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回村守墓

时间:2023/11/9 作者: 鹿鸣杂志期刊 热度: 38365
洪忠佩

  他内心的呼声,疏离而微弱,很少有人能够听见。即便听到了,眼里也是疑惑与不解。一天天,他的沉迷与孤寂,却在一步一步放大。家人、亲戚、好友,甚至村里人都在劝他,可怎么劝,都是枉然。古语说,六十而耳顺。人到了退休的年龄,什么话都应该听得进去了,可他就是一根筋。好多熟悉的人碰到他,都摇摇头说,既然退休了,回乡就回乡呗,何苦去守墓呢。说完,迈开步子都擦身而过了,还禁不住回过头补上一句,我说老胡,真的弄不懂你,不是说你想不通,是我们想不通。探问的人多了,老胡脸上尴尬的笑容就少了,他也不搭腔。在老胡眼里,类似的问询,多少有些愚钝,或者悲哀吧。

  如果不熟悉老胡的人,怎么看,他都是一位村庄老头儿,个子小,瘦瘦的,弱不禁风的样子。即便,让你猜上十遍,根本也不会想到老胡退休前从事的职业是警察,而且是一个干了三十多年的老警察。老胡的名字叫周钦,却有一个绰号,人称“狗豚”。从绰号里,不难想象他对人的忠实程度。俗话说,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一个人在县城退休了,回到生养的村庄去养老,本来无可非议。偏偏,老胡像没睡醒似的,都快进入古稀之年了,还说要去为先祖守墓。老胡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守墓我又不是头一个。当年孔子死后,他的学生报答老师教诲之恩,在墓前守丧三年,有一个叫子贡的,还守了六年哩。何况,我是昌翼公的三十六世孙,尽点儿孝道也是应该的。老胡说话的声音,虽然软绵绵的,却极具冲击力,一下子在家里炸了锅。你一言,我一语,在子女极力找由头反对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父亲眼圈是红的。老胡幽幽地说,你们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我认准的事,我去做。现在三言两语的,跟你们也说不清楚。时间一长,相信你们还是会理解的。

  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抵触归抵触,犹疑归犹疑,子女只好随他去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村庄,村庄里又有一个什么样的先祖,让老胡如此决绝与死心塌地呢?

  “吾族自世祖明经公从义祖姓,卜居婺源考川。”这是我在《考川明经胡氏宗谱》谱序中首先看到的一句话。宗谱是村里的胡志刚老人收藏的,已经残损了,要翻开都必须小心翼翼。谱序中的文字虽然简短,但村庄千年的过往在宗谱中还是留下了印记。沿着宗谱上的记载去还原,因为村庄与历史事件发生勾连,有着清晰的辨识度:天复四年,也就是公元904年,曾靠跟着黄巢起义发家的朱温(朱全忠),降唐之后叛变谋反,逼迫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在御驾东迁时,唐昭宗与何皇后意识到大势将去,凶多吉少,秘密将幼子托附给了宫廷近侍郎胡三。胡三是婺源人,他冒着杀头,甚至株连九族的危险,历经磨难才将嗷嗷待哺的皇子抱回婺源,并在考水(原名考川)隐居起来,保住了皇家一条血脉。在那场叛乱中,昭宗帝、何皇后,连同九位皇子,总共有二百多人相继被朱温的心腹蒋玄晖残杀。之后,朱温把将近三百年的唐朝划上了句号,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胡三无儿无女,“遂养皇子为嗣,君随臣姓,将皇子易李为胡”,取“大得覆翼”之义,名为昌翼。二十一年后,胡昌翼以《易经》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这时,胡三不得不把珍藏的御衫、血书,以及江山易主的事件一一告诉了胡昌翼。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像电闪雷鸣一样向他劈来。胡昌翼死也不会想到,养育了自己的父亲只是义父,而亲生的父亲竟然是唐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唐昭宗李晔……

  如果作为一个历史故事,旁人听来只是多了传奇性而已。毕竟,朝廷离自己太远了。然而,胡昌翼不一样,被害的是他的至亲。再说,他自己也是当事人之一。即便隔了这么多年,胡昌翼仿佛还能够感受到那种残暴与血腥,以及惨无人道。一个正常的人,遭遇这样的大起大落,弄不好都会惊得傻掉。何况,他还是一位皇子呢。好在,胡昌翼能够分得清看得明,他能够从极度的悲怆与沉郁中摆脱出来。

  胡昌翼隐遁了吗?没有!他选择终身不仕,开始研究经书,耕读乡里,讲学传道,“倡明经学,为世儒宗”。在婺源北乡至婺源西南乡的必经之路上,在考水与瑶湾的田野中,在“绎思斋”与“明经堂”里,胡昌翼一袭长衫的身影,为村庄科第绵延、簪缨联翩埋下了伏笔。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的十月三日,胡昌翼像接到了山水的神谕,他安然地融入了考水的黄杜坞中。从皇子到布衣,人生有再大的落差,最终莫过于一把黄土。

  无疑,人称“明经翁”的胡昌翼,成了明经胡氏的一世祖。他一生倾心研究《易经》,著有《周易传注》三卷、《周易解微》三卷、《易经摘疑》一卷。胡昌翼对后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与妻子詹氏生了三个儿子。他的长子胡延进北宋时平蜀有功,被敕封中王,赐居安徽绩溪的胡里村,成了近代国学大师胡适、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先祖;次子胡延宾入仕,迁到了歙州(今安徽歙县);最小的儿子胡延臻世居考水,以经学传家,代有名儒。“父子四进士”、“七哲名家”,是一个氏族通往望族的根本。而在考水村明经胡氏后裔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是皇室贵胄的基因。

  老胡对考水连接着长安的那场变故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的时间节点,是了然于心的。他讲起“太子墓”(民间的口误,准确的表述应是皇子墓),如数家珍。老胡觉得,自己退休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把先祖的墓地看护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先祖的故事。

  恰恰,这样的事在考水村也被忽略了。黄杜坞墓地,一个被松树、杉树、灌木,以及土壤遮蔽的地方。考水村口,黄杜坞边,人和鸟都在窃窃私语。这样的窃窃私语,或多或少增加了老胡的寂寞与孤独。

  老胡的决定,与他的癖好无关。尽管,他早已过了花甲之年,而第一步却迈得异常艰难。况且,他的老伴在这样的当口去世了。我想,他的心目中,一定有一种情结在滋养与支撑着,不然,他早垮了。一个人,只要内心是坚定与稳固的,再大的困难也很难压倒。

  那是1996年初春的一天,正当老胡孤立无援的时候,村里的胡志刚和胡湘保,先后和他走到了一起。远在安徽西递的明经胡氏后裔胡晖生,到考水寻根问祖時也倡导修缮“太子墓”。几个人一拍即合,筹备修葺墓地。在2002年3月老胡任总负责人的一份《关于重修始祖唐太子古墓纪要》里,我还看到了胡再堂、胡迪春、胡志刚、胡迪镛、胡好女,以及绩溪、黄山、浙江、上海、北京等地明经胡氏后裔的捐助名字。虽然,捐款的数目不均等,但他们都是将以自己的方式,在向先祖致敬。endprint

  简陋、粗糙、漏光,是老胡在黄杜坞坞口出资搭建的小木屋,便是他守墓落脚与生活的地方。老胡给小木屋起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明经棚。老胡在明经棚的生活场景,让每一位去墓地的人心生愧疚与敬意。按常理,老胡的子女都成家立业了,他有稳定的退休工资,生活不会如此拮据。可老胡的积蓄与工资都花在了修墓,以及往返外地搜集史料与村史馆的创办上。

  为了修葺祖墓,老胡的节俭到了近乎吝啬的程度。墓园从遮蔽、荒芜、狼藉,到修葺、复原,其过程不是一二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

  重见天日的“太子墓”,确实让人震撼:高约二米,直径约五米,墓形“八卦式”,分别用刻有“乾、震、坎、艮、坤、巽、离、兑”符号的青砖砌成墓体,墓顶为阴阳鱼的太极图。坟前的青石碑上,“始祖明经胡公之墓”八个大字是阳文篆字。在墓的左侧,还有一块儿石碑,刻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赵光义所下的诏书,即“赠封昌翼像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昌翼奇才,君父王嗣,懿德惟乡,严光并志。”想必,宋太宗在自己登基不久,能够下诏明确昌翼公皇子的真实身份,并称赞他是与东汉严光一样著名的隐士,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好几年,捐款、修葺、守墓,老胡有着太多的片段与故事。与其他人相比,老胡没有多么高尚,只是把想做的事与良心搁心里了。而重新让村里人讲述时,都觉得那是老胡一种日常化的状态。一个个都说老胡能够吃苦,他有怎样的吃苦法,又列举不起来。更多能够记起的,是某次某个隔阂,是某县某村明经胡氏后裔到墓园的拜祭,以及某地某个文史界人士的到访考察。说得最多的是,明经胡氏始祖昌翼公逝世一千周年与诞辰一千一百周年,那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还有,修葺的墓园台阶,每上九级就有一个平台,总共有九十五级,寓意昌翼公的生命历程是九十五岁,亦蕴含“九五之尊”的意思。

  在村长胡再堂的帮助下,我找到了老胡整理留下的《考川明经胡氏村史馆资料》《考川明经胡氏村史录像资料》,文字是打印的,纸都已经泛黄了,不少地方还留有订正的笔迹。老胡在《考川明经胡氏村史馆资料》的后记中说:“我为了找回失传的史料,曾多次走出祖先(村庄)大门,分赴明经胡氏外迁支派走访,历时五年之久(1994年——1998年),由此可见陈列史料来之不易。这些史料的找回,全靠有原始谱牒的明经胡氏支派,他们为祖先事业作出了无私贡献,这使我终生难忘。”在老胡的记述里发现,村史馆的解说还是通过我原来的同事王勇进帮忙录制的。

  其实,老胡记述的那个年月,我在媒体从事新闻工作,也到过老胡的村史馆。老胡对外称“考川明经胡氏村史馆”,实际上是设在家中老屋里的。隐约记得,老胡把村史馆分了始祖容像、考川阳基图、历代源流图、赠赐源流家庆图、始祖古墓图等等。《考川明经胡氏家训》上说:“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源;和顺,齐家之风;谨慎,保家之气;忠孝,传家之方。”丰富翔实的史料,厘清了明经胡氏的脉络与源流,一幅接一幅,把老屋的墙壁挂得满满当当。也就是在那里,我看到了考水村的最初过往与沉淀。

  后来,我看过几张老胡在墓地为寻宗而来的明经胡氏后裔讲解的照片,他专注的神情里,似乎有了倦容,身上的衣服,显得宽大。照片虽然是瞬间的定格,而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的热诚,以及他所沉迷的语境。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尽管,老胡还有许多对人世间的爱与眷念,但他没有等来2011年的春节。他去世后,就葬在考水至大田路边的远坳坞,隔黄杜坞的一世祖昌翼公墓只有二百米的样子。想必,老胡这样的选择,是他目光可以看到祖墓的地方。在与胡再堂村长一起追忆老胡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他在黄杜坞踽踽独行的身影,听到了他那微弱的咳嗽声。老胡是考水村老人中的一员,如果他们聚在一起,或许我一眼就能够认出他瘦弱的身影。

  佛家说,有因就会有缘起。老胡走了,却带来了更多人的虔诚。汉龙的家在瑶村坦,他是考水村的外甥。2012年的清明,漢龙与兄弟去黄杜坞扫墓,三叩九拜之后,他在昌翼公墓前栽了二棵柏树。栽下一棵树,等于栽下了一份思念,栽下了一份愿景。柏树长得高耸而青翠,每一枝一叶,都是对根的认同与对先祖的尊崇。

  最近在考水村的一次采访中,我拨通了老胡儿子的电话,可惜无人接听。老胡的女婿我是熟识的,他在上饶工作,电话接通后,他沉默了许久。他说,岳父苦心孤诣,却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有人还辜负了他一片心。我完全没有想到,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与隔阂,让他有如此想法呢。

  重峦叠嶂的玛瑙尖、汪禺尖、南峰尖、珊瑚尖,像莲花花瓣一样包裹着考水村,槃水河依然在潺潺流淌,而明经胡氏宗祠、集义堂、孝友堂、世德堂,以及祠堂里钦赐的匾额都失去了踪迹。这,是否意味着一个村庄秩序的建立与散佚呢?贯穿其中,又有多少是村庄与村人的维系与坚守?站在时光的门槛上,我只有在故纸与故人的踪迹中去追寻。又是一年清明节,黄杜坞昌翼公墓前扫墓的明经胡氏后裔络绎不绝,不知道他们之中,是否会记起一个名叫胡周钦的回村守墓人?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