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辽宁 沈阳110000)
一、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也取得了辉煌成效,并紧跟社会和时代步伐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色彩课程作为高校美术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应该紧跟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步伐进行教学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美术教育的需求,确保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实效性。因此,对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二)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如今,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标准不断提升,这给新时期的绘画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作者绘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绘画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水平,而色彩是绘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创作者用色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绘画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用色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至关重要。二、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色彩作为绘画艺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一直以来,色彩都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色彩基础课程教学在美术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伴随着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学生学习绘画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重技轻艺
现阶段,部分高校在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过于注重技法教学而忽略了对于学生艺术情感的培养,使得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用色技巧,但是缺乏对于色彩的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不能较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部分教师在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初级阶段就过于注重技法教学,强调对于色彩相关技法的训练,不能引导学生感知色彩的变化,从而不利于其辨色能力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下容易逐渐滋生倦怠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二)学生色彩基础和用色能力参差不齐
学生色彩基础参差不齐,给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是其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色彩基础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对于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就参加一些校外的绘画培训班,经过校外绘画培训和校内的美术教育逐渐夯实了自身的绘画基础,色彩基础较为扎实;而部分学生只是接受了小学、中学的美术教育,绘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伴随着高校绘画课程教学的逐渐深入,有着不同基础的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对于绘画类色彩基础教学而言也是如此,一味地照着书本进行临摹的教学模式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越性,但忽视了学生色彩基础的差异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创新性不足
在当前的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写实色彩训练依然是常用的教学方式,“再现”的表现形式也仍然是色彩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美术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对于学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学生色彩运用能力的不足,使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三、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建议
(一)强化对于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和艺术情感的培养
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在传授学生绘画色彩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进而使学生在长期的绘画练习中逐渐形成用色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大对于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和艺术情感的培养力度,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功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的辨色能力为出发点,学生多进行色彩调配的练习,从而对于不同色彩搭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以及心理效应具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对明度、纯度等变化下的色相有更加深入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为其今后的绘画艺术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不同色彩给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其所表达的情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高校绘画类基础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色彩的表达,使其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可以将自身的真挚情感通过色彩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淋漓尽致地传递和展现出来,进而赋予作品以生命力,使作品能更好地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
在新时期的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用色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分层式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绘画基础和用色能力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小组,并制订与其相适应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使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色彩基础课程教学都能有所收获,提高自身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色彩运用技巧。另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会极大地限制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不利于其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教师还要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引入分层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个性化培养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对每一个学生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并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目的性地指导和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色彩表现方法,使其逐渐形成个人化的色彩风格,进而能够在用色方面更加别具一格。纵观众多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其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构图、用色等方面都具有艺术家自身的鲜明特点。(三)调整和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调整和创新是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的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模仿和照搬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通过教学方式的调整和创新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单纯地要求学生“画得像”,过于强调“再现”,忽略了学生对于色彩的感受、理解和体会,不利于对学术创造性思维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色彩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也是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要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于色彩的原理、色彩的表现形式、色彩的应用规律等产生更为清晰的认知,以培养学生的色彩形象思维和再现思维。同时,还要遵循“再现到表现”的色彩发展规律,加强对于学生色彩表现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教育背景会有极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大学生形成的审美观会有所不同。当代大学生在审美观上的缺陷相对突出,在随大流的时代潮流中缺少自我思想的重建和自主思考,从而缺少个性化的审美观。因此,要想有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观,大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要合理分配公共审美和个性审美,同时在两种审美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促进大学生审美观的良性发展。当前,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极大的影响,而网络背景下的审美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大学美术教育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能量的个性审美,同时在提升大学生审美观的过程中要适时进行干预,避免学生在建立审美观上形成偏差。在大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入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讲解,从而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观。
四、结语
在新时期的高校绘画类色彩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解放学生的天性为重要导向对色彩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在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促进学生色彩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为其绘画艺术创作以及今后的绘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