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文化馆,广东 珠海519000)
一、前言
歌唱是情感的夸张,乐句有长有短,曲调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要保证歌唱优美、连贯,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呼吸运动习惯和能力。在声乐演唱艺术中,除了发声与呼吸训练之外,共鸣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少了哪一项,演唱者都不能尽情发挥去演绎作品。二、吸气的训练方法
(一)闻花式吸气训练方法
闻花式吸气法容易使气吸得深,虽然这是一种最容易掌握的吸气练习方式,但是在实际练习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方法。练习时必须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进入凭空感受的意境。应通过认真的内心体验,使闻花式吸气深沉且适度。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一些细节的动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说练习时不要过分紧张,既要注意自然放松,又要做到主动积极,应通过认真的内心体验,使闻花式吸气深沉且适度。练习闻花香式的吸气其实并不难,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加入一点想象力会更加快速地使我们掌握这种吸气方法,就是想象我们面前就是一朵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很想靠近了去闻一下的感觉。
(二)睡眠式吸气训练方法
睡眠式吸气方式不适合在嘈杂的环境中练习,一天的劳累之后我们最需要的就是休息睡眠,补充足够的体力。睡眠式在吸气练习中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练习方式。像睡眠时的呼吸一般自然轻松,吸气动作的感觉在胸廓及腰间。而其实睡眠式吸气并不是让我们一边睡觉一边练习吸气,而是要求我们在吸气中去寻找睡眠时的那种自然轻松的状态,我们可以选择在休息的时候不经意地去体会这种自然的吸气方式,吸气时口腔放松,所吸气息应适量,气息太少会使容量不足:气息太多易僵硬,容易引起身体紧张。比正常呼吸的时候稍微多一点就可以,主要是由于我们平时说话时的呼吸放在歌唱中气息量并不够,太少会使容量不足;而太多又容易僵硬,引起身体紧张,如果太多一定会导致气息滞留。(三)感叹式吸气训练方法
习惯上我们也称之为叹气,向上之情为感慨,向下之情为叹息。当然不排除在一些情况下还有惊叹的意思。在这种状态下,此时人的吸气肌肉群能快速完成收缩与放松之间的循环,生理上必然做出快速反应,紧急吸气,如果声音过于轻浮,我们可以多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纠正,练习时应始终保持叹气的感觉。它能锻炼吸气肌肉群的机动灵活性,适宜表现情绪激动的作品及其段落。叹息也称叹气,情绪低沉向下,此时人们的吸气肌肉群能比较放松地完成收缩与放松之间的循环。练习时应始终保持叹气的感觉,叹息式吸气适宜表现深情或情绪深沉的作品及其段落。三、呼气的训练方法
声乐演唱中呼气的方式有很多种,气息支持和歌唱发声属于呼气范畴。歌唱的发声往往取决于呼气的方式及其方法。歌唱发声的多样性源于呼气方式的多样性,灵活多变的呼气方式使歌唱发声富于变化和对比。(一)叹气式
叹气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是一种向下叹息的呼气方式。有些时候,事情发展地不如意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叹一口气,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呼气的一种方式,只不过我们在生活中不太在意叹息。练习时,注意向下、放松的动作,保持伤感、低落的情绪。声乐演唱中所运用的叹气式呼气方式实际上就是借鉴了生活中的叹气,其实,在实际演唱中很需要这种叹气式的呼气方式。(二)顿气式
从其字面意义上来看“顿”字集中体现了这种呼气方式的特点,是一种停顿、断开的呼气方法。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有一些练习的细节动作需要格外注意,采用顿气式呼气方式更适宜演唱美声作品中进行曲风格的段落或跳跃的短句,练习过程中气息的断开与停顿,要尽量做到使声音短而有力,并富有重音感。(三)柔气式
从其字面意义上来看“柔”这个字就能体现出来,是一种柔和、平稳的吸气方式,几乎是没有大的波动的呼气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优美的音乐线条,使歌声柔美而动听。柔气式适宜演唱抒情、优美的美声作品,柔气式作品在美声作品中所占比例较大,应当重点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需要我们格外注意,比如说呼出的气息是否平和、柔动,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优美的音乐线条,使歌声柔美而动听。美声唱法十分注重歌唱的共鸣和技巧。在歌唱的气息运用上要求充分饱满,在歌唱发声器官的协调配合下,追求较大的气息量,以利于获得结实、洪亮的美妙歌声。
把气息放下来是声乐教师的口头禅。放下气息,就是要求歌唱时气息始终深深地摆在腰围一线。音越高,气息感觉越低,气息绝不能随着音高往上去。关于用口还是用鼻吸气,这个问题不必一概而论。一般情况下,慢速、长音可微张口用鼻吸气,快速、短音就可口鼻并用。
四、共鸣系统的训练方法
声学中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叫“共鸣”,歌唱中声音缺少共鸣往往就会显得单薄无力、缺少色彩。共振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振动频率相等;二是振动频率的倍数相等。腔体共鸣从物理学现象来解释就是腔体的振动率与原发声音的振动率相同才能产生共鸣。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共鸣的主要作用是扩大音响效果和美化声音,使歌声悦耳、洪亮和丰满。歌唱就是唱共鸣,可见,共鸣是歌唱发声最重要的因素,它赋予嗓音音质和音量。
(一)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艺术特色与魅力色彩的共鸣腔体,一般来说,头腔共鸣属高音共鸣区,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音区所在的位置比较高的时候,那么头腔运用则要多一些,在演唱一些音区比较低的音时,头腔运用则较少,它对中声区以上的声音起着重要的作用。头腔共鸣包括鼻咽腔、鼻腔和诸窦。其实,头腔是指鼻上方的额窦等空间,它与鼻腔相通,发声时由其他腔体的声波振动而产生共鸣效果。头腔共鸣练习重点在于寻求额窦、蝶窦共鸣与鼻腔共鸣,而运用哼鸣练唱是获得额窦、蝶窦共鸣与鼻腔共鸣的良方。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随着音高气息逐渐后移,将声波传送到鼻咽腔、鼻腔、窦等腔体引起共振,便产生一种明亮、坚实的头腔共鸣。因为鼻腔共鸣能使歌者的头部产生振动感,所以习惯上被称之为头腔共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演唱低音的时候头腔共鸣运用得较少,但是,并不是一点都没有,是相对较少,不可武断地认为没有头腔共鸣。
这种共鸣在歌唱中能调整和美化音色,能使歌声透明,有穿透性,具金属感。它是增加了头骨中各种空窦腔体共振的结果。窦包括额骨上方的额窦,左右各有一个;上颌骨两边的颌窦,各有一个;在筛骨内的两旁又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筛窦,在额骨下面是蝶窦。演唱者在演唱高音时,运用头腔共鸣不仅能使演唱者的声音更加具有穿透力,同时还能赋予演唱者明亮、光鲜的声音色彩,富有穿透力。另外,头腔共鸣的运用还能使演唱者在演唱中增加泛音,使演唱更加完美。
(二)口腔共鸣
口腔既是语言器官,主要是通过口腔的功能阐述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也是通过口腔发出声音来使观众听到演唱者的声音,这一点我们都非常清楚,但可能有人忽略了,口腔同时也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共鸣器官,所以又属于歌唱发声的共鸣腔体,同时,它还是传送歌声与语音的器官。口腔共鸣是人声最基本的共鸣,也是歌唱咬字吐字的重要部位,歌唱中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主要依靠口腔来完成。口腔共鸣属中音共鸣区,它对中音共鸣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口腔共鸣的声音在口腔产生,不少人就误认为声音的感应在口腔,如果这样,声音就很难反射向前向上送去,并容易形成低位置共鸣。口腔共鸣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因此,口咽腔是口腔共鸣的主体。口腔共鸣练习应注意以吸气和打哈欠的状态上下松开口腔,喉头与下巴自然放下,舌面平伸,软腭上提,声波送入鼻腔,声音的力点在口腔中部或略靠后部形成。除了吃饭喝水我们要用到口腔之外,在人与人的交谈中我们也要用到口腔,在感叹、哭泣、欢喜、忧愁等一系列的情绪中我们都要用到口腔,因此人随时随地都在用口腔。
在实际声乐演唱中,我们当然也要使用口腔,一方面,它使歌声清晰、明亮;另一方面,它的音色单调,缺乏泛音成分,必须混合其他腔体的共鸣才能丰富其音色,增强其艺术表现力。口腔的张开与闭合是靠上颌与下颌部肌肉的力量拉动进行的。口腔顶部为弧形腭弓,前半部为硬腭,后半部为软腭。在中、低声区演唱时,声音最终送往硬腭,产生一种圆润、靠前的面部共鸣。口腔共鸣是上部共鸣与下部共鸣的过渡区,因而也是构成混声共鸣的主要部分。
人们将口咽腔与鼻腔的混合共鸣称为面部共鸣,将面部与头腔的混合共鸣称为面罩共鸣。
(三)胸腔共鸣
胸腔位于声带以下胸部肋骨内,由胸骨、锁骨、肩胛骨、肋骨与肋间肌等组成。胸腔共鸣包括气管、支气管及整个胸腔。胸腔共鸣练习,发声时注意咽喉部呈半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以便继续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歌唱发声时,从声带产生的振波一部分沿喉室、咽腔、口腔、鼻腔、头部各窦形成共鸣,而另一部分则沿气管、支气管(胸腔)形成共鸣。声乐上所讲的“胸腔共鸣”,实际上是指大气管与支气管的共鸣作用,这些管状腔体,由于共鸣空间较大,适合低音区的音响在这里形成胸腔共鸣,一般用于男女中、低音声部的演唱中。
五、结语
总之,声乐艺术用人声来表达情感,情感蕴藏在声乐之中,在声音和情感之间,作品是一座艺术的桥梁,尽管我们有丰富的情感,有美丽的声音,具体的要借助作品来体现,而演唱好作品是需要具体的技术手段来达到的,所以,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唱技巧是声乐演唱艺术的关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