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陈淳笔下的牡丹花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32188
张 敏

  (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江苏 苏州215000)

一、画牡丹之传统

牡丹被视为“花中之王”,是雍容华贵、繁荣昌盛、富丽端庄的象征,因其美好的寓意,而成为画家笔下的创作题材之一。

  牡丹最早入画,可追溯至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但此时牡丹是作为配景出现,之后在北齐画家杨子华笔下,牡丹成为主要表现的母题,据《刘宾客嘉化录》记载:“公尝言杨子华有画牡丹处,极分明①”,但此时牡丹画创作非常少。唐代时,牡丹逐渐成为中国花鸟画中重要的题材之一,善画牡丹者有边鸾、赵昌、于锡、冯绍正、殷保容、刁光胤等,尤其是边鸾创折枝牡丹之先河,极大地推动了唐代牡丹画的发展。五代时亦有画牡丹能手,代表画家有于兢、徐熙、黄筌、黄居寀、滕昌祐、王耕等,其中以徐熙落墨花、黄筌富贵名气最大;两宋时,牡丹备受推崇,技法也日臻完善,代表画家有徐熙之子徐崇嗣、宋徽宗赵佶、赵昌、法常等,其中徐崇嗣创造“没骨花”,进一步丰富了花鸟画技法;元代“四君子”题材大为盛行,但是牡丹并未受到冷落,王渊、钱选、边鲁等画家的牡丹图流传至今;明代是花鸟画大发展时期,形成各种流派、各种风格,有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工整艳丽的牡丹,还有以沈周、唐寅、陈淳、徐渭为主的写意牡丹,为清代及后世的牡丹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出现了以恽寿平为代表的花鸟画家,以没骨画著称,他笔下的牡丹花亦为没骨画法,另外还有朱耷和石涛的墨笔牡丹,更多的是表达个人沉痛的身世。

  中国画史上的牡丹画家非常多,以上列举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笔者此次以明代吴门画家陈淳的牡丹画为主,探析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技法以及在花鸟画史上的影响。

二、陈淳与牡丹图

(一)陈淳其人及家世

陈淳(1483—1544年),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世,改字复甫,别号白阳、白阳山人、五湖田舍人,是明代吴门画派第二代画家中声名卓著者,精于写意花卉,亦能作山水,艺术造诣极高。

  陈淳自幼生活在富裕且文化氛围良好的官宦家庭,家学渊源非常深厚。其祖父陈橘(1440-1506年),字玉汝,号成斋,进士出身,入翰林,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能鉴赏书画,家中收藏极多,与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交往密切。陈淳父亲名陈玥,为陈橘次子,字以可,一生未参加科举入仕途,跟随父亲陈橘各地宦游,与吴门四家中文徵明私交甚笃,陈淳即被其父安排至文徵明门下学习。陈淳虽出于文徵明门下,但他并未一味仿摹文氏风格,而是依据自己的性情,凭借着才赋和努力,开创了绘画清新简淡、笔墨洒脱之风格,与他同时的江南著名书画家兼鉴赏家王世贞云:“白阳道人作书画不好模楷而卓有逸气,故生平无一俗笔。”

(二)陈淳的牡丹图

陈淳一生创作了多幅花鸟画,且题材广泛,除了文人画家喜爱的四君子题材外,葡萄、梨花、桂花、海棠、水仙等均是他创作的题材,这也是吴门画派的绘画特点,特别关注生活中的实物,并表现在绘画中。代表着富贵之意的牡丹亦是他反复创作的题材之一,传世作品中以牡丹为题的就有十余幅,且他的牡丹图构图不只限于吴门画家擅长的折枝法,还有全景牡丹,表现形式上有水墨写意和设色两种,画作形式亦有立轴、长卷、扇面等,《花觚牡丹图》、《湖石牡丹图》是其典型立轴作品,《洛阳春色图》、《牡丹图卷》则是长卷形式。

  其中《花觚牡丹图》(如图1所示),作于1543年,是陈淳晚期作品之一,纵135.6厘米,横48厘米,立轴,纸本,墨笔,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此图作一花觚插一折枝牡丹和两团绣球,牡丹花瓣由墨笔勾出,花蕊由浓墨点出,不设任何颜色,用墨却深浅不一,层次感非常强,呈现出牡丹的端庄秀雅之致。牡丹花周围伴以枝叶,以墨色渲染,水墨淋漓,衬托出牡丹的一枝独秀。另外牡丹花右侧有两枝绣球花,描绘的非常素雅清丽,与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1 花觚牡丹图

  此图出现的花觚,亦称“美人觚”,仿古酒器觚之形制成,故名花觚,口部与底部呈喇叭状,鼓腹,可作陈设和插花的器物。中国传统插花又被称为瓶花,若以容器插花计算,最初在东汉时即开始流行②。但到宋代鲜花插瓶才真正兴盛起来,瓶花一词最早就出现在北宋俞瑊《中山别墅》:“瓶花落砚香”。至明代以后,插花艺术非常盛行,也越发讲究,插花的容器要选择瓶子,花觚即是其中一种。袁宏道(1568-1610年)曾在《瓶史》中提到:“尝见江南人家所藏旧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谓花之金屋③”。可见陈淳此图亦表现了明代江南人家的日常生活乐趣。此外,以瓶花入画,唐宋时已有,明清时更为繁荣,晚明的陈洪绶(1598—1652年)就作过多幅瓶花题材的作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上方的题跋是陈淳的自题,也是他对自己绘事的总结:“余自幼好写生,往往求为设色工致,但恨不得古人三昧,徒烦笔研,殊索兴趣。近年来老态日增,不复能事少年驰骋,每闲边辄作此艺,然已草草水墨。昔石田先生尝云:观者当求我于丹青之外。诚尔余之庶几!若以法度律我,我得罪于社中多矣。余迂妄,盖素慕石翁者,故敢称其语以自释,不敢求社中视我如视石田也。癸卯春二月既望作于山中。道复识。”这段题跋透露出陈淳在画花鸟时爱好写生的习惯,以及他对沈周先生的倾慕,甚至将沈周的绘画标准作为自己的准则。他曾经多次临摹沈周的《观物写生册》,还在自己的《花卉图卷》(上海博物馆藏)上题款:“写生能与造化侔,始为有得。此意惟石田先生见之,惜余生后,不得亲侍笔研,每兴企慕,恨不得仿佛万一。”可见他在花鸟画学习中受沈周影响极深。而这幅《花觚牡丹图》可谓他继承沈周写意花鸟后又有所开拓的写意画作,也是陈淳晚年水墨酣畅、画简意浓风格的表现。

  另外一幅《洛阳春色图》卷(如图所示),也是陈淳晚期的牡丹图代表作,作于1539年,此作分为三卷,分别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以南京博物院所藏为例,此卷纸本,设色,纵26.1厘米,横111.2厘米。牡丹又称洛阳花,陈淳笔下的牡丹花经常与太湖石结合,以湖石牡丹为题的就有三幅,此幅《洛阳春色图》亦是画湖石牡丹,花卉用没骨写意法,设色明艳,有正面、侧面、背面,造型生动自然,花色层次分明,充分表现了牡丹典雅、高贵绰约的风姿。花头周围枝繁叶茂,叶子以青绿渲染,疏密错落有序,叶脉以墨笔勾出,笔法鲜活灵动。太湖石则用枯笔皴擦,淡墨涂抹,焦墨点苔,增强了太湖石的立体效果。在写意花鸟画中,墨和色同等重要,而陈道复此图墨色、赋彩相得益彰,主次分明,体现了画家晚期笔墨简练酣畅,既刚健纵肆,又不流于粗犷,笔简而神完的风格特点④。

  陈淳此图用到的没骨法,是写意花鸟画常用的表现技法之一,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七中记载徐崇嗣的没骨花画法:(徐)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⑤可知没骨画最大的特点是不见墨笔,以色彩或纯水墨来塑造客观物象。此后,师法没骨的画家代有人出,如北宋赵昌、元代钱选等。至明代后,沈周又取法钱选的设色没骨法,《玉楼牡丹图》就是沈周没骨画代表作,陈淳的没骨画继承了沈周,但更偏向于率意洒脱。

  

  图2 洛阳春色图

  陈淳的写意花鸟画对后来者徐渭、周之冕、恽寿平等都有影响,徐渭曾评价陈淳:“花卉豪一世,草书飞动似之”,并进一步发展了陈淳的写意花鸟。清人恽寿平曾临摹陈淳的《墨花册页》、《墨菊图》、《杂画册页》和《花卉册页》等,看重陈淳没骨画中的写意笔墨语言,又进一步发展了笔墨与造型的统一。

三、结语

陈淳作为中国花鸟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从他传世的牡丹作品上,可以看到他“写物之生意”的绘画观念、在构图上的多样性以及他晚年的水墨大写意技法。从写物之生意到笔墨之意气,陈淳进一步推进了文人笔墨的表现力,开拓了大写意花鸟的语言形态。王世贞赞其为“画中飞将军”,因而后世将陈淳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奉为中国画史上写意花鸟画风的典范。

  注释:

  ①(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7.

  ②鄢敬新.插花清供[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5:135.

  ③(明)张谦德,袁宏道,齐寒露.雅玩集:瓶花谱?瓶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58.

  ④南京博物院.青藤白阳 陈淳、徐渭书画艺术[M].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46.

  ⑤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02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