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托”出土地新的希望

时间:2023/11/9 作者: 鹿鸣杂志期刊 热度: 95332
贺英

  八月的固阳大地,绿色如织。

  一眼望不透的绿在清风的吹拂下,摇曳着令人心动的波纹。尤其是东河槽这一大片甜菜地,叶片挨挨挤挤,抢着想冒出一点点的头来,终是互相牵制着遮蔽了脚下的这片土地。王大爷悠闲地穿梭在绿色之中,用手拨开几条缝,刚下过脚,所过之处便又密密的合上了。

  “需要再浇浇水了,喝足了,甜菜会长得更稠实,地下的个头会更大!”王大爷对着晒在太阳下的叶片言语着。如今,王大爷操心的不再是侍弄了大半辈子的土地能不能丰收了:“现在有人帮我种,种得比我那些年强十倍。”他点起一颗烟,深深的吸了两口,烟圈绕过头顶,充盈着满足的味道。

  六十五岁的王大爷可是种了一辈子的地。前年种小麦,去年换种荞麦,收成实在不好,今年再换个土豆种种。家里六口人三四十亩田地,王大爷老两口种,从春风吹醒土地的那些日子算起,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汗珠子摔在地上裂成八瓣,靠天吃饭的土地,年年没个喜人的色泽。直至秋霜落尽,回头来看,收入也不过几千块,付出与收获的比例倾斜的实在厉害。常年的劳作让老伴落下了残疾,维持药片片的钱花起来都有困难。儿女们为了生活,选择去城里打工,年岁渐大的王大爷旱烟袋磕的当当响:这地闲置着可惜,复垦又艰辛,如何是个好?一颗疙瘩拧上了王大爷的眉心。

  “谁来种地”不只是王大爷的担心,更是乡村一群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大爷”的心病。瞄准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大爷大娘务农的“难点”和一批土地撂荒威胁粮食安全的“痛点”,金山镇协和义东河槽村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新型耕种模式:“村党委+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技术团队”的土地托管模式应用而生。

  土地托管就是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托管到合作社,合作社和技术团队从选种到管理,再到销售全程提供“保姆式”、“菜单式”服务,帮助村民特别是一些贫困户脱贫解困。“自家的孩子要交给别人来管理”王大爷不免有几分担心,可再看看残疾的老伴,看看自己苍老的双手,握个锄把都僵硬的不行。再说,种地现在哪还需要牛呀镰呀,大型机械化耕种,那“铁家伙”不小心挨蹭一下,鼻子可是比脸也大了,王大爷狠狠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交了每畝300元的“托管费”,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土地上。

  平整土地、科学施肥、选籽下种;埋管浇水、机械打药,规划收割……技术团队每一个环节都做的细致,每一道操作都科学有序,庄户肥厚的着实喜人。2019年秋天收获的土豆个个都有碗口大小,王大爷看在眼里,喜上眉稍。村里还雇佣王大爷当起了保育员。拧开阀门浇浇水,雇上人工锄锄草,骑上电三轮看看长势,轻轻松松育苗的王大爷,领着每月2400元的工资,心里像开了的土豆花一样淳朴。

  盘点过去一年的收入,王大爷高兴的合不拢嘴。“除去自筹部分,每亩纯利润在500元以上,加上我每月的工资,日子过的富足有余,哪用得着儿女们贴补了,我还倒想着给孙子外甥点钱呢!”土地托管,受益的不止王大爷一人。在村有劳动能力的乡亲光是在农忙季节拔拔草,收割时干些零碎活也能挣个万把块。“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说白就得让他们把钱揣进兜兜里,把心放在肚子里,共同脱贫致富,才是硬道理”,脱贫干部真诚地说。

  “如今,我可是旱涝保丰收”王大爷自豪地有点不成样子:“土地进了托管班,我也成了田保姆。”大爷嘿嘿一乐,掐灭指尖的烟头,“呜”的拧动车把,电三轮就快速行驶在新修的水泥路上了。

  王大爷从不接受到勉强支持,再到如今的完全信任,土地托管模式“托”出后山这一片田地新的希望。“不离乡不离地,不种田有收益,我王老汉这甩手掌柜当的痛快。”王大爷的笑语在八月六百多亩集中连片的甜菜地上空久久回荡。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