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抒情歌曲《玫瑰三愿》的艺术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9364
李佳彤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64300)

一、抒情歌曲《玫瑰三愿》

抒情歌曲《玫瑰三愿》作于淞沪会战之后,当时的中国正值革命运动高涨时期,国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大面积的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文化运动也得到了进步人士的支持。

  淞沪会战停战之后,中国人民内心充满了对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愤懑之情。在当时上海国立音专的校园里,玫瑰花凋零、环境凄凉而压抑,时任国立音专教师的龙榆生看到校园内遍地凋零的玫瑰花,思绪万千、饱含情感的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感慨,随后黄自先生又以中西音乐创作和歌曲相互配合的形式为之配以抒情、悠扬的旋律,使之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

二、单二部的抒情音乐结构

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看,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结构的抒情音乐作品,整体上可分为A、B两个乐段。在这首歌曲之中既没有华美耀眼的文字,也少有夸张绚丽的装饰,用朴素的语言呈现出了一幅“素笔勾画的白描”,也正是这些浅显的文字里蕴藏着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借花喻人,用“烂开的玫瑰花”映射人生难得的青春年华,借“三愿”既表达出对时代的诉求和感叹,又对青春年华和社会现实做出了理性的思考和期盼。

  A段是叙事性段落,开头第一句的“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与第二乐句内容相同而旋律上有异。黄自将中西方音乐相互融合,在西方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加以七和弦来营造一种凄凉、感伤的氛围。第一句的和声结构为“IV7-II7-I7-IV-V”,音乐在“玫瑰”的带动下展开,旋律轻柔也稍带伤感。从第一句“玫瑰花”演唱时的标记为p(弱),到第二句“玫瑰花”演唱时的标记为mp(中弱),不难看出第二句是第一句情感的延续和深入。A段最后一句延长了尾音的时值,选择用长拍收尾,让人回味悠长、引人无限遐想。

  B段是三乐句乐段,直抒胸臆的表达出玫瑰的三个愿望,营造出一种急切、热烈的氛围。这一乐段中三愿的和声结构分别为“VI-II”、“V-I”、“V7/VI-VI”,均体现出由“属”至“主”的特征。在第一愿中,旋律初始发展平缓,曲调婉转,但在“妒”字出现时,采用六度大跳来带动情绪,营造紧张之感;到第二愿时,承接上一愿的情感并作了一个变化移位,使这句的情感愈发细腻,唱出了对玫瑰花的恻隐怜悯之情;第三愿则达到了全曲的高潮和情感发挥的顶峰,在音乐上充满了激情;当旋律将情绪推至最高点后,后面一句“好教我留住芳华”情绪随旋律逐渐变得平稳,旋律慢慢跌入低音区,最后伴随着尾音结束在钢琴弱奏的主和弦上。这一句与玫瑰花开时的灿烂形成鲜明对照,表达和抒发了玫瑰最诚挚的愿望,与主题思想相互照应,发人深思。

三、哀怨现实与渴望未来的情感处理

一部声乐作品最好的演绎效果是能为听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音画,这也就要求演唱者既要有熟练的演唱技巧,又能够从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进行不同程度情感的发挥和处理。因此,在这首作品中,旋律与歌词发音和吐字的巧妙契合就尤为重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越生动越鲜明,作品所寄托的感情就越深厚,越具有感人的音乐美。

  在A段之中,“玫瑰花”作为主要旋律进行了不同的重复,“玫瑰花”的旋律伴随着音高和力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内在的张力也逐渐增强。因此,在情感的处理上也应该体现这种由浅入深的变化,通过对“玫瑰花”歌词的多次反复,抒发作者对于“青春年华”的感念和追忆。“烂”字的意思在这首作品中,既有“褒义”又有“贬义”:一指玫瑰花“灿烂”的盛放的美好光景;二指在“灿烂”盛放的同时夹杂着些许伤感和无奈。因此,在这段中对“烂”字的处理,不宜将“烂”字发挥的太张扬,而是要以叹的方式说出内心的伤感和彷徨。

  与A段相比,B段既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期盼,也是作者感怀青春年华所给出的答卷。B段通过拟人的手法来展现“玫瑰花”思绪万千、倍感无奈之情。在这“三愿”之中,同样是通过旋律以及力度的层层递进来激发听者的情感共鸣。因此,在“一愿”的情感处理上,要轻重交错的体现出“逆境”中的人生遭遇,为后来的情绪作铺垫;“二愿”虽与“一愿”的结构完全对称,但要以更细腻的情感和力度来呈现出“玫瑰花”自怜自爱以及对他人“莫攀摘”的祈求之感;最后一“愿”直接达到了作品的高潮部分,情感更加强烈,要以充分的热情和急切的渴望将情感全部释放,从而才能在表达无限期盼之情的同时,给人一种“欲说还休”之感。最后一句“好叫我留住芳华”的情绪呈下行,仿佛是在同人诉说心中的无奈和憧憬,情感处理上要达到一种诉请的效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四、音乐特点与美学特征

(一)音乐特点

纵观黄自先生一生所作的声乐作品,大致可以总结并概括出这两个特点:一是其声乐作品中恰到好处的词与旋律的微妙映衬;二是在钢琴伴奏中善于采用与声乐旋律配合自如、协调的和声手法。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 十分重视声乐演唱技巧,并注重内在的戏剧性和富有张力的情感变化。因此,在写作方面尤其善于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样的创作能够在听者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曲家成熟而高超的创作技巧。

  以作品《玫瑰三愿》的歌词来看,黄自先生不仅遵循了原诗词二部性的结构特点,而且在旋律上追求语音语调的相互适应。他以语言的平仄为出发点来考虑旋律的进行,同时为不同的重音字词设计不同的高音旋律和时值,通过节奏和起伏表达那种言不及义的深层韵味;以作品《玫瑰三愿》的钢琴伴奏来看,以柱式和弦为主,音型同声乐相符,深沉压抑。节奏、拍号等变化带动旋律线条,将听众对旋律的期待值拉满,加强了满目忧愁与美好憧憬之间的戏剧冲突效果。

(二)美学特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时代的人们往往对“美”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也认为“美”并不是一个抽象的、难理解的概念。黄自先生对于“美”就有着多种形式的理解,并且他能够把这些观点和思想融入到他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之中。因此,从他的作品之中既能够看到他独特鲜明的音乐特色,也能够感受到他更深层次的美学特征。

  在这首《玫瑰三愿》中,一方面黄自先生注重对于“玫瑰花”的描写,突出其“客观的美”,尤其是在曲式结构上,借花喻人,用音乐语言向人们传达作者所见、所想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黄自先生也十分注重“主观的美”,以“玫瑰花”为载体将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充分的流露出来,既是“玫瑰花”对于自己的命运和身世而发,也能够在这个虚伪、欺诈、残暴、黑暗的社会中引发情感共鸣。

  抒情歌曲《玫瑰三愿》是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次完美尝试,它成功将传统诗词与新曲结合到一起。曲作者黄自先生对音乐结构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和构思,该歌曲虽篇幅短小,但技法洗练、结构严谨、形象鲜明,用朴素的语言巧妙地体现出意境和感情,使作品富于独特的艺术魅力。该曲中“玫瑰”这一意象贯穿整首作品,它既是“青春年华”的倒影,又是“柔弱女子”的写照;它既倾诉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孤苦和忧愁,又有呐喊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决心和期待。

  黄自先生音乐不仅对当时的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的示范意义,同时对当今我国声乐作品的创作和研究也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欣赏黄自的音乐作品,我们应当将他的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对其作品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五、对当代音乐创作及演绎的影响

黄自先生自幼便接触到了西方音乐,青年时期赴美留学的经历,使其对西方音乐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见解。归国后,他全身心投入到中国音乐发展事业之中,将西方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诗词相互交融。这种不同风格的碰撞,不仅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长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代表性歌曲《玫瑰三愿》正是这样一首借景抒情、中西融合的艺术歌曲。作品采用了西洋小调式曲风,充分吸纳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时在继承中西方文化原有特性的基础上,以巧妙的方式将两种作曲手法和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西融合之美。

  这种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不仅对黄自先生本人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当代音乐的创作及演绎都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意义。以其学生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为例,这部作品以西洋的乐理和技法呈现出了一幅中国乡村的风景画。《牧童短笛》作为一首三段曲式的作品,结构简洁、旋律悠扬,主题带有十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作品充分继承了黄自先生在和声与复调方面对民族化的探索,同时也在中西音乐文化之间搭起桥梁,融合中西两种不同的创作思路,使世界性和民族性得到了统一。作为黄自先生的学生,不仅贺绿汀在创作上讲究章法、结构和技法的结合,像刘雪阉的《长城谣》、江定仙的《摇篮曲》等等都具有着抒情质朴的东方韵味与独特鲜明的西方气息。

  从黄自先生本身的创作出发,他在作曲和歌曲演绎方面都做出了突破和创新,以中西相互融合的新型表现形式顺应着时代发展。以美声方法来演唱极具民族韵味的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以《玫瑰三愿》为例,美声演唱不但没有丢失民族韵味,而且能够从另一个层面丰富民族声乐。演唱这种作品,只要顺应中国歌曲的个性和风格,将美声技巧充分运用其中,就能够演绎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六、结语

这首《玫瑰三愿》是在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中西方音乐相互融和的大背景下所作的艺术歌曲,不仅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对国家繁荣的美好期盼,也为中西方音乐融合和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这首作品在艺术构思、创作技法、语调韵脚上都十分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出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艺术歌曲的创作在声乐艺术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不断的深入对艺术歌曲的研究,把握好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情感,让传统的音乐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