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过北京的柳树好看。实际上,不全对。北京开春儿临水的柳树才好看。我知道一个看柳的绝佳地点,带你去。
这么说吧,过完年,你就得来。来的时候,多带两身衣服。别忘了装一条你喜欢的纱巾,罩脸用。北京的春天多风,那风刮起来,比冬天还勤。风里夹带着小沙粒,打得人脸带疼不痒的。
冬日的风夜里刮,开春儿,或者说有了开春儿的迹象,风也势利,改白天。一刮起来,遮天蔽日。太阳,又小又白,围棋子儿似的,高天上挂着。河里的冰让风抽得全是麻坑儿;窗棱拐角,积满了细细轻浮的土面儿。桌子凳子,永远擦不干净,刚抹完,侧脸看,又一层。
咱们找一个风小的日子出去,奔颐和园知春亭,从那儿,远远儿看柳。鹅黄,知道吗?就是小鹅刚出壳儿那种蠕动的绒色。飘飘渺渺,似有若无,那种黄色站远处才瞧得真切,烟雾一样,罩在昆明湖环圈儿的一带水柳上。湖里的冰根本化不净,风推着,冰块一鼓一荡撞着水岸,特有意思。其实,我挺想让你跟我一起从冰上走一趟——在冬天。顶好就选昆明湖,其次是北海。朔风吹着,湖面上的冰都冻蓝了,裂着曲里拐弯儿的长口子,踩上去,嘎嘎响。甭担心,掉不下去!你瞧,那冰面上的雪粒让风吹得滚着跑,我们也小跑儿着。我攥着你戴了黄手套的手,红围脖的头巾掖在怀里妥妥儿的。
柳叶往出冒就是个把礼拜的工夫。我们去玉渊潭转一圈,瞟一眼就走。那儿的樱花开了,满园子都是人。你说你喜欢花儿,甭着急,北京城四季都有花儿,春天最多。城里花儿多,人也多,不是清静的看花儿所在。
我们奔箭扣长城走。长城的奇险配上桃花的绚烂才是壮观。天开了,云朵从天缝儿里漏下来挂着。面北远望,苍苍莽莽;南面脚底下,就是棋盘一样大大方方的北京城。长城城墙在山脊随山势游走,霞蔚桃花随阳光在坡面安家,云动光移,光移影变,影变花涌——那阵势,比破虏攻城还好看呐。
大觉寺的玉兰也开了,还有法华寺的丁香。法华寺每年都做丁香诗会,甭论那诗堪与不堪的,就说泰戈尔来华在那儿小憩,徐志摩林徽因陪着,以及花枝间一炷一炷升起的佛香,满值得一逛。
从法华寺出来,往西走,不远就是牛街。跟你说过,牛街就是我的胃。我很多有关吃食的美好记忆都跟牛街有关。去牛街清真寺。我带你瞧瞧礼拜堂台阶前那一层一层的鞋,看过那个之后,相信我再说,人应当有点儿信仰才幸福,你就不会反对了。
从心里说还有很多地方我应当带着你在春天走走。我们往崇文门去,那儿还剩段儿几百米的老城墙。对着那段城墙,我能给你讲出很多故事。比如当初人们为避关税贩私酒,如何背贴墙面一凳儿一凳儿从城外爬墙翻进城里。比如他们背着的用麻纸和血料做成的酒篓怎么就能不漏,为什么城墙上跑马不是传说,马面究竟指的是城墙的哪个部位,要塌又没钱修缮,在后山墙砌起来支撑房子的泥垛子为何称其为牛子。里九外七皇城四,都是哪些个门,九门八点一口钟,那座钟,现在在哪儿,我们要不要去看看。
去故宫吧。只瞧四个地方,我有点儿小私心,你别怨我。一处是太和殿广场上的金砖。夏天来,草长,金砖失了端庄,不好看。我跟你说说金砖产自哪儿,竖排着肩挨肩扦到此处有多么不易。顺着,我们登太和殿的台阶,瞧瞧龙椅上头悬着的金匾:建极绥猷——我能给你说说那个“绥”字的衍变。然后咱们确认前清太监们利用公职谋私利做酱的地方,告诉你当初的酱缸是如何排列的。顺道儿瞅一眼溥仪学骑自行车,锯了门槛留下的白茬儿。再然后,我们去李自成匆匆登基的武英殿,完事儿他就跑了。武英殿里灰尘很厚,这个厚,与我经历过很多北京的春日有关。多风多尘的春天,总令我产生错觉——但凡是灰尘多的地方,在我心里,与北京的春天脱不开钩。
要不要去琉璃厂转转,随你的心气儿。春天,琉璃厂人不多。我指给你看擅画鬼的罗两峰曾经租住的房子,告诉你林海音笔下的小英子最熟悉哪条街。鲁迅最后一次来北京,从哪儿买的果脯。我们还上荣宝斋二楼转转,那儿有一幅王雪涛的《藤萝雄鸡图》刚挂上,藤萝开得紫密,公鸡昂首挺冠,瞧那眼,那爪子,那威风!
有点儿耐心,你应当在北京的春雨里走走。别打伞,北京的春雨柔弱得很,湿湿衣襟而已。下起来,柔柔绵绵,两天,或者一天。老天爷之所以要那样安排,大概是想洗洗一秋一冬堆垒起来的尘气。那雨一下,万物皆柔。刨开你钟意的柳条不说,剩下的,也都有一番新洁净。你在雨里走走吧,穿着你爱的皮鞋,笃笃地走。别想戴望舒的雨巷——北京城任何一个地方,都比巷子宽——即便空间窄,来来往往的人,也会给你一种宽气。在北京的春雨里走,是一种福气——我一直都是这么认为的。短而缓的雨丝,绵绵连连,能让你想起南方干净的青石板,可,没那份阴冷;鼻息吹鬓角一般的力道,痒痒,而且香。穿上你以为最鲜亮的衣服走走,就那么理直气壮地走——不皱眉头,你才是好姑娘!!
你不想知道我在春天里是怎么过的吗?
我呀,最爱逮蜘蛛。开春儿土沟里最先出蛰的就是蜘蛛,缓缓地爬到向阳的地方晒太阳。抓了放火柴盒里,贴着耳朵,能听见它们挠纸的声音,一晃,安静好一阵儿。跟我妹顺着道沟找树苗儿也挺好玩儿,道沟里杏树多,砖堆,桃树多。扒土拨砖,我们将那些细高的小苗弄回家,种上,培成畦,再配上一厾两厾草棵儿,俨然成了庄园主。浇水,往上施肥,一本正经地溺尿。你知道吗?我们搜寻的杏树活了好大一棵,长到房高。一年春天,开了花儿,白白粉粉的,掉地的花瓣捡起来塞嘴里,有甜味儿。
我们家东边有一条官道。官道过去是一个下坡坎儿,种着麦子。麦地辽阔,从这头儿跑到那头儿,要出一脑门子汗。我瞧见过雁奴,一大群雁从我们家门口过,那晚上,就在我们家东边儿的麦地里围着圈儿过夜。黑灯瞎火的,麦子苗凉凉地蹭嘴,我往那儿爬。雁奴一叫,全飞起来,吓得我不敢动。过一会儿,它们又落下来,摇晃着胖身子围圈儿。
不骗你,农民给麦子地浇头一遍水的时候,壮观极了。吹开干草末,跪地上侧脸贴着水皮儿瞅,水里的云彩,那叫一个白。
我一定得给你蒸一锅包子吃,鸡蛋菠菜馅的包子。开春儿还阳之后,北京的菠菜实在叫一个肥厚,多少年都这样。那菠菜,半人多高,出了穗,可,没筋儿,不老。熬汤清炒,怎么吃怎么香。我给你包包子,如奶奶给我包的那样。薄皮大馅儿,蒸出来,隔皮儿能瞅见茵茵的绿色。吃去吧,那汁水,那咬头儿。我敢说,出了北京,打着灯笼你都找不着。
小萝卜咱就不说了吧,还有香椿,榆钱,好吃是应该的。
如果不找不成,挑一样儿北京春天的不好。只能从你喜欢的柳树上说。柳叶似长齐没长齐的时候,柳穗儿炸了花儿。柳絮,北京人叫柳毛子,漫天飞舞,犹若下雪,甚至比下雪还厉害。见缝就钻的柳毛子,不太招北京人待见,不过我倒不十分恼。二年级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拿火柴点教室后门儿比篮球还大的一团柳絮——轰的一下,眉毛燎了个精光,烧秃了半个脑袋,我还是不恨她。总觉着没当时那样决绝果敢一燎的刺激,缔造浓眉大眼我现而今的模样儿,很难。
有一年的春天我过得不很开心。酒后走宣武门,春风煦煦,吹得我心头怪舒服的。于是想去瞅瞅杨椒山的祠堂。到地儿,傻了眼。半片废墟,就剩个门口兀立着,嘴洞一样朝着我,要说什么,吐不出音儿的样子。
你知道我想起啥了嘛?
我想起一位老先生,以及老先生笑着说出的一句话。那天,我去还从老先生那儿借的几本书。老先生请我喝酒。天儿还有点儿凉,杨树的叶片最多小孩儿拳头大。酒桌上,我把书递过去。老先生接过来翻了翻,撂下。眼瞧我,手却奔了书去,摩挲封皮,犹若父亲摸着自家孩子熟悉的脑袋——硬扎扎的脑袋。摸了片刻,把那书隔着桌子又推过来,说:“不用还,留着吧。这书,我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工夫看了。”
与老先生作别,贴着报国寺的红墙往回走,月亮不是很亮,杨树叶子哗哗啦啦响着。那时候,街上流过的人与景,都与我无关似的。捏着那几本书,想着老先生的那两句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那么伤感,眼泪泡着心般的难受。
那一天,我是走着回家的,报国寺到中国戏曲学院,走了,一个半小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