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铺渔村(1)

时间:2025/5/13 作者: 南山2020 热度: 93
  云儿飘在海空
  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
  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铺前镇地处文昌市的最北端,是省会海口市的后花园。铺渔村是铺前镇辖下的一个村委会,它是这个繁花似锦的后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铺渔村是文昌市独一无二的由疍家人组成的渔港新村,位于铺前港一隅,海文大桥文昌一侧。全村分为南北两个村民小组,共有500多户,2000多疍民,罕事农桑。90%以上村民以渔业谋生,部分转型营商,做鱼贩批发海鲜或从事海水养殖。铺渔村民现在是铺前镇的“两栖疍民”。

  几百年来,铺渔村疍民的祖先,世代耕海,终年像无根的浮萍,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先民们频繁辗转我国东南沿海各地,艰难谋生,最终对其后代留下遗训:“东奔西走,不如铺前海口。”一百多年以来,这里的疍民遵循先人的遗训,归航时,船泊铺前港,立足铺前镇,与当地居民和谐融合。海南解放后,陆续上岸聚居,形成现在的铺渔村,最终成为文昌市民。

  铺前港和铺渔村是这里的疍家人永远不舍的家园。

  疍家人在上岸定居以前,妇女怀孕分娩,只由有经验的老妪接生。父母先教会孩子游水才教会孩子走路,长大后,无论男女,个个都是“浪里白条”,游泳健将。小小年纪就会在港口附近浅海中垂钓、下鱼笼、放网。船上很少娱乐活动,只有传唱大人流传下来或自编的叫“咸水歌”的歌谣。他们没有书读,绝大多数是文盲。上岸定居后,所有适龄儿童,都可以在铺前镇的小学里读书。大多数人能考上初中、高中,也有少数人考上大学,成为这里的疍家人第一代大学生。

  如今铺渔村的疍民,仍然保持着许多传统习惯习俗。如疍家人婚嫁在进门或出门时,各位亲戚都会唱咸水歌以表示祝贺。忌讳买鱼人从船头上船;如果你有机会到疍家作客,吃鱼时忌讳将下面的一层翻过来。疍家人崇拜蛇,蛇是疍家人的神。

  疍民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统称。疍家人勤劳、善良、聪明、贤慧、漂亮。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为何把水上居民称为疍家人有三种说法,其一、他们居住的舟楫是唯一的家,外观酷似蛋形;其二、他们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漂浮于海面的鸡蛋;其三、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博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样脆弱。“疍”在普通话中与“蛋”字同音,文昌人讲的“单家仔”,指的就是铺前港的“疍家人”。

  对于这些被称为海上“吉卜赛”人的来历,学术界莫衷一是,并无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疍民属于古百越族。秦始皇嬴政为了统一六国,出兵西征,灭百越族。据史书《惠州志》记载:“秦始皇使尉屠睢,统五军监禄河道,杀西瓯王,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意者即丛薄之遗民耳。”“水上人”就是古百越族的后裔。还有学者认为,元朝太祖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挥兵南征,部分残兵败将流窜至东南沿海一带,不为当地汉人所容,被迫在海上漂泊求生,疍民是蒙古族的后裔。另据人类学家多处实地考察分析,疍民不属于单一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融入不同的民族,总之疍民的真正来源难于稽考。现在生活在铺渔村的疍民,已完全融入当地社会,文昌话说得纯正、地道。但在疍民之间,他们又说着我们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究意他们是越人、蒙人还是汉人,我们并不清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