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上杭,地处福建西部,曩者誉之诗画之乡、将军之乡、建筑之乡、山歌之乡。,是一方多姿多彩的水土。
回澜三褶,俗去还留,回眸三盼。客家母亲河汀江最美的身段,袅袅娜娜地凸现在闽西上杭城边。这番景象,撩起了爱国志土、诗界巨擘丘逢甲的诗兴: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咏上杭》)古往今来,在语言人骚客的眼中,上杭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画中之城啊!
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上杭升场为县。滔滔汀江,滚滚南流,淘尽几多历史的烟云。千百年来,“昭阳”、“通济”、“通驷”、“迎恩”四座城门迎送过几多风物。“一桥架两岸,民房低又矮,窄路难过车,暴雨水满街”,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杭县城关并没有多大改观。
东风吹来满眼春,江边风景一时新。近二十年来,上杭县城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整座城市越变越倩,既干净又美丽。
站在汀江岸边的挂袍山顶上鸟瞰上杭城,只见星罗棋布的建筑错落有致,一条条街道如绸带铺展,波光粼粼的汀江水面上,南门大桥、东门大桥、水西渡大桥姿态优地伸出双臂,紧紧地、深情地连着两岸;桥下几只篇舟悠哉悠哉地游。
漫步上杭城,那设计独特、造型精美、象征上杭人民乘改革一蔟之风奋勇前进的县标,磁铁般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那长达十几里的北环路,两旁绿树成荫,花木盛开,精美的建筑鳞次栉比,活似一位花枝招展的时装模特,把她的美感恰到好处地凸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
今日之上杭,已成为具有一定档次的江滨园林城市,其标志是瓦子街、江滨公园和江滨广场。
江滨路笔直宽敞,每隔30米就站着一族高杆灯。江滨路旁,绿草如茵,花木葱茏。江滨路下,是规模宠大、优美壮观的江滨公园。公园的六角花砖路面,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如动听的轻快的鼓点。公园里还依江而建有高大、坚实、壮丽的城墙,一个个城垛宛如一个个窗口,折射出千年古邑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到夜间,公园的靠背石椅上总是坐满了人,不少人还倚着城垛钓鱼,沿着岸墙巡看江边夜景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芳草萋萋,繁花满树,杨树依依,路灯脉脉,江岸渔火,一片静谧、祥和、怡心。那倒映在江水中的星光和灯火,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江滨路的中段是瓦子街。众多客家姓氏迁移史中都提到上祖来自上杭的“瓦子街”(瓦子坪、瓦子巷),都认同上杭为祖地,上杭成为客家人的发祥地之一,并被誉为“客家族都”。成立于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召开前夕的客家族谱馆,就位于瓦子街头。该馆收藏有112个客家姓氏的上千种版本逾万册族谱。众所周知,族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各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与正史、地方志同为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涵盖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史、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等各方面的原始资料,具有独特的、其它史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拥有珍贵谱牒资料(其中60多个姓氏的族谱为原件)的上杭族谱馆,是一个真实反映汉族客家民系不断播迁、繁衍发展的家族史料宝库,是一座吸引海内外客家裔孙和世界客家学研究者的文化宝藏,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客属血缘文化的研究中心。它,似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寻根谒祖意识强烈的客家裔孙,激发了海内外客家乡亲爱国爱乡的情怀,谱写了一曲曲血浓于水的亲情乐章。
瓦子街上,还有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的两所文庙之一上杭文庙。据史载,上杭文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一走进文庙的大门,已略有些破损的石柱上那苍劲有力的浮雕就映入你的眼帘。推开文庙第二重那红色的大门,迈过那饱经风雨磨蚀的门槛,置身于泮池,凝眸注视碧池中逍遥自在地游乐的鱼,你眼中或许会晃过千百年来在此孜孜以求功名的莘莘童生吟读的身影。泮池的左边是名宦祠,有史可查的历代清正廉明、政绩卓著的名宦计47名。泮池的右边是乡贤祠,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之一的之一的华喦、清初诗人刘坊、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民国年间南社巨子丘复等,都忝列其祠,永远受到邑人的崇敬。
前些年,上杭对瓦子街进行了认定,并筹集2.5亿资金重新修建瓦子街。今日之瓦子街,有一座亭、一尊塑像、一座庙、一座牌坊,格外让人联想翩翩。
亭叫阳明亭,亭内有复制的《时雨记》碑。史载,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农历三月,王阳明奉命以左佥都御史的身份率领大军征剿漳州大帽山以詹师富为首的农民起义军,驻节汀州上杭。当时上杭大旱,无法春播,王阳明应士绅之请,在他的驻节之地(即察院行台)为民祷雨。也是凑巧,他祈雨后,果然下了一天一夜的甘雨。翌月,王阳明凯旋班师回上杭时天公作美,又下了三天三夜的透雨,旱象解除,万民欢悦。王阳明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甚为得意,撰《时雨记》,并铭刻于碑石。
与《时雨碑》相得益彰的是华喦塑像。华喦,原字德嵩,后改字秋岳,又名空尘,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初七(1682年11月21日)生于福建上杭一户贫寒的造土纸农家,后来在杭州西湖附近筑居“解弢馆”,往返于杭州与杨州之间,出没于文士雅客之堂,一反在时左画坛占统治地位且盛行一时的“四王”画风,主张师法自然,注重写生。他画作 颇丰,质量整齐,皆构图新颖,形态生动丰富而逼真,敷色鲜嫩不腻,画格松秀明丽,时用枯笔干墨淡彩,推陈出新,别树一帜,且别出心 裁地将诗、书、画完美地结合为一体,把历史上的文人画推向新的高度,成了“扬州画派”的代表之一,对清代中叶之后乃至今日画坛,产生深远的影响。华喦之后,不少画家都喜欢在自己的画作上注明“效新罗山人笔意”,以示钦敬和师承。华喦遗作,现珍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院和美、日、法等国美术馆,被捧为世界艺术珍宝。华喦自号“离垢居士” 而且把自己的诗集取为《离垢集》。“离垢”者,远离污垢、守其冰心玉洁者也。华喦一生,鄙弃功名富贵,修养情操,坚其不坠青云之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石化的华喦静静地、澹然地端坐汀江之畔瓦子街上,他的身影经雨露的滋养,云岚的抚摸,阳光月光的注视,日益凸现出人品、画品的力量,令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心仪、膜拜。endprint
庙曰“太忠庙”。 该庙是为祭祀唐朝开元间进士张巡而建的。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河南)人。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军。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坚守数月,死战不降。睢阳失守后,遭叛军杀害。上杭太忠庙的上联“千载睢阳留碧血”、下联“万家玉烛照丹心”及横批“天地正气”, 既写出了张巡的壮举,又写出了世人对他的缅怀之情。1929年9月下旬,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在此庙召开。
太忠庙前,立有一块巍峨的“流芳”牌坊。据《上杭县志·义行传·吴珂》(民国27年)记载,吴湘,“永乐中,与邑人丘陵宗以精通书算征,陵宗不就。湘历官至南户部郎中。”据《上杭县志·选举志(上)》(民国27年):吴谷用,“以子贵,赠南京户部贵州司郎中”。时任省、府、县地方官员为彰显朝廷恩荣,表彰吴湘父子在功名上的建树,为后人树立典范,在大忠庙前直街共同建造。
江滨公园的西端,便是江滨广场。江滨广场占地2.09万平方米,总投资一千多万元,集休闲、娱乐、集会为一体,堪称上杭的翡翠。
白天,人们在江滨广场晨读、晨练,鸟儿们在此汇操、汇演,花树们无声胜有块地相互致意,五星红旗激动地挥舞,使这里清新,而又生机盎然。
江滨广场的夜景更美。
广场之夜是热情的夜。人们三五成群来到广场,倾听热情奔放的乐曲,热情地交谈着各自的话题,憧憬着美好的明天。那些热情的摄影师频频按动相机快门,将人们的微笑和幸福定格在永恒的瞬间。
广场之夜是激情的夜。镜球灯飞速旋转左顾右盼,投射灯娇柔地张开彩色的眼睛含情脉脉地凝望。随着乐声的起伏,那喷溅的泉水五彩缤纷,或如纷纷扬扬的夜明珠徐徐散落,或如激情难抑的幸福泪花一溅盈空,或如驿圣洁的雪莲在池中绽放造型清丽的图案,或如一只斑斓的孔雀优美地开屏,或如一位美仓美奂的仙女舞动长裙短袖。江滨广场的音乐喷泉,简直就是激情洋溢的五光十色的诗篇,令人陶醉,令人振作,令人神往。
广场之夜又是梦幻的夜。在乐曲声中,在喷泉影里,人们的笑脸如薄薄轻纱笼着的一朵朵花。人们倚坐在树下,或躺卧在草坪里,是那么的惬意。良宵美景,令广场的每一株树、每一棵草、每一朵花都忍不住尽情展示各自的温柔、妩媚、纤丽、雅致,而万分动人,可依可恋。甚至连那些沉默的千万年的石头,都耐不住寂寞,露出笑容,欲开口诉说千年古邰的沧桑巨变。
江滨广场里有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假山。假山上题有丘逢甲那首脍炙人口的《咏上杭》。站在假山旁,默吟“已分生离同死别,不堪挥泪话台湾”、“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些沉痛的爱国诗句,我思潮滚滚:中华民族已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祖国统一大业大势所趋,那些蚍蜉撼树、螳臂挡车之辈,最终“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沧为跳梁小丑,而被海内外炎黄子孙所唾弃。
广场的西南端是思源阁。思源阁临江而立,状如一只正欲归巢的海鸥。1994年,时值上杭置县千年,上杭旅台乡亲捐资兴建此阁,以寄相思。今夜,皓月当空,我站在思源阁的廊栏里,遥望着浅水一湾的祖国宝岛台湾,心想当年捐资兴建思源阁的乡亲们,浓稠的乡思一定如大海的潮汐。
故园光景一时新。家乡已更加美好。我对着明月,托明月清风捎个口信给浅水湾:常回老家看看吧!
有道是,故乡好呀!endprint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