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全省各地、市、县也展开了夺权行动,甚至有些农村基层单位组织也被夺权。
孤悬海外的滨海地区,也拉开了夺权的序幕。
1967年1月22日,广东省委被造反派省革联夺权后,省委书记处打电话给滨海区党委书记杨茴,要他做好交权的准备。他立即召开区党委会议,讨论如何应对交权问题。与会代表认为,当前夺权已是势不可挡,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省委的指示,权力只能交给左派,决不能落在坏人手里。
滨海日报社是滨海地区最早被夺权的单位。1967年1月17日,红卫兵和报社的造反派联合夺了报社的权。随后,1月22日,滨海市公安局、滨海市委也被造反派夺权。
1月22日,滨海区党委党群战线林昭从广播中得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夺走资派的权,对上海一月风暴进行了肯定。1月23日,他早上来上班时,听文革办的同事说,昨晚省文革办来电,称省委已被夺权,滨海的情况如何。
林昭想到【人民日报】的社论,想到滨海两个重要单位已被夺权,便向大家建议:“我们是不是通知大家都来学习【人民日报】的社论?如果权被坏人夺去就麻烦了。”大家都同意他的建议,分头去通知各部门文革小组的负责人,共20多人讨论即将到来的夺权。
正当大家在讨论应急方案时,滨海市委派人来报告说,造反派要来夺权了。并说权要是落在他们手里,肯定出大乱子。
大家正在聚精会神地研究夺权的方案,街道上传来了敲锣打鼓的声音,大家认为是造反派来了。事后才知道,这是另一个学生组织也想来夺权了。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推选林昭为夺权代表,他罢了罢手:“社论要求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夺权,我只是机关的代表,肯定不行。”于是又推举了机关联总的负责人。当时大家只有一个心愿,与其让别人夺权,不如自己夺自己的权,这样才能确保党的领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大家确定了夺权的代表人选后,就赶快派人去通知区党委书记杨茴。
杨茴和其他书记急急赶到办公室,和办公室的同志提交接,让后来的造反派扑了一个空。这就是所谓的滨海一、二三夺权。
夺权时滨海日报社记者吴光在场。他奉命记录当时夺权的经过。
后来他拿着一张老照片对人们说:“中间面对大家的是区党委委书记杨茴,左前背靠镜头的是副书记王大俊,他们被一群造反派包围着,被勒令交权。杨书记面带微笑,没有剑拔弓张的场面。”吴光解释说,滨海一、二三夺权可能是在他们安排下自己夺自己的权,不然交权时大家怎么还有说有笑?这样的安排,保证了党的领导和社会的稳定。这场夺权后来被造反派攻击说是假夺权真保皇。
夺权后,区党委干部照常上班。林昭后来回忆说:当时区党委已不能在区党委办公室办公,只能搬到党校办公。造反派夺权成功后,很多事情还是请示原党组织,并听从他们的一些安排。
在夺权之前,区党委就把所有的重要文件都搬到军分区里去,因此并没有造成较大的损失。
滨海一、二三夺权后,滨海各县相继被夺权。由于夺权与反夺权的存在,最终演变成一场群众组织之间的派性斗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