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农村老年文化活动主体偏离现象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7548
张朝阳

  (浙江省慈溪市青少年宫,浙江 慈溪315300)

  近年来,农村老年文化建设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心和重视,突出地表现在各级领导对老年文化工作认识的不断提高,农村老年文化协会、老年体育协会等农村自发性的老年群众组织纷纷建立;老年文化活动领域诸如钓鱼、书法、美术、桥牌、棋类等项目正不断地创新和拓宽,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

  农村老年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以农村老年人为主体而开展的一切文化活动。以户粮关系或职业条件为标准,目前农村老年人可划分为两个群体:一类是从国家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而现定居在农村的干部职工老年群体;另一类是指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生产、今因年老体弱不能参加体力劳动而定居农村的农民老年群体。但据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老年文化活动在主体对象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偏离现象,在不少地方,农民老年群体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以老年文化组织为例,在农村各类老年文化协会中,有的几乎全是清一色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医生)职工,而农民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某乡老年文化协会的负责人对笔者说:我们的协会就是为这类老年(指离退休干部职工)服务的。正由于这一指导思想的误导,给农村老年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影响之一: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未能顾及到农民老年群体的身心特点,而盲目地向高层次、高档次发展。例如举办老年健美培训、书法美术展览,创办农村老年大学等。这些活动内容虽然迎合了农村退休干部职工老年群体特别是教师、医生等知识分子阶层的需要,但绝大部分农民老年群体却因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制约或社会习惯势力的束缚,引不起对这类活动的兴趣,或虽有兴趣却因基础太低而难以高攀,因而只能望洋兴叹。

  影响之二:在经济上未能顾及农民老年群体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向高消费发展。例如某乡文化站组织的外出旅游、老年美术书法培训等活动,均需收取一定的活动费。其中仅老年人外出旅游项,每人需承担550元费用,这对有固定劳保收入的老年干部、职工来说,尚可勉强应付,但对老年农民就十分艰难了。尽管农村实行了一系列的富民政策,农民老年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随着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绝大部分老年农民退出农业体力劳动之后,在家庭中处于由子女赡养的从属地位,虽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要参加高消费、高档次的文化活动,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

  无论从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分布的状况,还是农村老年的文化心态以及老年文化活动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关系来分析,农民老年群体的文化活动也理应作为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

  1.农民老年群体在农村老龄入口中占绝大数。据统计,我国现有1、84亿老龄人口中,农村老龄人口为1.5亿人,其中属农村户粮性质的农民老年群体即有1.08亿人,约占89%。这些农民老年人自从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第一线退下来以后,进入了晚年,作为人类第二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那怕是最低要求的文化生活)也就成了他们整个晚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如果回避了这一现实,而把重点放在比例占少数的农村干部职工老年群体上,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2.从某种角度说,农民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参与欲较之其他年龄、其他层次的人们更强烈、更迫切、更具饥渴感。这是由农民老年群体目前农村的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决定的。具体来说有两个原因:

  (1)我国农村长期来沿袭以宗族关系为枢纽、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庭管理体制。在每户家庭(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中,家长(特别是男性)的权威是最高的。如今年老体衰从农业劳动中退了出来,随着家庭经济管理权的旁落,家庭中唯我独尊的核心地位遭到动摇,因而在这些农民老年人身上反映出来的失落感就显得更加沉重和突出。再加上目前农村还有好大部分老年农民因子女不孝或其他客观原因,物质生活也相当贫乏,所以更渴望从文化活动中寻求一点精神上的寄托或解脱。目前农村老年吃素念佛之风的盛起就是有力的佐证。

  (2)农业生产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民长期面朝黄土,背负青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处于为求温饱而奔波劳碌的紧张劳动状态之中,因而,既难以对文化活动(尤其是较高档的文化活动)产生兴趣,也缺乏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如今一旦从繁忙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就会使他们对身边日趋丰富的文化活动产生一种新奇感,进而引起要尝试的愿望和要求(尽管这种愿望和要求与青年人相比显得较隐蔽和含蓄)。这种对文化的饥渴和参与心理,在刚从农业劳动中退下来的低龄农民老年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

  (3)农民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更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习总书记提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许多有识之士也呼呼: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已成了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村的农民老年群体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从数量上来说,农民老年群体在全国老年人口中占有绝对优势,更因为绝大部分农民老年经济上无固定来源,晚年生活靠子女赡养,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随着家庭中主体地位的失落以及生理上的一些原因,固执、急躁、多疑、易怒及自怨自艾的老年心理特征也表现得日趋明显,容易爆发家庭的争端。据民政部门反映,近年来,农村婆媳之间、父子之间围绕着老年人赡养、婚姻、送终等事宜,争吵、殴打、服毒、上吊等影响社会安定的案例约占农村民事纠纷案件的35%。因此,组织好农民老年群体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待别是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稳定农村乃至全国的社会治安,倡导良好的道德风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与离退休干部、职工老年群体相比,农民老年群体自身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数众多,层次不一。因家庭氛围、个人性格、经济条件等不同,因而对文化活动项目的选择,参与兴趣等都有较大的差异性,组织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2.集体观念、组织观念淡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开展活动缺乏凝聚力。

  3.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新鲜事物的吸收能力迟钝。习惯并容易满足较低级的、俗套的文化活动样式。

  4.情绪容易波动,不稳定,尽管对文化活动有积极的、强烈的参与愿望和要求,但一旦受到外界的影响(如社会與论的影响),容易冷冷热热、摇摆不定。

  上述缺点都为组织和开展农民老年群体文化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阻力。

  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当前在农村老年文化活动主体对象的选择上必须作适当的调整,亦即应从农村离退休干部、职工老年群体逐步转移到农民老年群体上来。但这并非说对于干部职工老年群体的文化生活就可以不顾。恰恰相反,由于农民老年群体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当前更需要通过干部职工老年退休群体的文化活动来指导、带动并促进农民老年群体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农村干部职工老年退休群体(或老年文化协会)的文化活动来影响、提高农民老年群体的文化活动质量。具体来说,至少可以起到三种作用:

  (1)示范作用。模仿是人类的天性,农村的老年文化活动也是如此。近年来,农村干部职工老年退休群体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无论是活动的内容、形式,还是方式方法都为农民老年群体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指导作用。农民老年群体文化活动之所以长期处于低质量低层次的状态,主观上是因其自身存在的缺点所致,但客观上与缺乏正确的引导也不无关系。相对来说,干部职工老年退休群体在文化素质、经济条件上都处于优越和领先地位,所组织和开展文化活动的档次和品位也较高,因此可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来指导农民老年群体文化活动向高质量高层次发展。

  (3)核心作用。随着各级领导对农村老龄问题的关心和重视,近年来,作为农村老年文化的载体——以干部职工老年退休群体为基干的农村各类老年文化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因此可以此为基础,日渐吸收农民老年参加各类老年文化组织和各种文化活动。各类老年文化组织也应满足农民老年群体的要求,有意识地举办一些适合他们兴趣爱好的文体活动,以逐步调整各协会内离退休干部职工与老年农民的比例,使之成为老年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和核心。

  正因为农村离退休干部职工老年群体文化活动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目前农村以退休干部职工为主的各类老年文化组织不能采取虚无主义、一概排斥的做法,而应该以此为基础融农民老年群体和离退休干职工老年群体为一体,并兼顾两大群体的身心特点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年人的各项文化活动,这样,农村的老年文化建设才有希望步上新台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