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城记忆

时间:2023/11/9 作者: 鹿鸣杂志期刊 热度: 96494
杨莉

  我小的时候,其实固阳县城也很小。仅靠一条不宽的老街,把小县城从寂寞的南门外,引向风口浪尖的南大坡,然后冲浪般快速滑向街底繁华似锦的电影院、联营商场、车站……渐行渐远中又趋于平静的北门,一直延伸到破衣烂衫的旧城以外,望见静悄悄的田野……

  老街两边那些低矮老旧的店铺和居民房,像黑黢黢的乌篷船,搁浅在暮色苍茫之中,蚂蚁般时而密集,时而稀疏的行人,随细长的胡同枝枝叉叉地向四周静静地漫展、弯弯曲曲向无止尽的远方隐没。

  由于离公共旱厕较远,那些披头散发的懒婆娘,总是在日上三竿才起床,一出门便迎街倒掉昨夜的污秽,一到春天来临的时候,街上散发着阵阵难闻的异味……夏日里,总有那些十几二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子、姑娘们骑着自行车从这最陡的南大坡俯冲下来,被风吹得呼啦啦响的衣衫和那一头迎风飞扬的发丝,宛如他们张扬炫美的青春。小城的秋天,到处兜售着城乡结合处菜农们一年的收成。小城的冬天也会常常下雪,即使你走路十二分的小心,在这道南大坡上仰面朝天滑倒,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无疑给店铺里那些无从打发寂寞的人带来瞬间的快乐……

  一个成年人沿街步行溜达,用不了多久便走遍全城。而我,只有几岁,从巴掌大的乡村随父亲进城,总觉得县城很大很大,甚至想象天安门广场也不过如此吧……

  小城也很老,沿街顺坡爬上来的那些老态龙钟的铺子,似乎能听到它们吊在喉咙里的半口气在游丝般地喘息。老铺子一间挨着一间,有纯手工打制耳环耳钉项链戒指的金银首饰店,有专修半导体收音机、双卡录音机的修理铺,农机站、种子站、小五金店……

  住在小城坡上的人们有事没事都想到最繁华的坡下走走逛逛,看一场电影,一边回味,一边爬回大坡上來,打二两散酒,哼着小曲儿再爬上来。即使买一个无关紧要的事物,都要到坡下去,顺便看看坡下的花花世界。坡下的所有的风景、吃的穿的用的、好玩儿的、好看的、稀奇古怪的,都会被传送到大坡上的巷子里来,甚至被张家娘们儿带上公共汽车,搬运到乡下,揣回村子,急着告诉李家的婶子时,带了炫儿,加了张慌喝道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再加上夸张的语言,表达得轰轰烈烈:“啊呀呀,城里人那光景过得,就跟神仙一样,啧啧啧……”

  父亲是赤脚医生,每次去小城进药,我们姐弟三人轮流跟着去一趟小城,到坡下拍照片、下馆子、看电影那是必须要有的优待。一张黑白照片用水彩涂了颜色,立刻就变成彩色照片,直到今天,那些记忆依然都是彩色的、朴素的、也是简单快乐的。

  大一横饭馆是小城里最高档的饭馆,那里的吃喝我早已忘记了,但总记得它是街边的小馆子无法可比的。饭馆里有客人要了酒菜,喝酒划拳助兴的声音也比平时高涨了几分:“五魁首啊,六六六啊,七个巧巧,八个马马跑……”划拳声越来越高,手指比划着,出拳速度越来越敏捷,几乎嘴跟不上了节拍。人们脑门上、脖子上青筋暴露,脸庞发紫。酒过三巡,走出饭馆,在大街上似醉非醉般腾云驾雾、摇头晃脑、跌跌撞撞,见人便炫耀:“你猜我今天在哪吃的饭?”然后故意打个饱嗝儿说:“大一横饭馆!”身后满是羡慕的目光。

  电影未必精彩,但影院外面的音响效果夸张地营造出惊天动地的声势。在夕阳的余晖里,大爹家的翠萍姐姐一出巷子,便坐上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未来姐夫的自行车,去影院谈一场甜美的爱情。

  后来,姥爷在落实政策按离休待遇,搬进了小城。我和弟弟妹妹每年暑假、寒假都是在小城里度过的。

  姥爷是一个爱锻炼的人,每天天刚蒙蒙亮便出门了。我们常常是在似梦非梦中听到他一阵稀里哗啦地洗漱之后,就没了点动静,再见到他,已接近午饭时分。我们也常常在迷迷糊糊中听到姥姥一路小跑追出大门外,对着幽幽的小巷扯开嗓子喊:

  “记得回来时买二斤豆腐!”

  “你从小娘家就是个做豆腐的,还没把豆腐吃腻啊?哼!”

  姥姥总是一边往回走,一边自言自语叨叨:“出门走路就像沙鸡,绕个眼花儿就走得不见了人影。天天早上下馆子,肚子吃得像蚂蚱,鼓鼓的。”于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总是傻傻地认为姥爷的肚子里天天装满了坡下馆子里的好东西,油条豆浆豆腐脑,稍麦……转着他的周身闻闻,趁他不注意捏捏他的衣兜……

  因为应允了买豆腐的差事,大约10点左右,一个佝偻着身子的大个子老头拄着拐杖,提着大块的豆腐和一些街上应季的水果蔬菜,点心,走进巷子里来,到了大门口还故意很大声地咳嗽几声,那意思明摆着:“豆腐已到家,做饭去吧,炒炖煮拌,任由你折腾吧,嗯——哼哼、咳咳咳!”

  姥姥隔一段时间也会提着她的菜篮子早早出门,到坡下的熟肉店买个猪肘子、酱牛肉或熏鸡,顺便带回南门外老舅舅家新鲜的山羊奶,带回北门外老乡自己菜地里的瓜葫芦菜豆子。桌子上的饭菜便更加丰盛了,还多不少城里的故事。我们三个有时候也跟着去姥姥去逛街,让60多岁的姥姥一面要照料我们,一面要操心来来往往的车辆,有些应接不暇……

  坡下最热闹的时候要数腊月,一串串冰糖葫芦扎在长长的扫帚上立在空中,我们傻傻地站在阳光里,仰望亮晶晶的糖稀裹着大红大紫的山楂,想着酸酸甜甜的味道,直流口水。陪二姑家叫“美女”的姐姐去温州人开的“大上海”美发店做头发,那里挤满了麻雀般叽叽喳喳的女人。各式各样的明星发型图片贴满四周的白泥墙,爆炸头、扣边儿头、蘑菇头、港式头……等姐姐带着满头的大波浪领着我走出小店,已是午夜时分。

  母亲走进联营商场为我们姐弟三人选一大块结实耐穿的布料,做过年的新衣服。因为价格是固定的,只能在售货员量布料时,在把握尺子的松紧上,母亲与她计较半天:“松点,再稍微松一点,否则去了裁缝店没法裁剪。”然后匆匆跑上半坡,走进巷子里的裁缝铺子里排队。裁缝师傅皮尺不住地在顾客身上比量着,报着尺寸,徒弟在一块小纸上不住地写下来。师傅最后还得在上面很娴熟地画上衣服的款式,卡腰的、三紧的、西服、中山服、圆领的,枪驳头领的、平方领的……然后把小纸迅速塞进布料里,裹好,摞在书架般高高的布料上,眼皮也顾不上瞭一眼顾客地忙乎着。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多的地方,什么时候让你感觉都像进了戏园子……

  副食品门市的商品一应俱全。瓶瓶罐罐琳琅满目。仅有的几个老牌子的豆瓣酱,就有好多种口味,辣的、不辣的、甜的、不甜的,辣油多豆瓣少的,豆瓣多辣油少的……柜台外面的人指指点点,柜台里面的售货员也指指点点,“这个?”“不是。”“这个”“不是”“再往那边、那边”“哪边?”……姥爷比较直截了当,省去了这些不必要的麻烦。他每次都是扬起手里的拐杖,直接怼到他要买的豆瓣酱瓶子上,让年轻漂亮的女售货员在顿时惊诧的同时,又有些忍俊不禁,然后把目光总要情不自禁地落在我的身上,真让我难为情。走出门市后,我气得直跺脚,大呼小叫吼喊着以后再不和姥爷上街。姥爷假装没听见,下次我还是照旧放不下街上的红火热闹,跟着他走进那家副食品门市,他照旧我行我素……

  乡下即将出嫁的姑娘们说什么也要来县城好好置办一下结婚的嫁妆的。那红红的脸盆,红红的高跟鞋,红红的头花和红红的盖头,羞红了那些姑娘们的脸……

  坡下有一个小小的车站,除了南来北往的旅客进进出出之外,进城多年的乡下人也总想到车站里逛逛,想偶遇村里来的乡亲坐下来好好聊聊。如果找不到自己村里的,周三二围的人也能因为一头走失的牛,一个彼此都熟悉的人,一个走村串户的乞丐,聊成了熟人、甚至是亲戚。

  在小城做苦力的人也会来这里,找个认识人给家里捎个口信或东西。往往是在去往乡下的长途公共汽车已经出站,屁股后面冒着黑烟,像一个孕妇般费力而缓慢地爬到半坡时,有人在后面穷追不舍。

  有一次,三蛋使劲追上来,一边扬起手示意司机稍微停一停,一边仰起脸,对着车窗上气不接下气地喊山花:“婶子,牛皮纸包着的药是我大的,大白纸包着的药是我妈的,让他们一定要好好喝上,老,老中医那里抓的,肯定,肯定管用……”坐在车上的山花探出大半个身子,支起耳朵使劲听,费劲地接过三蛋手中的几大包中药。

  然而,牛皮纸包着的中药是给三蛋大治疗前列腺肥大的,让三蛋妈喝了,大白纸包着的是给三蛋妈治疗月经不调的,让三蛋大喝了。

  ……

  老街的胡同小巷里,矮矮的南屋顶上晾晒的酸溜溜的腌芥菜丝儿,让夏日的阳光烹饪得满巷子香飘四溢。那“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吆喝声在深深的巷子里南腔北调地回荡,悠远、洪厚而又绵长……小城的秋天里,学校是要放腌菜假的,在手扶拖拉机疯狂地喷着黑烟,打机关枪般扫射过一阵子震天响的“突突”声后,小巷里传来庄稼汉嗓音干涩的吆喝声:“卖白菜喽,大白菜,水灵灵的大白菜!”。小巷里鸽哨声声,叫卖声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这些都是那个岁月里最好的味道和最动听的歌声……

  在我少年时代的一个暑假,邻居家盖房子时,一块砖头从3米多高的后墙落下来,直接砸到我的头上,鲜血染红了我的白衣衫。母亲带我到小城的医院看病,医生怀疑颅骨损伤。那时的小城医院没有精密的仪器设备来做这项检查。于是,母亲带着受伤刚满半月,刚可以独立行走的我打算买车票到市里做检查。

  真是祸不单行,一场灾难还远没有过去,另一场灾难已经悄悄降临。

  在小城南大坡最陡的地方,三个醉鬼共骑一辆摩托车,失控了。摩托车风驰电掣般俯冲下来,直接从我背后撞上来,同时剐倒了我前面的母親、弟弟和妹妹。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早晨,昏迷不醒的我被抬上救护车转市医院治疗。在迷迷糊糊中我听见姥爷在大雨中近乎绝望地嚎啕大哭。姥爷是傅作义将军部队里的一名国民党军官,出生入死大半生的人。姥姥打包着热乎乎的饭菜冒雨从南大坡下来,到医院送饭,救护车与她擦肩而过……姥姥是个性情刚烈的女人,她决对不允许任何人在最晦涩的时候说令人丧气的话,做令人丧气的事情。她望着大雨中绝尘而去的救护车和依然嚎啕的姥爷,大骂不止:“你个丧门星,你个没风水的老鬼,那是娃娃命里注定的一点灾难,一定会闯过去的……”。

  在我生命最紧要的关头,姥姥不论在家人还是外人面前,她的言行举止似乎还是和从前一样干净利落。而在菩萨的香火里,她卸下一身的颤抖与疲惫,而显得力不从心。在青烟缭绕中,她一遍又一遍地磕头,面容憔悴,头发凌乱。青烟散去,她梳理好头发,收拾一下心情,一件事情来来回回几次才能完成。

  这是姥姥把我从医院接回家,精心照顾得已经完全康复的时候,姥爷和我聊天时告诉我的,他对那次灾难依然心有余悸。“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一点灾难的,不要怕,都会慢慢闯过去的!”这是姥姥在小城里留给我最深刻的嘱咐,让我时时铭记,渐渐学会了坚强……

  秋风吹过小院,姥姥听着我们的聊天,路过身边说,“乡下的麦子熟了,你也该回去重新上学了!”我问,“你住在小城里,怎么知道麦子熟了呢?”她没说话,只是神秘地闭了一下眼睛,抿嘴一笑……

  后来,我考上了小城的一所高中。并有幸在全包头市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参加了包头市教育局与《包头日报》以及相关单位组织的青少年读好书赴北戴河夏令营活动。在我归来之时,已是秋高气爽的时候。我早已让姥爷夸奖成了左邻右舍眼中的名人,她们的眼光让我着实高兴了一段时间。姥姥也高兴,但她拢了拢被秋风吹起的白发,轻轻对我说,“麦子熟了,那只是人们一年的收成。”

  我完成学业,离开小城,去更远的城市求学,后来远嫁他乡。

  我每次与小城相逢,小城都在不断地漫展、延伸、发展、变化。再后来,姥爷走了、姥姥也走了,他们彻底带走了那座小城。好多年,我与小城几乎没有联系,不敢想起,也从未曾忘记过……

  与小城再次真正相逢是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小城新区冬季文友聚会上。新区的高楼拔地而起,与时俱进的图书馆、医院、宾馆,四通八达的交通……无不显现出小城天翻地覆的进步与发展。席间那地道的家乡饭菜,单单一个莜面就有几十种做法、吃法,脆皮冒泡泡的胡油炸糕人们吃了一盘又一盘,铁锅酸菜炖排骨“咕嘟嘟”着久违的味道。一位文友举起手中一杯小城人自己酿造的美酒,唱出小城地道的民歌小调,那歌声如怨如诉,凄婉而又儿女情长。情到深处,歌者竟然忘记了歌词,周围的人继续打着节拍,信手拈来,接着唱下去。乡愁涌动、乡情流淌。哦!我也是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啊,虽然我不能用这地道的歌声来表达……

  小城的冬天依然特别冷,还是常常下雪,一场又一场。小城的春天依然来得格外晚,早春的墙角桃花星星点点,一袭旗袍,一把香扇,一身靓丽的蒙古袍,着装风格非常考究的小城名媛佳人,在夕阳的余晖里,姿态各异,楚楚动人……

  我与小城久别重逢,又与它匆匆而过,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坡上坡下走走逛逛,但心灵深处能感受到它别具一格的朴素,朴素中的与时俱进……

  我的文章去年连续在《鹿鸣》杂志发表,后登上《草原》杂志,并连续两个秋天有幸参加了《鹿鸣》杂志社举办的固阳采风活动。每次回到小城,刚刚融入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那拂面而来的秋风便迫不及待地告诉我,“麦子熟了!”但在小城里,再没有人告诉我,“那只是你这整整一年的收成!”

  一阵秋风掠过,暮色苍茫中的小城,街道宽阔,路灯明亮,高楼耸立,在这些柔和的灯光里,哪里还有我记忆中的小巷和院落呢?采访归来时,小城外,静悄悄的田野上,麦子果真熟了!然而,我该跟谁来分享,这既悲又喜的欢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