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山东 聊城252000)
一、美育与高校美术馆的历时性发展概述
“美育代替宗教”①是蔡元培先生在1912年对于国内美术发展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先生在阐述“美育”概念时,提出美是普遍的,也是纯粹而超俗的观点,将“普遍性”和“超越性”作为美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提出教育并不专在学校,普及社会美育要“从专设的机关起”的观点,开启了我国美术馆公众教育理论研究先河。十九世纪末,中国处于社会形态不稳定的时期,美术馆建设相对于国外较为滞后。我国最早与学校教育产生关联的美术馆是1927年建设的苏州美术馆,其创立初旨是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教学而服务。1930年以后,国内艺术社团快速扩张,但受展览场地的限制,出现了许多展览无处可展的现象,在“第一次全国美展”闭幕典礼上,叶恭绰强烈呼吁“中央应先办一规模较大之美展馆,再及于各省都市,此根本重要之问题,希望政府勿淡然处之”②,直至1936年“国立美术陈列馆”建成,我国近现代国立美术馆的空缺才被填补。2008年,国家文物局、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一文,开启了公立美术馆的免费时代,以此为契点,促进了国民走进美术馆的热情。2011年开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先后入选全国重点美术馆,标志着高校美术馆开始接入公众视野,高校美术馆功能开始由早期的服务精英转变为服务大众。
历经百余年,艺术学科已遍及全国高校,美术馆作为高校美育实践的重要场所,与美育研究已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凡地方高校设置艺术学科,美术馆则以衍生形式出现,承担着地方美育普及任务并为校内师生提供学术展演的场所。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美术教育在高等院校教育所占比重逐渐扩大,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综合素质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高校美术馆作为高校美育传播交流的专设机关,发展情况与社会其它类型美术馆有着显著差距,高校美术馆具有稳定的展览与学术交流空间,但缺乏人员的稳定性与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高校美术馆教育性能被削弱。
中国高校美术馆发展时间晚、发展速度快,导致资金、管理、推广等方面落后,逐渐开始影响美术馆本身效能的发挥。由于运营方法与思维的落后,艺术展览的效果与其它美术馆差距显著。目前国内高校美术馆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专业艺术院校美术馆,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等高校美术馆,该类高校美术馆属于独立建制,具备专业艺术展览场地、稳定的管理系统与人员,除为校内师生提供展览场所外,也承接国际与国内的大型展览;第二类是综合类院校美术馆,该类美术馆具有独立的场地,缺乏稳定的管理机制与人员配置,适用范围除校内师生外,还会策划少许社会艺术家学术展览。
目前国内相关学者对于专业艺术院校美术馆研究文献较多,本文不再着重对专业艺术院校美术馆进行分析,主要以数量最多、发展状况落后的综合类院校美术馆为主体进行研究。
二、高校美术馆与地方文化
高校美术馆作为地方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在地方传统美术与手工艺的保存与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校美术馆通过对相关作品、影像及文本等物化载体的收藏与陈列,向人们传递地方传统艺术的文化及内涵的演变过程。近年来,随着政策不断变化,高校与地方的人文、经济同步发展成为“校地合作”建设目标的重要部分。“大学依城市而生,城市因大学而盛”成为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同的发展意识,高校植根于地方,其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支持,高校吸收着地方给予的资源,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成为高校人文学科予地方公众教育的反馈。高校美术馆为地方居民提供文化教育为基础,保护和普及地方美术逐渐成为高校美术教育的一部分,美术馆通过高校在地方的影响力,积极调动周边居民参与艺术活动,扩大高校美术教育在地方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度。
传统美术对于中国人的美术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小聚居人群生产生活需求所创造出的一种美术形式,记录着当地人民思想与审美的变化过程。20世纪末期,因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传统美术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随着国家开始关注民间文化的保护,传统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关键形式而备受关注。博物馆学研究的兴起,将传统民间美术与美术馆的距离拉近,如何通过高校美术馆介入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已成为博物馆学及艺术学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
三、“本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成立,标志着民间传统美术正式进入高校课程,其设置的民间美术陈列室保存着自建系以来民艺学者搜集的民艺品和记载的文字资料,为后续我国“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支撑。2003年,国家关于“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意见陆续出台,地方高校对“非遗”项目的关注度随之提高,各省、市、高校非遗研究所及学科也在不断完善,高校美术馆对于“非遗”项目不再停留在陈列的基础上,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
2014年,浙江美术馆推广“艺游乡里品牌项目”,参与项目的志愿者团队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在校生为主要力量,以浙江省的“非遗”项目为研究基础,筛选20项适合青少年群体的“非遗”项目进行推广,活动的举办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并于2016年获评文化部“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艺游乡里“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大众、学院艺术和美术馆三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高校美术馆相比于公立美术馆,在公众影响力方面虽无法相比,但高校美术馆具有更深的“本土性”,利用高校艺术专业优势与本土”非遗“项目结合,定期在高校美术馆举办非遗工作坊、传统民间艺术大师坊等地区型公众活动,推动本土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同时,高校美术馆又能发挥对公众的引导、教育和服务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非遗”项目关注度及保护力度的提升,“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已形成国家、省、市、县(区)的多层次保护概念,国家级“非遗”项目由于国家专业机构的高关注度及资金的高投入,传承与保护的措施已然成熟,并成为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的“名片”,相关展览也已经进入国家级博物馆、美术馆的展演范围。省级“非遗”项目依靠省级文化部门的影响力,其展览多是进入省级文化部门下属的省级文化馆、会展中心进行展览。而市级、县(区)级“非遗”项目由于相关机构关注度及影响力的不足,展览形式通常是租借商场场地或城市人流密集区的街区内进行展览,展览过程中,“非遗”所有类目进行集中展览,传统民间美术与手工艺发展至今,文化功能逐渐取代实用功能,市、县(区)“大杂烩”式的展览方式,对传统民间美术与手工艺的文化传播造成了不良影响。高校美术馆作为专业的文化与艺术展览机构,对市、县(区)传统民间美术与手工艺的保护应发挥自身的效能,积极与地方文化部门进行交流,以高校的影响力及美术馆展览场馆的专业力量介入其中,为地方传统民间美术与手工艺提供专业、高效的展览平台。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进驻美术馆对学生群体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工作,扩大“非遗”项目的高校影响力,同时也扩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民间美术与手工艺的认知与参与度。
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③,通知中正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列为艺术学类目下属专业,为高校艺术专业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高校“非遗”专业的设置,对地方传统美术与手工艺的传承提供良好的学术支撑,高校美术馆成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美术馆为地方“非遗”项目提供稳定的展览平台,并以高校专业的学位研究对“非遗”项目未来发展进行前沿性探索,“植根本地、影响全省、辐射周边省市”成为未来高校美术馆与地方“非遗文化”的共同发展目标。
四、结语
高校设置美术馆的目的是让高校学生和地方民众接受艺术教育,以此满足受众群体对于艺术的精神需求。美术馆作为高校与地方文化的交流平台,现阶段长期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公共”“开放”“共享”的功能丢失,造成高校美术馆与地方文化交流的缺失,发展现状与高校设置美术馆的初衷背道而驰。通过以上美术馆与地方非遗项目的真实案例分析,结合地方文化保护的“缺失性”问题进行研究,为高校美术馆与地区非遗项目未来发展提供可能性建议,解决高校美术馆与地区文化的连接断层问题,促进高校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注释:
①《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发表于1912年2月11日版《临时政府公报》第13号.
②佚名.全国美展闭幕典礼纪胜[N].申报,1929-05-03.
③《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103/t 20210301_516076.html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