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青城的背影

时间:2023/11/9 作者: 鹿鸣杂志期刊 热度: 28064
张志刚

  去年十月的一天下午,去贾勋先生家取文学史稿,先生赠我签名钤印的散文新作——《青城风物过眼录》。没想到这本书拿起来就放不下了,感激之余,书就常在枕边相伴。品味先生的大作,尘封多年的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青城仿佛从遥远的旷野中走来,正与我们擦肩而过,等到想与她招手致意的时候,我们只能回望她的身影了,而《青城风物过眼录》一书正好给了我们驻足凝望青城苍凉背影的机会。

  呼和浩特也称青城,如果以阿拉坦汗与其夫人三娘子规划建城算起,已经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历史积淀凝结,为我们赢得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再加上历代文人骚客演绎,青城更增添了几许魅力。贾勋先生涉猎广博,再加上对青城风物名胜、街巷建筑、掌故历史的熟谙,使他在行文的时候如数家珍,游刃有余,引领我们彳亍于亭台召庙、穿梭在溪桥烟柳。那些寻常巷陌,经先生之笔点化,文化气息顿生,那些风味小吃,品咂之余也平添了醇厚的历史韵味。

  根源于根深蒂固的故园乡邦情结,孕育出清丽秀美的这册文化散文,就连每一辑的小标题都充满了诗意,“又见青冢拥黛时”写名人与青城的历史掌故,“深巷明朝卖杏花”描摹青城街巷,“召城风物何处觅”可视为对召城建筑的文化解读,“小部梨园同上国”见证了青城戏曲的繁荣历史,“紫塞风流拟六朝”可以说是青城匾额书法绘画的艺术大观,“何当共剪西窗烛”则直取义山七律《夜雨寄北》,皆为怀念师友的篇什。其间每一篇都浸润着先生的心血,贯注了他对故乡青城的深情。如果不是对这块土地情有独钟,对这里的人事怀有雅趣,可以说就没有这样的文字面世。

  贾勋先生生于青城,长于青城,与青城相伴至今已有七十五载,“不管寄身何处,自己永远是放在天上的风筝,线的另一端,就是牵系着心灵的故乡的一切影子”,正是由此才激发出诗人的创作热情。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再现了塞外青城浓厚的文化氛围,读了该书之后,顿然唤醒了沉睡在脑海中这座城市,原来竟可以变得如此亲切,如此动人,惊喜之余不由惊叹先生驾驭语言的这种魔力。

  “驼峰上摇着呼和浩特的童年,忧思里灌满浑浊的泥沙。”这是先生的诗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窥见其为文的基调。他的散文篇幅都不算长,却具体而微,为文兼具理性与诗情,语言简练而不失华美。但清兴、雅趣绝不是他散文的全部,对于人为斩断历史文化的做法,他心中的难言之隐和无奈之情也是显而易见的,《孤独的小召牌楼》一文有言:

  给老百姓盖高楼、拓马路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所惜者,这样一来,像这样的古老建筑,就像一位孤立无助的华贵老妇,委身街头巡视着周围车水马龙以及背后的洋式建筑,其心情的苦寂可想而知。

  先生对于被1959年大水冲垮的牛桥,字里行间流露出钟爱之情,如果不是经年累月的细致观察,断然不会出现这样的神来之笔:

  在我的印象中这座有别于江南俏丽风格的石拱桥,极具审美价值。他那后墩后拱的半圆形三孔造型,好像想象中一峰定格后的黛青色骆驼,它伟岸端凝、厚重、大有北国汉子的雄峻之美。

  那“定格后的黛青色骆驼”一语,就把牛桥写活了,相信读过此文的人头脑中也会定格这座桥的倩影。对于文化古迹的消逝,先生只能唏嘘感慨,徒唤奈何。青城的古迹有许多已经灰飞烟灭了,后来者想一睹芳容已经没有可能。所幸该书还为历史留下了几许剪影,也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厚重感和说服力,否则我看很多人未必相信青城还有这么富有意蕴的景致。果戈理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回味的话:“当歌曲和传说都在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建筑并不是美丽的女人,不会经过岁月的沧桑人老珠黄,相反,颓颜华发更能显示其独特的风韵。自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也是不容改变的,无论当初是多么热闹,弹指一挥,云烟散尽,留存下来的只有人们的记忆。贾勋先生这册文史并重的散文集,正好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幸青城还是保留下一些著名建筑的,例如白塔、大召、将军衙署、清真大寺、公主府、五塔寺等。几百年后,后来人会驻足倾听这些建筑默默地诉说。如果没有这些建筑,青城将会变得只有历史没有文化,假若没有这些人文历史勾勒青城的过往和轮廓,记忆到那时也会显出轻浮和苍白。

  “青城最好的知识分子贾勋,边活,边忆,边唱,他活得凄苦,忆得深切,唱得哀婉,他是用生命给青城的文史唱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熟悉贾勋先生的人想必对李悦先生的这番话怀有同感。文章憎命达,生活的折磨没有把他摧垮,反倒孕育出秀美的诗文,在散文中看不出纤毫个人的愁苦,他把青城最美的一面呈现在世人面前。李悦先生曾经赠诗给他,其中两句为人所乐道:“人瘦成了一朵菊花,却把青城扛在肩上。”君子固穷,这是一种抗争,是一种坚守,是惨淡经营的执著,是负重深耕的坚韧,是恃才放旷的超脱。一个人心中的所信所守,到底能够坚持多久,这是人之所以不同的根本所在。正是由于这种坚守,他的艺术才情得以展现,诗歌、戏剧、散文、书法均成就斐然,也正是由于这种坚守,才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先生在青城文坛上的名望是有口皆碑的,回族作家代林在《捧芳香故土,抒赤子情怀》一文中说:“先生为青城文化赓续数十年如一日,俯首耕耘,虽劳绩不小却不事张扬,赢得同道的尊敬和认可。”诚哉斯言。

  贾勋先生没有延请名家为自己的著作撰写序文,也再次显示了为人谦和,不事张扬的品格——其实,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全然不是炒作的。封面素朴的装帧据说也是先生的创意,浅黄色封面最下端浮现出了大召金色的琉璃顶,似乎让人回溯起召城往日的容颜。打开扉页,先生钤印时泰然自若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这三方印章也会让我回味良久。尽管三方印章在艺术上有高下之分,但蕴含其中的雅致却让人浮想联翩。签名处纤细却错落有致的朱文小篆“贾勋”二字正与他的清秀契合如一,还有一方朱文篆书印“纵一苇之所如”,是他的同窗艾融所镌,不知为什么,这方印常令我想到文字驰骋潇洒与自由的苏东坡。但信马由缰的文字,终究没有归宿,贾勋先生的文字更多的是受心灵的指引自然流出的。扉页上方偏左钤了一方白文印“见证青城”,再次让人回味这实实在在的人生笔录,贾勋先生用七十余年的经历为我们讲述他的“印象青城”,读罢全书会有一种想把青城分享给更多人的冲动,更会懂得“见证青城”这四个字的分量。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