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 美术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一、前言
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发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焦乡村地区想要发展旅游业。乡村旅游俨然成为了许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然而在刺激乡村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二、相关概念
(一)“美丽乡村”
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为我国发展乡村地区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使得全国进入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新时期。陈瑞萍在《美丽乡村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对美丽乡村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其指出,美丽的乡村是指渐进的历史过程中依赖于乡村空间,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城乡发展原则,关注自然和社会方面并结合形象美和内在美形成的过程。“美丽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的一种手段,为新时期的农村旅游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二)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是位于属于乡村行政区划的范围内,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景观资源的综合体。乡村景观的概念发展也是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展的。本文从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乡村景观是行政区划位于乡村地区的且有可利用的历史、文化、自然、民俗资源的,具有经济、效率、美学价值属性的资源综合体。乡村景观之所以区别于别的景观,是由于其地域居民从事的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活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式的不同造成不同风格的具有当地特殊、反映一定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乡村聚落形态,使区别于城市景观而具有独特性的景观资源。(三)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经营形式、民俗文化为依托吸引人们进行观光、休闲、健身、娱乐的旅游经营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与具有旅游吸引力是乡村旅游活动开展的不可缺少的表要充分条件。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并没有官方的表述,但大多设计以下几方面:(1)空间背景:位于乡村地区区别于城市的空间;(2)旅游吸引物:具有乡村的旅游资源、舒适的生活服务设施;(3)目标市场:生活在区别于乡村环境中的居民;(4)发展特色: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且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发展模式
(四)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旅游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是一门涉及到多学科、多方向的知识的综合性规划设计,是在以乡村环境为空间背景的基础上,以旅游产业为主导,运用独特的设计手法,各景观设计要素,对旅游景观类型进行安排,直至满足游客需求的规划设计。是一项注重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此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民居环境,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规划设计。三、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的类型
旅游景观的分类依据是多样的,可以按照旅游地区景观吸引物的特征属性来划分,也可以按照开展的活动属性来划分,当然也可以按照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划分。将旅游地区的资源按照资源类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乡村田园景观旅游资源、现场滚聚落景观旅游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旅游资源以及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旅游资源四种类型。(一)乡村田园景观旅游资源
乡村田园景观是指所行政区域属乡村地区的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与人类生产生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的基础必备条件,包括大规模尺度的农田,林区、或者自然或人造的景观现象等。以江西婺源为例,油菜从景观视角来说,当大量旅客涌入旅游地,油菜花变成了具有旅游吸引物的景观资源,这些油菜花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具备了营造景观的目的。(二)乡村聚落景观旅游资源
乡村聚落景观是指乡村范围内的以聚集型、散漫型、特殊性等形式散布的聚落形态从事旅游产业来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这些聚落的散步格局以及布局形式共同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旅游资源的内容与内涵。对我国乡村聚落景观进行分类,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1)以团状、带状、环状等形式几何的聚集型景观聚落结构;(2)以点状型进行分布的散漫型景观聚落结构;(3)以土楼、窑洞等类型为带代表的特殊型景观聚落结构。这些聚落形态既可作为生产生活的空间,也可作为景观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因此,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保护是必要的。
(三)乡村建筑景观旅游资源
乡村建筑景观是指乡村内地区范围内以民居、宗祠建筑、牌坊等建筑为景观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景观。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会给人以不同的身心体验,如依山傍水、鳞次栉比的苗家吊脚楼,层次分明、外雄内秀的平遥民居以及各地庄严恢弘的宗祠庙宇等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观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观光者。(四)乡村民俗文化景观旅游资源
乡村文化景观是指以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当地风土人情等外化产物为景观旅游资源的农村行政区域内的景观。如汉族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春节、元宵节以及某些地区的祭祀活动,蒙古族的那达慕、彝族的火把节等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节日都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四、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同时由于其告诉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域特色的缺失,盲目的吸收外来文化、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景观严重缺乏地域特色,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对乡村地区文化造成了冲击和破坏。除了文化特色缺失外,还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生活环境只是以为的进行现代化的改造,服务质量不高等现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需要不匹配1.乡土特色缺少,内容雷同缺少规划。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强力增长点。同时由于过度的注重经济效益,追求短期的投入,高效的汇报,缺乏细致的规划运营,同质化的问题就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有些地区甚至采用统一的商业模式,复制现有的旅游项目,导致旅游项目最终落地缺乏特点,内容死板,只是套着乡村旅游的标签进入市场。政府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只知道要搞旅游开发,但是规划文件发初衷,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后总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总的来说就是重规划、轻实施;重布局规划,轻实施措施和策略研究;重规划蓝图,轻实施过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简单化的趋势缺乏有效的反馈和更新,后期监管难以跟上,造成了长期被动、消极的各种问题。
2.文化内涵缺失,城市景观现象明显。在农村旅游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内涵保护与旅游发展经营之间的矛盾常被人们所忽视。当村民通过旅游产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后开始向对城市便利的生活产生向往,开始对传统老屋进行拆除以现代房屋取代传统房屋,使得乡村地区文化属性逐渐消失,转而以谋求快节奏的利益观念所取代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机。同时,在旅游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破坏山林、砍倒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树等现象。
3.配套设施缺失,服务设施不完善。硬件设施的配套在旅游产业当中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乡村旅游产业中配套实施、服务设施的准备往往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表现在当大量游客时,标志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等设施的缺失,这就给乡村旅游产业大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对乡村旅游产业口碑的树立存在不利影响。同时对乡村旅游景区内照名系统、污水处理设备、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生活配套产业的设置同样重要。
4.产业维护缺失,管理制度不健全。对旅游产业来说,产业维护与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国内部分乡村纷纷开展旅游产业,为提高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管理维护制度的完善性不足,没有具体的法规政策。大多是开发商自己来进行决策,政府监管、规划力度不够,“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力量对比失衡。因此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同时也要注重政策讲解行与可阅读性,让人们可以理解政策的意思,更好的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
(二)原因分析
1.经营主体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所有者进行自主经营,因此对旅游产业自主特色的打造与挖掘往往深度不够,对市场方向及政策的解读往往存在不足,实行简单粗放的经营形式。经营规模香脆较小,仅用较少的资金或者资源对产业进行投资,因此很难挖掘出当地资源的自主性。2.市场运营方面。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投资者也追求快速短期的投资回报,经营理念较要得到长期持久的回报相对落后,在产品设计与创新方面更易出现拿来主义的态势,缺乏长远创新的理念的思考与实践。
3.规划设计方面。对规划设计层面,对地域特色资源的挖掘与创新不够,直接对市场资源进行引入,导致现在市场上出现大量存在相同理念与设计的“采摘园”“农家乐”以及“古镇小街”的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当地实际情况脱节。
(三)当前进行旅游乡村景观规划的任务
1.增强宏观调控,建立权职分明的管理体系。“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应该是势均力敌的状态,如果一方过于强壮,整个行业状况就会发生质变,必须保持动态的平衡。需要制定一定的政策规定来约束“看不见的手”,使乡村旅游这一产业恢复健康的状态。2.保持乡村景观的“原真性”“独特性”。当前,许多旅游型乡村都存在“千城一面”的现象,只是套着“乡村旅游”的幌子来进行城镇化建设,城市景观现象严重。有的地区甚至采用统一的经营模式与理念导致当前许多落地的项目缺乏地域特色,内容死板同质化现象严重,只是套着乡村旅游的标签进入市场。
3.改善生活服务设施,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乡村生活的基础设施存在一定的时代、地区缺陷,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实现从仅追求快速经济的“表”向追求提高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人民经济收入的“里”的转变。
五、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规划原则
农村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是一个由多个经济、政治和社会要素组成的系统综合体,各要素系统间存在着不同的作用以及功能。福曼和戈登提出景观结构单元是由板块、廊道和质基共同组成,乡村地理环境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质,乡村聚落是景观中最具特色的景观斑块,乡村聚落环境中的河流、道路和林带共同构成了乡村的廊道。因此,在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中,我们运用整体性的原则将规划区域的地理位置、空间环境、特色文化、硬件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作为整体来考虑协调这些矩阵之间的关系,使乡村景观整体和谐统一。(二)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要求以适合自然和生态的形式根据环境的客观性和特殊性进行规划设计。空间环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常常是乡村旅游地的优势和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实践方法对旅游地的人与建筑、景观与自然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此来实现建筑、景观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应因地制宜的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与环境风貌资源,通过某种规划手段对旅游地区景观进行加强,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当前旅游市场面临的追求快速短期回报问题的现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需要扭转思想的大问题。在进行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原有特质以及环境承载力的保护,充分考虑此规划内容对旅游地区居民的作用,减少人为破坏。要以当地经济基础产业为基础,保护原有产业,适当发展创新产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好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的安排,以防止对生态系统的过度发展,给我们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四)多样性原则
农村旅游景观服务于旅游消费导向产业、旅游消费导向产业。在设置旅游景观时,应注意该区域景观多样性的设置要注重建筑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生态景观的多样化布局。考虑主体产业的定位与目标对象对于到达区域景观的期望,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胜地,避免当前旅游产业形成“千城一面”的现象。(五)公众参与原则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政府与企业投资的事情,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项目,更是牵扯到旅游地公共服务、土地所属、利益分配以及村民权益的一个项目,因此,在进行旅游区景观规划时,要对当地的民意情况进行调查,把握好游客、开发商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在既满足旅游者对新奇景观需求的同时,又能满足当地居民对生活便利性的需求。六、结语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地区的开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乡村地区的旅游开发成为实现乡村镇兴的一种“手段”,但是发展的过程中景观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继续我们解决的,因此本文从相关概念、景观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在进行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时所要做遵循的原则,试图对旅游型乡村景观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建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