是什么秘密呢?这里我们先不探讨。
第三,石猴是明,祖师是隐。我们说到这一点,恐怕就有些难以理解了。孙悟空自仙石中产出之后,与兽为伍,自此也堕入凡间。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飘过两重大海,路过一方部洲,终于拜师成功。他的师父是谁?便是我们都感到很神秘又很感兴趣的须菩提祖师。这位祖师究竟有多少神通?是个什么来历?与西游记这本书究竟有多大联系?那么,又为什么说这八回中也是他的横空出世呢?为什么说石猴是明线,而须菩提祖师是隐线呢?由于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很神秘,目前众说纷纭,主要的说法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须菩提祖师很可能就是如来,依据是书中在描写两个人的信息基本相同;二是须菩提祖师的前身是准提道人,而如来的前身是接引道人,两位是师兄弟,依据是与《封神演义》的联系。但是,无论怎么说,小说中所提到的“斜月三星洞”,“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哪里修什么道果”等等,已充分说明须菩提祖师的身份应该是一位道仙无疑了。基于以上说法,我认为答案应该只有作者最清楚,我们就算找遍所有线索,都很难知晓须菩提祖师的真正来历。但是,弄清楚须菩提祖师的来历又能起到读懂西游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个人认为其实须菩提祖师就是作者在虚虚实实中构想出来的人物,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须菩提祖师很可能就是作者托身隐喻的一个载体。原因是,小说作者具有争议的有三个人,一个就是鲁迅先生所考证的吴承恩,一个就是丘处机道人,一个就是吴承恩的好友“青词首辅”李春芳。但无论是哪位作者,虚构出一个道教的世外高人都是有可能的。首先,根据吴承恩生平记载,他作《西游记》之前,经常去好友李春芳处研究道教,其目的就是要对修道成仙有个深入的了解,当然,道教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研究透的,吴承恩也不可能专心致志研究道教,如果他能专心研究,恐怕不至于生不逢时了。再说,丘处机本身就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全真教的掌教人,在开篇虚构出须菩提祖师也不足为奇。最后,如果作者是“青词首辅”李春芳的话,那么须菩提祖师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所谓青词,就是道教斋醮时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正因为如此,李春芳一直受到重用。所以,我认为前八回不仅是孙悟空的出世,也是须菩提祖师被作者以虚实结合的身份问世了。同时,孙悟空在此八回中说的任何一句话以及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与须菩提祖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之,孙悟空是须菩提祖师的肉体行为,而须菩提祖师又是作者所代表的精神行为,这中间的联系值得我们再进一步研读下去。
那么,前两者的说法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呢?我认为,如果说须菩提祖师与如来本是一人的话,这就奇怪了。是如来,他为何不肯让孙悟空屡犯灾祸却担心其道出自己的身份呢?反正须菩提祖师是自己变化而来,说与不说无任何利害关系,何必一再强调。另外,值得推敲的是如果如来明知孙悟空会大闹天宫,惹出祸乱,为什么不主动去制止,这难道是他想要的吗?或者说这是如来纵容的吗?如果是,那为什么要纵容呢?这不正与其“与世无争”,“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等宗旨相违背吗?这似乎不合理。同时,如果是如来,他传授的应该是佛教手段,那他为什么却传授的是道教手段、长生之术呢?显然,小说中的如来即是释迦穆尼,是和道教无任何联系的。第二种说法就是两者的前身与《封神演义》的联系,这显然不足为凭。因为,《西游记》的作者无论是谁,都早于《封神演义》,只有后者借鉴前者,哪有前者借鉴后者的道理。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须菩提祖师呢?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境呢?我们请看下回《抑佛扬道》。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