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它们,便不再完整。
——题记
从陇西到郎木寺
陇西,陇山以西。像只药篓子,拴在黄土高原的尾巴上。如果朝南,轻轻一跃,就能摆脱干旱,就能投奔另一座高原。可它一动不动,非要守着李广李渊,守着李氏祖宅,还要扎根沟壑峁梁,守著党参和黄芪。
大地,早凝固了。一道道暗纹,皱巴巴地,种不了小麦,种不了水稻。那想别的办法,每年翻一翻,点些玉米,点些土豆。瞧,一位老翁,正坐田埂上,目光炯炯地,望着磨盘,望着秋收。白胡子,挂到了胸口,身旁的锄头,跟他腰板一样,刚健,挺直。这陇西,这陇西人,看来都犟,铆钉似的,谁也拔不走。
一出陇西,山花和绿叶,便急匆匆地,满坡铺开了。富裕的洮河,袖子一甩,要水给水,要木给木。梯田里,温润,活泼,露珠从这片山峦,滚到了那片山峦。妇人们,裹着头巾,在流云底下,割草、施肥、放牛,与时光,有说有笑。
到了腊子口,峡谷倏地一下,挤成了线。像被利剑劈开的,原先横的世界,现在竖起来了,脖子仰酸了,也看不到天。无论什么耕地,旱的,湿的,全吓跑了。峭壁上,长不得庄稼,牧不得羊,村落和集镇,越来越少。走了很久,等这紧绷的峡谷,松了松手,才又淡淡地,闻见了烟火。房屋不多,没地方盖,只能靠近悬崖,垒个矮矮的。怕牛羊掉下去,沿着崖边,筑了一圈圈土围墙,高低蜒蜒,如北方长城。
群山开始登台,比尖、比险、比奇,每一座,都很要强。迭部境内,成了盛大的擂场,山神哨子一吹,冰斗、角峰、刃脊,个个争先恐后,各寻各的主。扎尕那的邻居们,坐不住了,你追我赶,拼命抢夺,要冰斗、要角峰、要刃脊,要做天下至雄的山。鹿茸、麝香、熊胆,这些药材,也纷纷呐喊,为自己的家园,拍手鼓劲。而恬美的扎尕那,闲卧当中,只管羚羊吃草,只管雪豹奔腾,其余的,一眯眼,由它们去吧。
扎尕那往前,山峰渐渐消退,愈加浓烈的,是藏族民居,是格鲁派庙宇。煨桑炉的香气,磕长头的牧民,屋脊上的法轮和金鹿,都在高原的庇佑下,安享佛界悠然。就连天葬台,也随着一声声诵念,将人间魂魄,将凡世的辛苦与悲伤,度进了极乐。满山秃鹫,搬运的,一半生死,一半超脱。
在小镇郎木寺,孪生的庙宇,有两座。这边的,隶甘肃。对面的,属四川。中间隔的河,虽一俯身,能轻松跳过去,但它的名字,不将就,叫白龙江。龙腾大江,多磅礴有力啊!确实,人家来头不小,想合,东岸和西岸,饭菜、衣帽、碉房,整一模一样;想分,左手一个省,右手一个省,各走各的路。看它颤巍巍地,连根拐杖都没有,我真担心,不出三五里地,就要干涸见底了。可也神乎,它一乡野小妹,跌跌撞撞上千里,不但搂了嘉陵江,最后还脸贴脸,吻了长江。
一动一静,玄奥极了。白龙江入川,由青藏高原,嫁给了长江文明。陇西守着黄土地,哪儿也没去,照样,丰腴了黄河文明。由陇西到郎木寺,一路都姓甘,但不同的山川,这简单的甘字,却有不同的写法。
喀什古堡
内敛的吐曼河,一路向南,流到古堡这儿,猛一回身,作了一个九十度的揖。古堡在老城东边,像一把钥匙,一转,西方商队,罗马的、大食的、波斯的,纷纷从喀什的门缝里,叮叮当当走了出来。
由河滩望去,古堡犹如一位遗世的小少爷,坐在高崖顶上,不紧不慢地,弹着两百年前的曲子。而隔壁老城,随便一拉弦,那音韵,能嗖地一下,穿透两三千年。少爷和老城,差了很多辈。
进入古堡的巷子,不宽,但很长。打河岸往里走,一弯一绕,比迷宫,还要晕头。汉人建筑,讲究对称,讲究横竖有序。而在西域,这巷道,仿佛一棵大树的枝枝条条,随性极了,任意舒展。地势或陡或缓,高高矮矮的房子,管它什么朝向呢,土一夯,盖起来就行。雨水少,无须用脊,家家一样,平层平顶。风沙多,要用力挡一挡,门小,窗更小。气候干燥,为保温保湿,每一堵墙,不停地加坯加草,泥得像堡垒。山墙之间,你托一把,我撑一下,互相帮扶,互相倚靠。地面有路,空中也有路,堡里的人,一溜腿,能抵达任何一座院子。
外人进来,摸不准方向,每条岔路,一样地曲折,一样地幽深。有头小毛驴,拉着车,嘎吱嘎吱地响。离我很近,至多三五十米,可跑了小半天,连影子也没看见。这条巷子,这户人家,似乎刚来过,就在上一秒,一定来过。廊柱、挑檐、楼梯,梁枋、壁龛、天棚,还有那些三角图案,那些石榴雕纹,那些横空木架,个个眼熟。但小毛驴呢,依旧在耳边,依旧找不到。
陶窑的声音,案板上敲敲打打的,无意中,被我撞见了。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跟随父亲,将一小碟芦花,碾碎了,拌进黄胶泥。他们身后,摆了许多陶坯,诸如灯盏、提壶、碗罐,都没着釉,都没焙烧,但已经挂上了牌子,一只只,有了主人。我问小伙子:“这一排,大小几十个,多久能出窑?”他数了数,食指一伸。“一周?”“不,是一天。”果然制陶世家,一瞬间,我记住了他的名字——吾麦尔·艾力。
他家门外,热闹得像集市。一群孩子,在斜坡拐角,分两组,大战玻璃球。别看人小球小,那技术,顶呱呱的。要知道,在经济发达的中原,这玻璃,还算个皇宫珍品时,喀什的孩子们,已经玩了几百年。五六个妇人,围成一圈,一边晒着太阳,一边飞针走线。他们手里面,有花裙子,有花枕头,有花腰巾,把蝴蝶、樱桃、茶杯,把日常所见,全绣上了。送货的大爷,定是饿急了,连小花帽戴歪了,也没心思去管,捧着馕,三顿并一顿。他是挑担来的,刚卸下柴火,又捆紧了地毯。
与大爷一左一右,我们朝河滩,并排往外走。路过一片天台时,他放下担子,毛巾一拧,满脸擦汗。虽累,但看得出来,他很快乐。是啊,大爷说,在喀什,佩过昆仑玉,饮过天山水,还吹过帕米尔的风,有什么不知足呢?脚下的古堡,系在水边,像一艘渡船,想去哪儿,一划桨,就能到。
真是个有趣的大爷。没等聊几句,他一掸灰尘,笑呵呵地,赶路去了。
骑行阳朔
西街在城里头,浑身上下,抹了厚厚的粉。而东街,在郊外,在漓江边,水一拨,全是野草香。东街两旁,笑脸相迎的,仍是泡桐花,仍是芭蕉叶,仍是风雨桥,几十年了,依旧老样子。我特地去东街,租了辆车。朝阳朔乡村,龙头一拐,蹬蹬出发了。
大榕树向前,没多远,有座山峰。挺高,七八百个台阶,爬上去,得费些力气。可一轮明月,正挂着呢,不管白天黑夜,都在峰顶,稳稳地挂着呢。我把车一支,爬,既然来了,必须爬。山道弯弯扭扭,像醉汉,走一路,将枯叶,撒了一路。经过好几个岔口,是向左,还是向右,连个打听的人,连块儿小牌子,也没遇见。等太阳照进了悬崖,我才哼哼地,扶着腰,赶到了月宫。这一天然溶洞,比球场还要大,整座山,被它侵蚀一空了。由底下看,真似个月亮,人一动,它也跟着动。新月、半月、满月、残月,想怎么圆,想怎么缺,挪两步,随意使唤。
小腿抖抖地,骑车上,仍旧一蹦一跳。速度,明显慢了许多,尤其爬坡,差点儿被拽了回来。将要寻的桥,远离公路,在一片农田里。它又矮又黑,若非靠近了,还以为是个涵洞。问了好几拨人,都摆摆手。他们只晓得古代,不晓得宋代,只晓得石头桥,不晓得仙桂桥。也难怪,老农路过,盯紧的,是水牛和稻穗;鸭子路过,直勾勾注视的,是鱼虾和嫩草。没有谁,会成日闲着,会在意这单孔小桥。
另一座桥,也是单孔,也石头砌的,却要风光得多。它个子极高,跨在遇龙河上,像一道水门。隔着村庄和田畴,我远远地,一眼就瞧见了。两岸,各有一棵古树。古树旁边,搭了一些新枝,枝头,长满了金桔。倚着桥栏,我耳朵一贴,仿佛听到了五百年前的回响。响声里面,浣衣的、筑坝的、撑篙的,乃至犁地的、插秧的、对歌的,应有尽有。
两桥之间,那些城墙,更古老。据说,是唐代初期的。断断续续的夯土,四周一围,方方正正,像截了腿的八仙桌。桌面上,县衙、文庙、道观,被擦净了,仅剩的,是一口老井,一片果林,一条盛满水的沟渠。倒是附近,有个村子,飞檐翘角下面,藏了几十栋古民居。我停下车,三步并两步,进了黎家祠堂。砖雕、泥塑、土灶台,全在,可没人,前前后后转遍了,的确没人。我悻悻地出来,一连几次,扭头凝视。
车轮的影子,在夕阳下,被拉得很长。犹如一双大手,伸到甘蔗林里,一路调皮,一路拨弄。甘蔗有两三人高,细细地,像瘦竹。路边砍了好几堆,我问价钱,他们头一摇,说这品种不生吃,用来榨糖的。我渴坏了,有些小失望。
快到县城时,眼前一闪,塔尖的灯,亮了。塔后的西郎山,仍在那儿,仍屏风一般,孤独地拱手而立。它的目光,不长不短,正好十公里,正好落在江的另一岸。所望的,是东郎山,嫡亲的哥哥。它们自打生下来,没当面见过,只能这么天天遥望,默默相守。
过了西郎山,拐三个大弯,便是东街。七点半,街面上,那一串串烤肠,那一排排凳子,已经回屋酣睡了。而此刻的西街,故事,热闹的故事,才刚刚上演。
鲁国的背影
寻根问祖,傍个名人,这习惯,百姓有,君王也有。李世民说,老子姓李,我是他孙孙。朱元璋说,朱熹姓朱,我是他孙孙。最敢讲的,宋真宗赵恒,说黄帝姓赵,我是黄帝的孙孙。顺带,还强调了一句,黄帝的家乡,在寿丘,在鲁国。这事闹大了,平淡无奇的土坡,三千年后,突然成了圣地,成了龙脉,无数车辇,滚滚而来。
本分的寿丘,一下子,被抬到了天上。少昊陵墓,在这儿,虞舜作坊,在这儿,而今又多了个黄帝,说他的故里,也在这儿。寿丘慌了,一撸袖子,赶紧地,全面开工。石碑,全国最大的,竖了四通。宫观,简直小皇城,盖了一千多间。还有雕像,纯玉的,经络和衣褶,刻得栩栩如生。可来得快,去得更快。明朝的书童,清朝的官吏,一路小跑,追到这儿,除了两块儿残碑,除了几只乌鸦,什么也没碰见。
宋真宗留下的,唯有周公庙。大殿、牌楼、石坊,神龛、匾额、铭文,重新登场的,全他的作品。他在一片废墟上,一砖一瓦,将这鲁国祖庙,将这礼乐记忆,隔了一千多年后,再一次立了起来。他想打捞的,是经天纬地,是明德勤政,是故乡的辉煌与荣耀。可庙里,冷冷清清,没几个跪拜的。槐树、柏树、楷树,这些老树,一棵棵茫然地站着,比游人还多。
都说,周礼在鲁。可鲁国,北宋之前的鲁国,在哪儿呢?是有座故城,封国以来,像藤蔓一样,不断生长。传言那城墙,起初两米高、七米厚,营建了九百多年,最终十米高、五十米厚。可城墙,又在哪儿呢?我能看到的,只有公路,只有厂房,只有密匝匝的新楼。故城被掩埋了。宫殿、阙台、门道,连同釜钵、方鼎、车马,一并被掩埋了。日日夜夜,与它们相邻的,尽是墓葬,数不完的深浅墓葬。
地下的,无法起来,那就继续睡吧!可地面之上,依旧精神抖擞的,也遭人为干预,一个个被哄骗睡着了。黄帝、唐尧、大禹、夏桀,他们的画像,在历史课本里,印了几十年。但画像源头,这片祠堂,这片被迫睡去的祠堂,却没人搭理。凌乱、阴暗、逼仄,比监牢还要糟糕,关了一大批不该关的难民。当中,有伏羲、孔子,有西王母、东王公,有比翼鸟、比肩兽。或被铁栏杆锁着,或被玻璃罩压着,甚至不少,在屋檐下杂沓堆着,在祭台旁脱光了裸着。都是汉碑,都是汉画像,哪怕摆到故宫里,也得一块儿一块儿,分开来,给个单间。
曾子孝母,这一方石刻,也有。在潮湿的角落,陪蜘蛛一起蹲着呢。而它老家曾庙,出祠堂向南,没几步便到了。庙门口,聚集了一大群人,他们正吵吵闹闹,兴奋地玩着纸牌。庙里边,那些螭吻、石柱、藻井,一点儿声响也没有,似乎在午休,从早到晚一直在午休。我看见了三省堂,吾日三省吾身,看见了慎独门,君子必慎其独,好像随便哪儿,都是一部传世经典。到主殿,一弯腰,我拜了曾子。他双手执圭,一言不发。兩旁陪祀的,一个孔伋,一个孟子,同样是一言不发。偌大的曾庙,静得可怕,我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都不敢用力。
到北宋之前的鲁国,想面对面,说几句知心话,真不容易。瞧来瞧去,无论旷野,还是庙堂,只写了两个字:背影。那位胆大的皇帝,要是你还活着,敢再吹牛一次?
阴?山?下
像一巨人,走到中国北方,突然东西一躺,就地打盹了。头枕贺兰山,脚踩滦河谷,左手一提,隆起了高原,右手一摆,划出了平原。它动下身子,大片的胡杨,便要碾成碎渣,南边的黄河,便要断流,便要泛滥。幸好,它这个盹,够久,还没醒来。
它叫阴山,牧民们居住的阴山。山间,有许多峡谷,或宽或窄,能通南达北。先是匈奴,后来鲜卑,后来突厥,他们的骑兵,都是经这些峡谷,直奔汉唐的。霍去病的战车,王昭君的嫁妆,唐太宗的刺史,也是经这些峡谷,赶赴塞外的。当年算危谷,是边关,是咽喉,是暗藏凶险的禁地。而今天,我坐马磊车上,油门一加,很轻松,呜地就过去了。
马磊的草场,在山北,跨了好几个山坡,有七千五百亩。最近少雨,周围的草,全稀疏见土了,只有他的,又高又密。马磊说,别的牧户,两万亩、五万亩、十万亩,他是最小的,不求多大,肥沃即上等。
草原上串门,若是没马,哪怕走半天,也不会碰见几个人。马磊说,骑马得打小练,摔趴下了,父母一搀,继续。要是骨折了,也别灰心,等绷带一拆,依旧是条铮铮的汉子。他牵来一匹老马,常吃夜草的。我在那拉提,在科尔沁,有些骑马经历,看这匹挺俊的,一把接过缰绳,飞奔了起来。或是散养惯了,它带我到处兜圈,跑了两个小山冈,才慢悠悠往回走。头顶的云彩,突然一根根上下直立,像带穗的窗帘,将草原,分成了一格一格。长长的羊群,也在突然间,由几百只,拧成了一小团。老马就是老马,能看云识天气,沙场冲锋似的,背着我一阵疾蹄。刚进屋,暴雨就到了。马磊说,旱了半年,该有场雨了。我理了理衣裳,点头一笑。
草场边上,有座王爷府。曾经殿堂云集,曾经恢弘气派。而現在,孤零零蜷缩荒野,仅剩下前厅和白塔。厅里,没了王爷。绕塔诵经的喇嘛,也没了踪影。这广袤的草原,不再是领地,不再是特权。普通老百姓,随时能来,随时能走,为自己扬鞭,为自己放牧。
鼎盛如初的,是希拉木伦庙。马磊他们,称之为大庙,这一带最大的庙。神殿、寝宫、庙仓,那规模,在整个草原,数一数二。柱毯、挂画、供灯,每一件,都是几代真传的手艺。活佛家,参拜的人,最多。时时刻刻,要排长队。每天上午下午,信徒和民众们,手捧哈达,去寻求各种答案。有生病的,有失恋的,有遇到难处的,他们相信活佛,认为活佛的方子,能医病,认为活佛的指点,会打破迷津。
大庙往北,一峰独起的,是敖包山。一位蒙古族老汉,坐在经幡的光影里,不起身,不叫卖,只顾一支支抽烟。许是待久了,掐灭的烟头,一小截一小截,装了大半瓶。他跟前,摆了几捆香,还有些木条和石块。从山脚爬上来的,尽管取,给不给钱,不重要。
马磊说,这样的老人,跟敖包一样,是草原永恒的坐标。他们还喜欢拉琴,拉马头琴。夜空下,一曲鸿雁,能将觅食嬉戏,能将苍远辽阔,一波波带到帷帐里。那琴声,飘在阴山下,狩猎的岩画、赵国的长城、高高的云杉林,都清清楚楚地,听进心里面了。
边关无边
永和九年,微醺的王羲之,在江南,袖口一挽,旋起了兰亭风。而此刻,六千里外,一座不知名的石窟,正搭着脚手架,准备动工。这石窟,攀在大漠高处,人称莫高。其户籍,没有任何悬念,大印一盖,归沙州。它的枕边,是库木塔格,枕边的枕边,是塔克拉玛干,都顶级沙漠。睡不安稳了,就怕哪天醒来,一探头,成了流沙的口粮。
沙州的沙,不但快,还嗡嗡作响。老百姓简单,要是问路,手一指,去往鸣沙的。北周皇帝一听,甚妥,又形象,又好记,改鸣沙县得了。县城南面,直到今天,那起伏的大丘,仍叫鸣沙山。山两边,皆有石窟,莫高算年轻的,西千佛洞的辈分,要长些。
地渗河流,在中国,由南向北的,只一条。它胆子不大,像个小面人,撞到鸣沙山时,肩膀一挡,瞬间,被挤变形了。临壑腾空,高危峭立,一片新的陡崖,在左岸,就这么意外诞生了。崖壁上,一窟窟凿的,便是西千佛洞。我看了好几尊泥塑,要么雕了一半,要么丢了头颅,肚子里的草梗,像内脏一样,拖了一地。壁画下方,供养人的信息,倒是很显眼。那些捐资的商贾,过了一千多年,仍在丝路上活着。
往西南,顺道直走,便是阳关。关里关外,在当初,一片绿洲。刘彻的天马,从这里上贡的。远行的商队,去鄯善、去于阗、去安息,从这里检票出发的。两汉的钱币、箭头、石磨,隋唐的陶盅、瓦当、铁砖,来一阵风,在墩台附近,能呼呼地刮出一大堆。葡萄、杨柳、清泉,眼下的景象,那时更盛,将卒和使臣看见了,文人和僧侣也看见了。
玄奘东归,入的是阳关。而之前西行,出的是玉门关。汉代、唐代、宋代,这玉门关,好像一位思乡的游子,朝中原,不停地奔跑。最初在敦煌西北,可一出关,尽是黄沙,尽是长碛,看哪儿都一样,稍不留神,就要原地打转了。路标,不是垭口,不是江滩,而是人骸、畜骨、马粪。玄奘时,已向东边,挪了两百多里。但戈壁与荒漠,仍望不到头,一批批商旅,走着走着,忽然陷风沙中,连人带货一起消失了。跟随疆界,继续向东,再挪两百多里。这新址,差一点儿,要碰上明朝的嘉峪关了。今人竖牌子,懵了,好几处都是。只能算祖籍了,最初那个,敦煌西北的。
这最老的玉门关,有些家当。城墙、驿路、烽燧,绵延了几十里,身子骨,大多硬朗。关外的雅丹,更有血性。虽然掉进了罗布泊,虽然被风剥得七零八落,但守边的决心,还是那么坚毅如铁。残丘、塔柱、垄岗,一排排站着,像阵前的戈戟、军旗、战鼓,只等主帅一声令下,随时出发迎敌。
边关的后花园,是西湖,沙漠中的一块儿湿地。祁连山与阿尔金山,年年联手,为它送上汩汩雪水。红鹬、沙狐、鹅喉羚,在空中和地上,为它殷殷献舞。刺柳、胡杨、黑枸杞,陪着野马野骆驼,为它捏腿捶背。它的确切身份,是一名健壮的卫兵,一身绿装,立在沙州门口,既防荒漠偷袭,亦阻戈壁犯境。有它在,埋不了石窟,摧不了边关。有它在,那些壮丽的唐代诗篇,就能冲破一道道藩篱,大摇大摆地,牵着孩子们,走向无边的远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