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用23个页码推介《钓鱼城》
公元1259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兵临位于重庆市合川区的钓鱼城。在当地将士顽强抗击下,蒙古大军不能越雷池半步。
蒙哥本人也在重庆合川钓鱼城下“中飞矢而死”。
这就是坚持了36年的“钓鱼城保卫战”,此战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
蒙哥汗在此役中身亡,世界历史在重庆合川钓鱼城转了一个急弯,正在欧亚大陆所向披靡的蒙军各部因争夺可汗位置而急速撤军,全世界的战局由此改写。
重庆合川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处”,南宋也得以延续二十年。
重庆合川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和“上帝折鞭处”。
这段历史十分传奇,因此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感叹书写。
在钓鱼城下出生、长大的著名诗人赵晓梦,准备为这段宏阔磅礴、无比精彩、令川渝人民无比自豪的历史书写。为了写作长诗《钓鱼城》,赵晓梦进行了长达十余年有意识的准备,光收集和钻研书籍资料就达三百多万字;创作历时大半年,数易其稿,有时为一个词的准确和一个意象的新颖,甚至花费数月功夫来推敲。
赵晓梦历时大半年创作出1300行长诗《钓鱼城》,这是首部以“钓鱼城保卫战”为写作背景创作的长诗。
在这部长诗中,赵晓梦表现出杰出的诗歌技艺,对复杂历史的解读诠释力,以及罕见的长诗掌控能力。
《钓鱼城》打破了一般西方叙事长诗的写法和路数,采用了东方诗人的写法,抒情史诗的写法,形成了叙述的抒情伦理学,人文逻辑很强。
赵晓梦以戏剧化、抒情性表达他对历史的感知,创作意象,避免了历史说教,而是贴着人性悲悯的情怀写作。
2019年5月,由小众书坊出品、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钓鱼城》长诗单行本面世。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序文中评价称:“整首诗是一条滔滔东去的大河,更是展示诗人的心灵史。汹涌时是他的情感在释放,低缓时是他的思想在凝聚,而更多的时候出现的沉郁和细细的忧伤,是他对人类的悲悯心在呜咽和弥漫。”吕进在序文中评论称:“可以预计,这部长诗一定会给这座英雄城增添动人的旋律和诗的遐想。”
2019年1月,《草堂》诗刊用23个页码,隆重推出赵晓梦的这部1300行长诗,这无疑在读者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专家、学者一致肯定《钓鱼城》是川渝文学重要收获
前段时间,“《钓鱼城》长诗单行本首发式暨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举行。活动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中国作协《诗刊》社、四川省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参加此次笔会的有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侯志明;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等60余位来自全国的知名诗人、评论家、学者。
重庆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辛华说,这次合川籍诗人赵晓梦创作的长诗气势磅礴,《钓鱼城》单行本在合川首发,与合川文学一道更加助力合川文化自信,增添文旅魅力。对川渝两地文学而言,这是又一个重要收获。
不久后,中国诗歌网、巴金文学院等单位在北京举行赵晓梦长诗《钓鱼城》研讨暨分享会。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诗刊》主编李少君,《中国作家》主编程绍武等4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与会者对《钓鱼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钓鱼城》境界与魅力”和“长诗写作精神向度”获赞誉
在长诗《钓鱼城》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们就“《钓鱼城》长诗的境界与魅力”和“新时代长诗写作的精神向度”进行了热烈探讨。诗评家和诗人们,高度評价《钓鱼城》在长诗创作领域取得的成绩。
1300行长诗《钓鱼城》,是首部以“钓鱼城保卫战”为写作背影的长诗作品,也是赵晓梦作为合川人对故乡深沉感情的凝结。他从诗人的角度去感知、再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得到众人的称赞。
在这部作品中,赵晓梦表现出杰出的诗歌技艺,对复杂历史的解读诠释力,以及罕见的长诗掌控能力。宏大叙事与个体抒情有机融合,历史意识与生命体验互渗互补,让一段沉重残酷的历史充满了人类心灵的体温,成就了一种血色浪漫的审美特质,既厚重大气又显灵性充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
《钓鱼城》这部长诗,对于诗人怎么依托历史文化遗产,依托重大的历史事件去创作,去把握人在历史变化中的命运和思想,从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对诗坛深具启发意义。这部长诗,有他自己作为诗人主体的精神:我们是诗人,对于历史遗迹,必须赋予人文意义和精神高度。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
十分认可《钓鱼城》的写作——舍弃了人对人的外部观察,而力图从内在性抵达史诗效果。对历史上这样一个非常宏大、复杂的大规模事件进行创作,很有挑战性,但赵晓梦用了一个很巧的办法来处理,他把笔放到了每个人的内部,也就是说对人的外部的观察度舍弃了,直接从内部去看,这是一个非常大胆和非常有意思的办法。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著名诗人、作家邱华栋:
《钓鱼城》探索了当代诗坛少有的一种叙事性,他非常棒地尝试了将一个历史事件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把它结构成一首1300行的长诗,是非常成功的。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著名诗人叶延滨:
赵晓梦作为一名诗人,除了对家乡作出贡献以外,照他的话讲,是对当今诗坛扔下一个很大的石头,让大家思考诗坛到底怎么样了?我觉得赵晓梦的这首诗,是他扔下“大石头”,让我们感觉到诗歌确实还有大道,写诗确实还要守正,要守住诗歌的本原和自己的初心,这种大道守正的心,才对得起我们千年诗歌大国的传统。
《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
从主题而言,《钓鱼城》已经构成了一个“诗歌事件”。他复活了一段历史。很多伟大的事件,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就会被我们遗忘。最典型的就是荷马史诗歌颂的特洛伊战争。赵晓梦复活了长达36年的“钓鱼城之战”,这本身就是一个“事件”。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梁平:
晓梦写《钓鱼城》,说实在的我特别敬佩,驾驭这么大一个题材,我深知他的艰辛。我在我的长诗《重庆书》里面写到过钓鱼城,对钓鱼城的历史做过一些学习了解,他要就钓鱼城本身写一部长诗,这确实是冒险。但是他战胜了自己,终于拿出了一部恢弘的《钓鱼城》,这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赵晓梦的勇气、担当,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本。
《解放军文艺》主编、著名诗人姜念光:
我感觉这部作品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也有很强的地域色彩。我是把这首诗当做一部军事题材的作品来看,事实上它就是一部军事题材的作品。军事题材作品很难写。战争是非常残忍的,它毁灭一切生命,但在这部作品里面,晓梦很好地把这个问题放下了,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也是很有智慧的做法。
作家出版社编审、著名诗评家唐晓渡:
《钓鱼城》这部作品很像一场精心组织的战役,很好地处理了诗歌自发与自觉的关系。这里面既有历史的塑造,同时又有对话,人物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很好。晓梦的语言通篇都使用了一个调性,这是很难的。难度在于把语言的力量一直保持住,短诗很容易,长诗太难了,晓梦是一个节奏写到底的,但我读的时候基本没有觉得乏味,我基本是一口气读完了全诗。
吉林省作协驻会副主席、《作家》杂志主编、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宗仁发:
关于文学和历史的关系怎么理解?晓梦在写《钓鱼城》之前做了很多功课,做了很多学术上的研究。我觉得晓梦的文学观、历史观都有非常合适、合理的尺度把握,然后他在这么一个尺度下对钓鱼城这一段历史进行书写,这是我觉得这首诗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刊》主编助理、著名诗人、评论家霍俊明:
我觉得赵晓梦这首长诗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诗歌机制。他呈现出了一个真正的诗性时间和空间。这首长诗并不是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叙事诗,比如对人物的心态、对人物命运独白式的舞台化处理,这首长诗更像是一种独白体的命运史诗。晓梦的长诗确实值得深入研究。
西南大学教授、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著名诗评家蒋登科:
从赵晓梦这部作品中,我读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题材策划、写作设计等等。首先从宏观来讲就是结构的设计,三个部分,每部分几个人物,这种设计从头坚持到尾。而這些人物在作品中都是以“我”的身份出现的,他们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以诗的方式在那儿“表演”,最后形成多线条的、多性格的、多命运的组合,形成对于命运、对于时间的思考。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著名诗评家张德明:
从结构安排上来说,我认为晓梦的结构应该说是富有匠心的。他的这种结构方式我把它称作是一个抒情的复调,我认为以往好多长诗都应该称为是独白式的长诗。赵晓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长诗结构形态,这就是抒情的复调。《钓鱼城》采用复调的结构形式,确保了历史叙述的多元展开,彰显了历史的丰富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