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大学 图书馆,山东 临沂276000)
一、前言
浮雕使用绘画中透视法来表现三维空间,通过小空间的占据,来实现“画龙点睛”,甚至是“点石成金”的艺术魅力。临沂大学图书馆的沂蒙文化长廊浮雕艺术由临沂大学雕塑艺术研发院院长、美术学院教授牛振江带领团队历时两年创作完成,该浮雕反映了革命战争年代的重大事件《沂蒙颂歌》和沂蒙历史人物的《古圣先哲》。临沂大学图书馆的沂蒙文化长廊浮雕艺术作为沂蒙红色教育和大学生美育研究基地,在审美教育、艺术特色、文化价值、素质教育、美育课程、红色基因、红色育人工程等方面存在大量需要研究的内容。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通过查询知网、万方、维普、超星、读秀等中文数据库可知“浮雕与大学生美育”的研究文献非常少,存在“浮雕艺术+大学生美育”研究的空白。
二、选题依据
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契机,结合国内外学者在本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动态、美学价值以及艺术品牌构建等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及本人在临沂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实际和对这一重大部署的长期关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对浮雕艺术与大学生美育提出一些实用的、切实可行的推广决策和发展路径,加上与之同步进行实地调查、观摩与交流等,为本文能够全面深入的进行做了扎实的基础准备。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
(一)研究现状
通过查询国内的数据库可知,浮雕与大学生美育的相关研究资料很少,几乎查询不到什么内容。但在知网、万方、超星数据库中输入“大学生美育”这几个关键字,则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说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德育、人格塑造、美育渗透、人文素质、美育教学、审美教育等很多内容。如何将这些内容与浮雕艺术进行完美的有机结合,并且应用到大学美育的研究之中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二)研究动态
雕塑,最重要的就是创作。基于沂蒙文化长廊浮雕艺术所展现出来的创作成就,结合大学生美育研究战略,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艺术性、美育功能、德育教育、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需要进行系统的拓展研究,其研究动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培育“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雕塑可以称之为形象化的“诗”,雕塑作品就是“形式美的眼睛”,简洁的线条,丰富生动的人物,逼真的形象设计,线条错落有致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强烈的感官享受。简洁、生动的形象是雕塑艺术的生命,强烈的思想感情也是通过雕塑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出来的。和绘画一样,雕塑也属于造型艺术,所表达的形式美的感受是完全一样的。
2.时代·记忆·想象:雕塑美育性的三重理论向度。这三者是雕塑创作的灵魂,是雕塑美育风格与人格、耐看与乏味,传神与入神,意象与意蕴,运动与矛盾,空间的虚与实,时间的真与幻,形式美(包括基本形式)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学生们既可以看到传统雕塑斑驳的历史印记感受到岁月的流光,也可以从近现代风格的雕塑中体会到科学艺术和人生境界之间的勾连,从而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操。
3.让雕塑美育变得简单有趣。雕塑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它在审美教育中有着自己一些独特的功能,怎样把大学生美育教育做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们都喜欢这门课,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接收雕塑艺术带来的艺术美感,不知不觉中完成美育的熏陶。
4.雕塑美学的内容和特点。雕塑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一种艺术创作。什么是雕塑美学及其规律、特点和要研究的内容;如何进行艺术创作,如何与生活中的艺术元素紧密结合,创造出反映现实题材的雕塑作品,如何用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反映作品的艺术规律及特点;雕塑艺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符合什么结构形式,艺术作品流派的来龙去脉,思想观念的呈现和历程;雕塑艺术的风格、流派的兴替,演变过程;雕塑美学应有的美学品格、审美价值、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艺术的社会心理机制等。
四、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一)学术价值
本文将临沂大学图书馆文化长廊浮雕艺术的创作、传承与创新置于大学生美育背景之下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雕塑美育,探索新的大学生德育和美育教学,创新其推广形式,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具有切实可行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促进相关校园文化主题、情感教育及艺术实践的学术研究及发展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借鉴性指导。(二)应用价值
笔者尝试并运用雕塑学、审美学、民俗学、文化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通过美学、心理学分析雕塑艺术的审美教育手段,有效扩展校园教育模式,实现学校全面育人的新格局。系统的总结并探讨浮雕艺术与大学生美育教育的有机统一,传承与创新,协调“雕塑艺术+大学生美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五、沂蒙文化长廊浮雕艺术与大学生美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合厚传力,平深精顺
牛振江教授从设计理念所强调的“合、厚、传、力”和制作技巧所讲求的“平、深、精、顺”的特点出发,解读浮雕符号文化视觉传播力场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美育研究带来的促进作用。雕塑美育是一个尝试性的课题研究,更深的文化内涵还有待在工作教学中继续发掘,这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智绘成长,向美而生”
以美育推广为主要实践内容,开展“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社会之美”三个模块的审美课程,按照“重策划、重过程、重成效”的工作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将“爱和自身能量”传递出去,利用所学专业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社会、传递正能量。(三)无声的语言+隐性教育之美
雕塑艺术通过审美教育进行文化传承,通过审美活动不间断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营造审美环境,体现人文关怀,通过隐性教育方式弥补学校传统教育的不足,并把它自身所蕴含的信息以群体审美的方式,散发到校园的各个角落。这些雕塑作为无声的语言,不断地与大家交流,将美育浸润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四)“融绘、美育、润德”…
雕塑艺术具有鲜明的社会化美育特征。形象生动的图画和线条营造了鲜明的校园美育基地。融绘就是把自然美、艺术美融入到社会美之中,使之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完美空间的美育艺术长廊。润德就是德育,通过雕塑艺术无声的语言把美育的育人功能与智育、体育、劳育全面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得到全面的艺术熏陶,临沂大学图书馆的沂蒙文化长廊浮雕艺术馆所展示的审美空间可以充分展示艺术魅力,使美育融入校园,使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接班人。(五)“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为了争创双一流大学、为了培养杰出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大学必须实行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以美育人,育美的人”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美育应从多角度理解、提升、完善美育观念。构建多维立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六)“文以载道”…
美已载文,雕塑艺术所反映的道德情操和心灵感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思想审美、德育潜化、立德树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雕塑艺术具有隐性的教育,使美育教育体现在无声之中。每一座雕塑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育中往往会产生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产生思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雕塑艺术这种物化了的精神载体集中反映了学校这个特定群体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取向,是进行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最好的素材之一。六、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集合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查阅雕塑学、审美学等相关学科,相关研究资料,在理清文章结构脉络的基础上,研读对浮雕艺术与大学生美育的相关政策性法规文件,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二)个案分析法
作为近几年逐步受到重视的雕塑美育研究,临沂大学图书馆的浮雕艺术具有大学生美育研究的特殊代表性,客观地分析了雕塑艺术在美育教学中所起的重要贡献,进一步研讨其与当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发展背景相融合的联系与前景,传承创新的路径。(三)资料分析方法
对于收集的调研资料,通过SPSS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推论统计分析;对于收集的访谈资料,进行统计整理,做出定性分析。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检验研究,得出研究结论,修正、充实大学生美育品牌构建的理论基础。七、本文研究的创新
1.交叉学科视角。课题运用雕塑学、审美学、美育学、文化学等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及研究方法,能够全面、系统、专业的考量浮雕艺术与大学生美育的传承、促进与创新。2.在研究方式上突出调查结果的原创性,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和方法,保证研究成果的新颖。
3.沂蒙文化长廊浮雕艺术馆作为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研究基地必将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而长期推广。同时本文将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于大学生美育文化研究之中,极大地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认识到“雕塑美育”、“以美育人”的传承与创新对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提出了相关的推广原则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规划适应大学生美育研究新的推广策略和发展方向,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
八、结语
本文虽然做了大量的文献分析和社会调研,但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如何体会雕塑“象征、装饰”的美;如何体会雕塑艺术以静示动的艺术效果和它凝炼含蓄的审美特征;如何将沂蒙文化长廊的浮雕艺术通过校园美育将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在保持浮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时尚元素;怎样留住学生,让浮雕艺术馆成为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成为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基地。本文在借鉴兄弟院校校园雕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到,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美育教育是一项刻不容缓、意义重大的战略工程,是实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和伟大工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