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拉斐尔圣母像创作中的美学特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32121
王雅宁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10165)

一、拉斐尔的圣母像

拉斐尔的艺术作品以塑造的众多圣母像而闻名,这与他生活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繁荣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在经受了封建教会的统治后,人的信仰,感官真正意义上有意识地开始反对、摆脱思想上的禁锢,艺术家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倡人的感观,人的信仰以及世界观。正因为此,美术家们的绘画方向多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拉斐尔便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他的圣母像不再像早期表现母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温柔、慈祥、端庄的平民女性形象,画中的女性形象展现着浓浓的母性温柔,洋溢着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趣,作品展现了拉斐尔对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以至于恩格斯在赞美人类的双手时,谈到的第一个例子就是拉斐尔的笔下的圣母像,可见其魅力之巨大。①

二、拉斐尔圣母像创作中的美学特性

(一)科学之美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显著特点——人文与现实。即在思想上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提倡科学文化,促进人民的思想的觉醒。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同样提倡科学文化的研究,先后运用透视法、解剖学等知识展现在艺术作品中。拉斐尔将这些理念运用到绘画中去,使艺术作品有了坚实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又打破了绘画中刻板的定式。拉斐尔这一些具有着科学性的艺术作品,使其作品经得起反复推敲,视为经典。如:拉斐尔的早期作品《圣母加冕》,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位于画面的上半部分,次要人物则位于下半部,作品中清晰观察出了拉斐尔的科学性,清晰的空间分割之感。

  拉斐尔三十二岁时创作的《西斯廷圣母》,俨然成为他的代表作,作品中的科学性体现的淋漓尽致。画面每个人物所处位置,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充分体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从中可以看出画面的科学性与构图的完整性。②除了透视法之外,他对科学文化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解剖学的运用体现在诸多圣母作品中,比如《圣母子与圣约翰》和《花园中的圣母》等,运用解剖学的原理运用其中,表现出圣母光滑的皮肤以及骨骼肌肉细腻的表现出,却又表现得十分不经意,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拉斐尔在作品的背景处理也是十分的讲究配以扎实的基本功以及透视技巧的灵活运用,喜爱亲近自然的他,作品中也多出现自然风景,描绘出风景的深邃,衬托得圣母形象更加温婉,与我们肉眼所见的世界达到统一。在结构上,从《西斯廷圣母》中,我们再次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最喜欢用的经典三角型结构。以圣母为稳定的顶端,左右两侧的人物起到平衡的作用,维持了画面的稳定秩序,保持了局部的力的和谐。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拉斐尔圣母像创作的对绘画科学性的运用,不仅仅包含透视法,解剖学等,而在每幅作品的空间表现也极为讲究,展现出了三维立体感,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不论是骨骼,肤感上都加以细腻的刻画。拉斐尔之所以成为经典,与其创新的新颖和技巧灵活运用以及作品表现出来的科学之美,这也都是为后人所称赞的。

(二)人性之美

出于对宗教寓意的表达,文艺复兴之前,所表现的圣母像都呈现出一种固定的模式,即身体各部分要严格按照比例来表现,形体的呈现较为概括,看起来与服饰不匹配,而背景大多是以平涂,以金色居多,或是平涂加以光环,较为单一。文艺复兴之前的圣母像更多的是用来表达一种宗教寓意来传播,通常被视为人们和上帝沟通的媒介。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倡导民众从宗教的精神束缚中的解脱出来。作为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的拉斐尔,在其圣母像的创作中践行了这一观念,作品中的人物原型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和母亲,作品中的亲和力更强,很好的呈现出现实世界中女性的柔美与慈祥,使得拉斐尔的圣母像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性美。

  1507年创作的《花园中的圣母》一改往日宗教化圣母像的刻板印象,没有表现光环,却更能将人性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是观者感受到人世间的美好与祥和,背后也没有了光环的照耀和宏伟的教堂,妈妈温柔的看着两位可爱的孩童倚靠在在妈妈的腿边,一只手将孩童的手臂轻轻挽起与之互动。《藤皮圣母》中,主要表现一位母亲抱着孩童,母亲将头部微微低下贴着手中的孩童,享受着母子之间的亲情。这幅作品中拉斐尔更是一改传统的背景和金字塔造型表现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种轻松和随意的构图。

  观察拉斐尔的巅峰之作——《椅中圣母》,不难看出拉斐尔的作品中已看不出任何被宗教束缚的痕迹。观赏拉斐尔的众多圣母像作品,不难看出,画面中呈现的人物形象打破固定的模式,趋于平凡化。拉斐尔作品中的圣母不再是触不可及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位平凡的普通母亲形象。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里有。”拉斐尔正是通过圣母像的创作把阳光散布到别人的心中,让人们感到宽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④在拉斐尔的作品中,这种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变,体现出拉斐尔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和作品的感触,开始贴近生活的艺术表达。而创作者这种现实化、人性化的追求,直到现在还是绘画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拉斐尔对绘画艺术的突破有巨大的意义。

(三)完美之美

回看拉菲尔一生,看似平凡而短暂,实则非常温暖和幸福。拉斐尔为人善良,对待他人诚恳,正是因为他这般谦虚的性格,使得他十分受欢迎,在生活中充满了家人的关怀和朋友的帮助,这些内在外在原因使他的作品向他本人那样受欢迎,在创作中也表现出了他作品完美化的追求。拉斐尔曾表示:“为了表现一个心中完美的圣母形象,我观察生活中许多母亲形象,在选择出形象最符合来作为作品中人物的原型———但其实这并不简单,所以在作画时,我努力回忆印象中那个形象的和我正在不断观察后得到的理想美形象,它是不是完美的,我不还不能确认,但我一定努力达到完美的程度。”⑤众所周知,艺术美“是创作者对现实认识的再创造,是创作者根据观察到的现实而再现的第二现实的美。”⑥翻看拉斐尔的圣母作品,不难看出他表现的圣母形象既不是传统的理想化形象再现,也不是现实生活母亲形象的原型照搬,更像是一种结合的表现,把现实化与理想化在创作中进行中和,这也许就是拉斐尔心目中的完美之美。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创作的众多圣母像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的上半部分呈现的是一种帷幕的造型,画面的正中间是身披斗篷的圣母玛丽亚环抱着圣婴耶稣,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

  初见这幅作品,观者的注意力首先会集中于圣婴处,可以看出婴儿对圣母的怀抱是十分依恋的,再看是圣母的眼神,最终在到整幅作品中,这是目光与心灵的汇合。作品中圣母的手刚柔并进,柔软又充满力量。作品下半部分两侧的教皇和圣女则刻画出对圣母的虔诚。从整幅作品构图来观察,可以看出作者在构图的严谨性,即使画面呈现的人物众多,但仔细观察每个人物都设置在最理想和谐的位置,既有联系,又不相冲突。再从色彩方面来看,整幅作品以传统的褐色和棕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最后,从背景方面分析,作品采用了多透视点画法,这样一来不仅没有冗重之感,还可以增加作品的深远之感。纵观《西斯廷圣母》这幅作品,圣母形象的温柔、贤淑、慈祥体现的淋漓尽致,完美的呈现出来,使观者产生无限的遐想。传闻在意大利很多怀孕的妇女为了追求圣母般的母性光辉,会将拉斐尔的圣母像摆放在卧室中。著名艺术家克拉姆斯柯依更是将拉斐尔的圣母像视为典范,称其有着不朽的名作,她认为只有拉斐尔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四)时代之美

拉斐尔的圣母像创作同时具有时代化,作品中也体现出的许多创新之处。拉斐尔描绘的圣母像即遵循着传统圣母像画的基本特色,同时又在传统的服饰上添加了众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也因如此拉斐尔的作品在当时社会成为一种时代化的标志。既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又满足当时社会潮流风向,随之而来的是拉斐尔的名气也越来越高。他的创作可以超出一切的束缚,获得心灵上的更多自由,而这种自由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所追求的人文主义,这无疑也加速拉斐尔作品的传播度。

  如作品《草地上的圣母》中,拉斐尔一改传统宗教绘画中的褐灰色系。两个孩子皮肤明亮,圣母更是配以深红色的上衣和披着深蓝色的披衣,而红色和蓝色也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中广泛运用的颜色,拉菲尔还在领口处加以金边进行装饰,彰显出圣母神采。

  再比如作品《椅中圣母》中圣母服饰更是设计的十分华丽具有特色:身披绿色的毛毯,而抱着圣子的手臂上又露出红色上衣的袖子,腿部再用蓝色外套搭着,头饰与披肩也都精心的设计,选用绣着民间的图案装饰细节,十分具有意大利的民族特色。拉菲尔创作的圣母像既有时代气息又突出了人物原型自身的气质,仿佛圣母形象是生活见到过的温柔的女性形象,因此拉斐尔的作品也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

三、结语

拉斐尔的圣母像将女性的美的特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又显得那么的和谐,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了现实和理想的完美统一。这一定与拉斐尔先进的绘画创作思想、超凡脱俗的自身气质所分不开的。回看西方艺术史,拉斐尔虽然只有短暂的篇章,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朱伯雄.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258.

  ②刘人岛.意大利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82.

  ③将行.听懂一幅画:从达·芬奇到莫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65.

  ④紫都.世界绘画摄影大师画传[M].北京:远方出版社,2015:6.

  ⑤段守虹.感受拉斐尔.桑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65.

  ⑥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83.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