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410012)
一、国产动画角色人格塑造相关概述
(一)动画角色人格的定义及作用
动画角色是在动画作品中出场的虚拟形象,相当于电影中的“演员”,它是动画的灵魂。而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内在的外化表现。”角色人格就是基于设定的社会、文化、成长等环境赋予动画角色这个虚拟形象以“人”的真实人格,如“勇敢”、“懦弱”等。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外在形象等,而在动画艺术中,角色造型、行为等都是其人格的外化表现。(二)动画角色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独特的性格魅力是动画角色设计的灵魂,相较于故事情节,鲜明的性格更能激发观众的喜爱。成功的角色塑造,往往能够展现其文化背景、道德观及价值观等,而这种感染力来源于角色的人格魅力。因此,动画角色是否受欢迎与人格塑造是否成功密切相关,通过对角色内在人格及其视觉呈现的生动塑造,观众才能更好地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角色,进而对其产生喜爱。二、国产动画角色的发展现状
自2015年《大圣归来》取得火热票房以来,如图1和图2所示,国产动画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动画从业者正在改变国内观众对国产动画“低幼”的刻板印象,同时国产动画觉醒的呼声为国产动画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据网络调查统计:在观众喜爱的动画作品中,日韩占60%,欧美占29%,中国仅占11%。国产动画每年出产量并不少,但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却不多,经典角色更是寥寥无几,如图3所示。图1 国产动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来源:百度图片
图2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 来源:谷歌
图3 百度搜索动画风云榜 来源:百度
经典动画《海贼王》之所以能够经过二三十年依旧深受喜爱,是因为其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如图4所示,缺乏人格魅力的角色,很快就会退出观众视野,国内动画制作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人格塑造对动画角色的重要性。目前国产动画在角色的人格塑造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图4 《海贼王》里众多鲜活的角色 来源:百度图片
(一)角色人格整体性缺失
由于目前国产动画受众仍局限于儿童,呈现低幼化的特点,为了方便儿童理解角色,过于强化某一人格特质,使其他特质弱化,整体性被打破,造成“脸谱化”问题,如主角就是正直勇敢的、反派就是纯粹邪恶的……是基于单一的信念或品质建立起来的角色。其次,具有高度感染力的角色其人格整体性经常是有缺陷的,展现其因缺乏整体性人格陷入自身特质导致的悲剧与成长,才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目前国内大多角色性格缺乏矛盾冲突,行动理由不充分,使观众无法与其产生共情,如《姜子牙》中姜子牙单一的“悲天悯人”特质,动机不明确,使观众无法理解其“拯救世人”的理想,感受不到人格魅力。相反“申公豹”这个角色通过人格不断的冲突融合,最后在自我牺牲中达到完善,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如图5所示。图5 《姜子牙》角色姜子牙与申公豹 来源:百度、豆瓣
(二)角色人格稳定性缺失
动画角色在最初会呈现一种特定的人格特质,随着剧情发展及际遇与处境发生变化,其人格乃至角色渐渐会转变成另一种类型,而这些变化之间要有内在逻辑。目前国产动画角色的人格发展主要出现两种问题:首先,过于强调角色人格的不变性,即角色人格不随成长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成为乏味的人物。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懒羊羊“懒惰”、沸羊羊“莽撞”……这些人格特质,经过几百集剧情发展后,也并没有看到角色的改变与成长,因此观众较少对其产生喜爱。如图6所示,其次,存在过于强调角色人格变化,没有拿捏好分寸,造成角色前后割裂、观众出戏的问题。如《熊出没》里“光头强”这一角色前期被塑造为反面角色,后期突然转变为正面角色,这种转变并不存在内在逻辑,造成“人设崩塌”,如图7所示。图6 《喜羊羊与灰太狼》角色人格不变化 来源:百度图片、作者自绘
图7 《熊出没》角色光头强人格变化过大 来源:百度图片、作者自绘
(三)角色人格独特性缺失
目前国产动画角色存在类型化的特征,忽视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原则,按照如职业、阶级、地位等标准,对角色进行类型划分,从某一类型的共性出发塑造角色,导致角色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如图8所示,这个问题在20世纪60-90年代尤为明显,由于当时中国动画主要起到教化作用,所以主角总是善良的、无产阶级的,反派总是邪恶的、资产阶级的,角色人格搭配有固定的创作模式和套路,缺乏独特性。见表1。表1 1966-1976年部分动画角色对比表 来源:作者自绘
图8 1966-1976年动画主角千人一面 来源:百度图片
(四)角色人格功能性缺失
目前国产动画角色形象设计大多脱离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影响,造成功能性的缺失。首先,个体无意识表达为“情结”的呈现,存在内在人格特质与外在形象关联性弱的问题,形象设计脱离了与人格特质的联系或与其产生矛盾,如《葫芦兄弟》七兄弟造型基本一致,难以对其不同性格产生直观的认知。如图9所示。其次,集体无意识表达为“原型”的呈现,原型是相同文化背景下拥有的共同基因,如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法国的“浪漫”等,这些原型基因投射于角色,并对外在形象产生影响。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动画开始大量学习国外风格及塑造方法,使其逐渐失去自身的文化特质。目前国产动画仍存在着“洋化”问题,美、日、韩风格仍是主流,忽略中国文化对角色的影响,如《哪吒重生》虽披着中国元素的外衣,性格、行为、造型等方面都反映美国内核,使角色有形无神。如图10所示。图9 《葫芦兄弟》角色造型基本一致 来源:百度图片
图10 《哪吒重生》角色没有摆脱美式内核 来源:百度图片
三、结语
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动画从业者开始意识到角色人格魅力决定了动画作品的质量,并尝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格结构的丰富化,开始打破“儿童动画论”的思维定式,受众拓展到各个年龄段,不再局限于表征性格与内在性格的完全吻合。通过两者差异展现角色丰富的人格结构,使角色更加立体。
二是人格特质的复杂化,开始打破早期片面展现某一面的塑造,角色开始拥有更加复杂的人格特质,突破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正面角色也开始拥有缺点,反面角色也存在闪光点,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和生命力。
三是内在人格与外在形象联系的紧密化,角色在进行形象设计时开始重视反映其人格魅力及特征,并注重中国文化的影响。
尽管目前国产动画角色正处于发展阶段,但国产动画角色正逐步拥有更完整的人格结构、更鲜明的人格特质、更鲜活的生命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