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何苾诗歌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11/9 作者: 鸭绿江·华夏诗歌 热度: 22454
杨清发,四川安岳人,1983年生。201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文艺与传媒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新诗评论、文艺学、美学。在《文艺研究》《南方文坛》《当代文坛》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迎合与抗拒——时尚杂志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现代先锋艺术的视觉风貌》;散文摄影作品集《就这样慢慢成长》。现任教于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何苾是一位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诗人,如同一棵植物,迎着阳光。一如他在其诗《我是原野中的草根》中对自我的认知:“我只是原野中的草根,/只会扎在土里,/只为碧水蓝天。”如此定论,源于他的诗歌扎根于现实的土壤,诗心大多落实于现实人间,情感基调明朗敞亮,博大宽厚,少有颓败迷离萧瑟之状。何苾诗歌涉及到的题材非常丰富,向外的世态百相、向内的个人化生命体验都一一入诗。

  何苾的诗不显地域特色,也没有一以贯之的诗歌意象,但母亲与故乡却是其诗歌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向度。诗人在《村里的老槐树》一诗中做了一次生命寻根:“我的故乡在鄂北孝感,/一个嵌在浅丘的村庄。”可见,何苾是一位具有乡土生活经验的诗人,母亲、故土、乡音、田园以及儿时温暖的生命体验交融为一体构成他永恒的记忆,这记忆也成为他一生由之出发的本源,既是他生命的底色,也是他诗歌创作的底色。故而乡土文学意识成为何苾诗歌创作最为重要的维度,他的诗歌通过对以母亲为代表的亲情的歌咏和对故乡所具备的乡土中国的田园气息和牧歌情调的回味彰显其心中对家园美好和人性美好的追求。

  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都热衷于表现与塑造母亲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母亲这一文学形象在《诗经》中就得以塑造。《诗经·凯风》算得上是最早的感念母亲、歌颂母爱的诗歌之一:“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古人通过直白通透但情真意切的诗歌风格将勤劳艰辛、善良圣明具有博大纯真舔犊之情的母亲形象给予呈现。自此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母形象基本定格于此,母爱情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深厚、最真挚的亲情。何苾写母亲的诗歌按照传统的路数展开,他的诗歌借助清新明朗、质朴厚重又略显沉静克制的语言及感人至深的意境渲染,将母亲的爱子之情及子对母的感恩怀念之情刻画得生动自然。

  唤起与母亲相关的记忆都是一些温暖的场景以及和妈妈在一起永远值得缅怀的幸福时光。如年少时母亲纺纱伴其夜读:“油灯在老屋里睡了很久,/灯芯留下的黑结还未脱落,/仿佛少年当年的痴还在坚守。/旧墙壁上似乎印着那阅读的姿势,/还有母亲纺线时的笑容。”(《脚步在朗读》)母亲纺纱还在继续:“梦里的纺车转动,/媽妈回到了纺车前,/我回到她身边,灯下夜读。”(《梦里的纺车》)诗歌非常具有视觉效果,油灯、老屋、母亲、少年、夜读、纺线,诗人用这几个关键词勾勒出了一幅辛劳乐观的母亲伴勤奋坚定少年夜读的生动画面,这画面充满爱意和温暖。在抚育孩子的漫长过程中,母亲自然是付出和投入最多的那一个:“不记得摇篮中的哭和笑,/记得弟弟的尿布是我留下的,/那里有妈妈慈爱的心和呵护的手。”(《记忆》)这里写从襁褓之中开始,母亲的爱就开始滋润、温暖着我们,母亲对我和弟弟百般呵护,拳拳爱意力透纸背。获得母爱滋养的何苾永远记得母亲的养育之恩,所以在他的诗歌中,老家一切场景的显现,都打上了母亲的烙印。看到老井,想到的是母亲之爱如永远取之不尽的井水,给自己供养:“那口老井留着我的唇印/母亲就是深邃的老井/养育了我,终不能改变。”(《老屋》)而老屋破旧的灶台,留在诗人记忆中的则是母亲做出饭菜的味道:“灶台满脸皱褶/舌尖不衰老/保持着母亲的味道。”(《村庄的影子》)

  通过对母亲的怀念,诗人抒发了他对于乡土亲情的指认,而对于故乡的描写则显示了他对于传统家园的回望。文学中对故乡的眷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荷尔德林就说过诗人的本质就是还乡,波兰流亡诗人米沃什也说过类似的话语:“波兰在我身上。”何苾怀念故乡的诗歌保持了他克制的风格,没有刻意倾泄思乡的情感,只是淡静地拾取故乡的各种小事物入诗:故乡的树、花、园子,故乡的晨昏四季,以及与故乡有关的童年美好记忆和体验,信手拈来,有情有趣,展示了质朴淳厚、简单单纯的田园气息和牧歌情调。故乡之所以值得怀念,不仅是因为“故乡的天空/有最亲的人”。(《村庄的影子》)还在于处于自然环境中的乡村完整保存着鲜活的生命活力与纯真的性灵气息,赋予了诗人最饱满的生命底色:“那里有我生命最初的色彩/桃花园蝴蝶的斑斓/梨树枝头蜻蜓的盘旋/油菜花海里蜜蜂的追逐/稻禾茵茵牵手山花的烂漫/晨曦中喜鹊的剪影/牛背上滑落的叶笛。”(《今夜有梦》)从小在村庄里成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何苾是幸运的,自然让他得以身心健康成长,让他自然地拥有了爱的能力和对世界的认知。故而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于故乡和大自然的歌颂与感激:“一生中的记忆总是做着加减法,/而童年留下的记忆总在擂台上,/那是故乡给我的本钱。”(《记忆》)他关于故乡的一切回忆都因自然而变得有情有趣,如《村头的大树》重现了象征村庄的大树给予诗人最温馨明媚、甜美灿烂的童年体验:“村头的大树最先看太阳/小鸟和阳光说话,吵醒虫子的梦/赖床 的蝉满肚子牢骚//大树最美的笑只给夕阳/当月亮爬上树梢/萤火虫悄悄种下星星。”诗歌呈现了一个由阳光、大树、小鸟、萤火虫等自然万物建构的环境,人和自然如此和谐,如此亲近,仿佛人便是自然的一部分。一个由自然构成的成长环境无疑是一个自由的环境,诗人的孩提时代可以凭着本能去听、去看、去感受、去体验,在自然中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一个人生长的环境必然融为其性格的一部分,作用于他一生的成长,故而也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通过那些怀念母亲与故乡的诗歌可以看到,故乡纯朴良善的人文环境和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都奠定了诗人人性中真善与美的底蕴,也奠定了他对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些扭曲的、丑恶的现象的批判性特征。从题材上看,他的批判讽喻诗涉及到的范围较为广阔,如对扭曲的人性、庸俗可笑的世态百相、蕴含着荒诞和丑恶的社会事件以及环境污染等社会现象。《真相》是对人性扭曲的批判:“猫在哭眼前的老鼠,/狐狸在点赞乌鸦的歌喉,/不要被虚伪迷惑。”诗人用荒诞的笔法,运用不相称的意象勾画了一幅形象感很强的虚伪之画面;《八相》是对中国经常将灾难变成了表彰、嘉奖,而没有反思和责任的承担这一社会事件荒诞性的审视:“一场大火,/吞噬了财产,/吞噬了生命。/有人在第一时间赶到。//嘉奖,表彰。/报纸电视,头版头条。/吞噬着反思,吞噬着责任。”《古装剧》一诗就当代影视不尊重历史事实,胡乱改编,误导观众的现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用古代取悦现代的快乐,/虚无是一桌残羹剩汤,/彩色的屏幕总是不分黑白。”从何苾怀念故乡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他对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这是他对大自然的姿态,故而不难理解他诗歌中呈现出的对生态危机的深深忧虑。《霾》是对于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雾霾给人们带来危害的揭示,批判了急功近利发展工业文明和物质文明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天刚洗过脸/风扬起的一片霾/又贪婪地舔着碧空//那舌苔越来越厚/天空渐渐浑浊/阳光已发霉//村庄感染发烧/城市咳嗽不停/街道戴上了口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