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七处征心”话楞言

时间:2024/8/13 作者: 蓝欧 热度: 9580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本来佛、自性佛,却在耳娱声色里追逐迷失,找遍外在的快乐。

  《楞严经》全称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其中大佛顶有究竟圆满,至高无上的意思。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叫做首楞严,用佛经上的话:“它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台湾知名学者叶曼先生,对于《楞严经》有过高度地评价,称它为百科全书,说它包罗万象,揭示了宇宙万物一切的本来面目。这里介绍第一卷里面关于“七处征心”:

  如来问阿难:若不知道心在哪里,如何降服这颗心呢?假如你带兵打仗,你不知道敌人在什么地方?如何排兵布阵呢?我现在只问你:心与眼睛在哪里呢?

  这个时候,阿难不暇思索地说:世间所有生灵,眼睛在脸上,心都在身体里?

  佛说:你现在在课堂,先看见什么?

  阿难说:我先看见世尊,您啊,其次看见弟子们,然后,我往窗外一望,看见方嘱林园。

  佛说:阿难,你怎么会看见方嘱林园?

  阿难回答:世尊,我们的讲堂窗户开着,我往外远眺,就能看见啊。

  佛走上前,把手放在阿难头上,开示道:你能看见户外园林,有没有学生在课堂上不看老师,只看外边是风景啊?回过头说,心在体内,为什么它看不见心肝脾胃,血脉在跳动啊?你说心在体内,一点都不对!

  有一句古话:身在曹营心在汉。佛讲到有的徒弟在课堂上不听讲,走神溜号就是这个意思。阿难继续回答心在何处,他把心比喻成灯光,灯在室内,它照亮了周围,因此心在身外。显而易见,阿难用了攀缘心,哪里有光亮,我的心就在那里。佛告阿难: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有没有这个道理?心有了知见,执著外界的相,心和眼毫不相干。这时候,我把手伸出来给你看,你有了分别心。心在外边,也是不对的。

  阿难说:按照佛所说的,心既不在身体内部,也不在身体外部,心一定在某个地方藏着。俗话说:眼见为实。“眼”代表六根,我们都是通过六根识别外界,心就在根(眼鼻耳舌身意)里面。佛说:心能见到眼睛吗?眼睛岂不成了眼前的景象了吗?

  阿难说:我们的心难以找寻,分为明心和暗心,闭眼见暗,睁眼见明。佛说:如果你说都是对的,一个身体有两种感觉,应该修成两座佛。这是错误的。

  阿难继续揣测,心应该随着境界时有时无。这似乎已经接近事情的真相。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有心开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佛告阿难:如果心没有本体,它不就超出六根、六识了吗?如果心不是一个本体,那么你摸自己的脑袋,头有感觉,你的脚有没有感觉啊?因此,这也是错误的。

  古人用心猿来形容人心躁动,攀援的特性。但是心的本体是不会攀援于外物,它可以被蒙蔽,但不可被改变。心之本体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有特定的本性,那就是人性,人之常情。在七处征心的最后两处,阿难说心处在内与外中间,不偏不倚。佛告诉他,如果世界上纷纷扰扰的事情和心处于相互对立,心就不能认证事物,心失去了自己的本性,那么心放在何处才算居中,也没有什么标志。所以,你应该知道,说心居于中间是不对的。

  阿难此刻似乎明白啦!说:我看见佛和四大弟子: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一起广度众生,弘扬佛法,我深有感触:我们的真心自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心的本性就是不执着于一切万物,什么事情统统放下。

  这时候,佛郑重其事地说:你的心到底在还是不在呢?你说自己不执着,你的心就是无形无相,你实际上找不到自己的心。你还说不执着一切事物就是心的本性,这是不对的。

  通过学习《楞严经》,我懂得了心性本空,内心不要囤积执着,才能得到解脱。内心空明,才能清朗;内心囤积,就有挂碍。万事莫强求,身心方自由!
赞(6)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