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借钱

时间:2025/7/9 作者: 南山2020 热度: 5253
  1967年2月29日上午8时,我们乘坐杭州至广州的112次列车,离开了美丽的杭州城。

  火车轰隆隆地向南奔去,阳光灿烂,强烈的风呼呼地吹在我的脸上,有点刺痛。我贪婪地向窗外望去,杭州城的高楼已不见踪影,望着窗外迅速离去的田野、树木、电线杆,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懊恼,我想起了昨天去接待站领取火车票的情景。

  昨天下午,我独自一个人到接待站去领取返广州的火车票。到接待站领取车票的人很多,有几支长龙般的队伍。这几天实在太累了,我只得坐在地板上打了一个盹,一会儿,后面有人推了我一下,原来队伍又向前面推进了,我站起来,发现我的挎包不见了。我问了周围的人,他们都不搭话,只是朝我笑了笑,我估计是队伍里面的人拿走了我的挎包,但无可奈何,在红卫兵队伍里也有一些不肖之徒。挎包里有5块钱和毛主席像章,钱无所谓,这50多枚毛主席像章是我辛辛苦苦收藏起来的,是我在串联中的最大收获,在短短的几秒钟的时间里无翅而飞,白送了人家,我心痛不已。好在串联证和学生证我都藏在衣袋里,不然就误了大事。

  坐这趟列车的大部分是返回原地的红卫兵和学生,人数不太多,行动比较自由,同一个地方的人都聚拢在一起聊乡情,有点归心似箭的感觉,车厢里面的气氛比较低沉。

  列车在过了六和塔后,人们大叫起来:“钱塘江到了,看大桥!”我赶快挤到窗口,一座巨大的桥梁映入我的眼帘。这时火车放慢了速度,车身也激烈地摇动起来,车厢里也有点昏暗,原来列车正行驶在钱塘江大桥的铁道线上。

  钱塘江大桥是浙江省杭州境内的一座跨越钱塘江双层桁架桥梁,位于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1453米。大桥始建于1934年,1937年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放眼远眺,大桥如江上飞虹,雄伟壮观。

  列车过了大桥后,广播里开始广播英雄蔡永祥的事迹。蔡永祥是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们最熟悉的一位解放军英雄人物,主要的原因是他为了保护红卫兵而壮烈牺牲的。

  1966年2月,蔡永祥参军来到杭州附近的六和桥下,当了一名守卫钱塘江大桥的哨兵。同年10月10日凌晨,蔡永祥在大桥上值勤,2时34分,由南昌开往北京的列车向大桥飞驰而来,车上载满了北上串联的红卫兵和革命师生。蔡永祥发现离他40多米的铁轨上横着一条大木头,如不排除这个险情,桥毁车翻,人员伤亡的惨祸即将发生。这时司机虽然采取紧急制动,但巨大的惯性使列车仍然向前冲去。蔡永祥毫不犹豫地扑上前去,拼命把木头搬离了轨道。列车保住了,但年仅18岁的蔡永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文化大革命中,在解放军的队伍里又多了一名英雄。

  傍晚,列车开进了鹰潭车站,在下了一批旅客后,火车又继续向西驶去,这时,列车已经在江西境内行驶。夜幕降临,咣噹,咣噹,车轮有力地撞击着钢轨。过度的皮倦催促我进入了梦乡,这一夜我睡得很香甜,待到汽笛吵醒之际,天已经大亮了。

  火车很快要到湖南境内的株州了,车厢里一片嘈杂,人们在买早餐和吃早餐,可是,我和我的伙伴们一分钱都没有了。早在上海时,中央已经下文停止接待串联的红卫兵,规定除了住宿外,吃饭和坐车都要收费,返回原地的学生只能领一次性的火车票。我们的钱本来就不多,满打满算只能回到广州。在杭州呆了几天,把我们的钱都花光了。昨天我们吃一点干粮【饼干,游西湖时剩下来的】和开水,勉强度过了一天。今天,干粮没有了,可真要饿肚皮了。况且,到广州还有一天半的时间呢?

  我们几个围聚在一起,悄悄地商量怎样解决这个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向别人借钱,可是火车上没有一个熟人,向谁借呢?还是人育同学脑瓜灵:“我们向列车上借钱!”向列车借钱,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

  在上海时,我就亲眼看过几个北京红卫兵向接待站借过钱,起先工作人员不同意,但是在红卫兵的软施硬磨下,接待站还是乖乖地借给他们了。我当时也想借,但没有这个胆量。这一次不借不行了,借不到钱,我们恐怕是要躺着回广州了。于是我说:“我们找列车长去,看行不行?”

  在列车员的指引下,我们在列车长室找到了列车长。她个子很高,相貌端庄,臂上佩着列车长的微章。

  看到几不速之客进了车长室,她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态度和蔼地对我们说:“你们找我有什么事?”

  “是这样的,我们是海南红卫兵——”我慢吞吞地说,有点难以为情“我们在杭州串联时钱给小偷偷走了,我们已经饿了一天。列车长同志,能不能借给我们一点钱?”

  “借钱?”看了看我们几个比她矮得 多的学生娃,又看了看我们佩戴在手臂上的红卫兵袖章,她笑了笑“我们列车上从来没有这个例啊!你们是第一个。”她想了想说:“你们红卫兵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进行革命大串联,对推进文化大革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你们在串联中吃了很多苦。你们敢于造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实际困难,我们应该帮助你们解决。今天我破这个例。”她看了我们的串联证和学生证后,答应借20块钱给我们。“但有借有还,这是国家的钱,你们一定要还啊!”“我们一定要还!”我们一齐说。她喊来财务室人员,把借据给我们填写后,把钱给了我们。我们向她道谢后,赶快离开了列车长室。

  几个月后,催还款单寄来学校,叫我们还钱。那时我们正忙于派性斗争,早已把此事忘在脑后了。后来我问一些串联的同学,他们向接待站借了不少钱,也没有还钱。
赞(1)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