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文化馆,广东 东莞523000)
一、前言
文化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标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发挥着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职责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与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新的期待和追求,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柱之一,必须应时而变、品质发展。二、新时代文化馆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随着2012年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代行国家文化馆职能的明确和2014年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成立,文化馆行业组织体系基本完善,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五级服务网络,从上至下,直达乡镇基层一线。在上级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统筹推动下,文化馆行业逐步进入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阶段,近年来积极开展体系化、数字化、社会化的探索实践,文化馆总分馆制和数字文化馆等举措在各地开花,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073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有33530个,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5.11万场次,服务人次达78716万,服务数量和人次均比往年有所增长。虽然文化馆近年发展成绩显著,但存在需要进一步突破发展的难点。
一是知悉度较低,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比,文化馆社会价值与作用比较模糊。虽然近年来文化馆行业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效能,但大部分群众对于当地文化馆在哪里、提供什么服务仍不十分清楚,一些地区文化馆边缘化甚至被合并裁撤。
二是发展不平衡。同级文化馆(站)在阵地设施、经费配套、人员构成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发展建设水平差异很大。以东莞镇街文化馆分馆为例,场馆建筑面积从15000平方米到1000多平方米不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
三是服务更新缓慢,除了部分具有先锋创新意识的文化馆在积极推进服务转型升级,不少文化馆特别是基层文化馆(站)仍停留在传统服务形式和内容供给,空间设施陈旧。疫情初期,文化馆场馆关闭、线下活动暂停。文化馆行业努力探索线上数字服务,推出了大量新形态的文化活动服务。但是与火爆的线上文娱产业相比,乃至于与博物馆行业相比,文化馆数字服务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覆盖面小,其数字服务建设有待及时更新,以便适应现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三、新时代文化馆的价值和作用
针对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要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作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需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找准定位,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一)打造现代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公共空间是民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阵地,其管理运作关乎公共精神的塑造培育,是影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文化馆是由政府设立在各地的公共文化阵地,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阵地相比,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上,具有分布广、层级全、零门槛、服务综合等普惠性的特点优势。文化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以人民群众真实需求为导向,结合全民艺术普及职责,精心打造全民开放、综合实用、美观舒适的常态文化生活空间。除了一般培训和演出等活动服务,常态下文化馆可以开放琴房、画室等设施设备空间,设计充足休闲休憩空间场所,定期策划不同艺术普及主题的常态展览,提供文化艺术活动和创作相关咨询指导服务,通过音乐和视觉艺术作品营造美好环境氛围,满足人民群众对现代文化生活的需求,让民众走进来、留下来,成为各地人民群众眷恋的文化之家。(二)打造社会美育促进中心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还需要精神情感的余裕,对生活的美感和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初期,蔡元培就提出“美育救国”的思想,认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旨在通过文化艺术教育重建民族精神和铸造现代人格。当时,文化馆的前身——民众教育馆就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助力民众文化水平提升、生活方式改造、公民观念塑造。新时代下,承担着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职责的文化馆,更应发挥社会美育的作用。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过程中,注重品质的提升,在艺术技能广泛普及推广基础上,更加关注审美观念和能力的培育,提升人民群众人文素质和审美水平。如朝阳区文化馆开展的“一米美术馆”“一米博物馆”社区美育实践项目,组织人民以邻里为单位对一平方米的展示空间进行艺术装饰布置,通过思考和动手实践,将审美意识传递渗透普通百姓,实现艺术普及和美育双重效果。(三)打造区域文化发展平台
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灵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直接影响影响着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不能依靠政府单打独斗、大包大揽,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的活力。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进程中,文化馆应该主动作为、开拓进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搭建平台、提供帮助,将文化馆建设成为区域文化交流发展中心阵地,在地方政府指挥棒引领下,联动整合相关资源力量,推动区域文化多元、融合、创新、繁荣发展。如东莞市文化馆坚持开门办馆、多元服务的发展理念,利用自身场馆平台和资源,策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会”“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孵化中心”“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等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策划、供给。其中“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已面向社会征集评选出100个共享文化空间、100个共享文化活动和100支志愿代言团队等,通过对入选的相关社会组织、团队的针对性培训指导和资金扶持,2021年本项目预计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超过2000场次,有利于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发展举措
根据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新时代文化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注意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提高政治站位,讲好中国故事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作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文化馆需要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当前,许多文化馆同时肩负着当地非遗保护中心的职能。文化馆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作,特别是充分挖掘、保护和发展当地非遗资源,积极开展相关文化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对此,文化馆干部职工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在策划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做好相关安全隐患的防范工作。(二)扎根基层群众,发挥群众力量
文化馆需要以人民群众切实需求为发展导向,以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才能真正融入百姓生活。在策划活动时,文化馆应该要切实做好需求调研,聆听百姓声音和建议,可以定期组织群众咨询会或群众投票活动,将文化馆平台开放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馆建设运作,积极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实现人民的文化馆人民建,人民的文化馆为人民。在开展服务时,文化馆不能画地自限,死守阵地,要尽力将服务输送至群众身边,服务在社区、服务在广场、服务在榕树下,做到“群众在哪,服务在哪”“群众需要,攻坚突破”,实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真正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三)完善体系运作,提高发展效能
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县-镇-村”文化馆行业架构作用,各级文化馆应各司其职、联动合作,进一步促进文化馆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国家文化馆(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把握行业发展导向,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省文化馆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发挥交流协调功能,如统筹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打造富有区域特色数字文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促进资源流动;地市级文化馆则发挥上乘下接、驱动发展的枢纽作用,依托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实现基层文化馆强强联手,以强带弱、资源共建共享,缓解文化馆区域服务效能的失衡,推动文化馆服务效能的整体提升。(四)整合资源力量,激发文化活力
文化馆需要以“大文化”视野和合作共赢的思维,整合资源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一方面,文化馆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文化馆应该积极与其他政府机关单位联手开展文化建设,将文化渗城市民生,例如与城管部门打造特色文化街道、与交通部门共建文化主题巴士、地铁,与民政部门探索老人、儿童或特殊群体文化福利服务、与社区、街道管理部门开展邻里文化活动,探索城市文化治理,营造无处不在的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五)重视宣传推广,塑造品牌形象
假设一个场馆运营的满分是100,其知名度就是那个“1”。若场馆知悉使用率低,再好的内容服务都是“0”。因此,文化馆既要对内做好自身服务建设,对外更要注重服务品牌塑造和宣传推广工作。新时期文化馆除了做好自媒体日常宣传和信息发布、重大活动开展新闻发布会外,要善于结合当下趋势,联合文化馆同行,挖掘打造文化馆热点,讲好文化馆故事。如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由九大博物馆联手,掀起一场博物馆热潮。文化馆也应共同发力,做强文化馆品牌,提升文化馆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让文化馆品牌深入人心。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