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一、前言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人民大众生活、生产、思想、信仰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对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壮族作为我国的少数民族,其一直以好歌善唱著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壮族人民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濯洗、积淀,出现了数不胜数、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壮族嘹歌作为壮族的重要财富,其主要流传在广西平果和田东两个县,田阳、马山、武鸣等地也有传唱。嘹歌作为壮族五大文化遗产的其中之一。已于2005年入选广西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壮族嘹歌“嘹嘹”数万言,通过对嘹歌中民歌分析发现,嘹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壮族历史文化①。二、嘹歌的产生与发展
嘹歌最早出现在唐宋以前,其晚期作品则产生在“改土归流”时期。我国相关研究专家将嘹歌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嘹歌的起源发展阶段,是从壮族文明社会产生一直到明朝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嘹歌发展逐渐成熟趋于标准的阶段,具体是从明朝到民国时期;第三个时期是新嘹歌发展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嘹歌的发展②。第一时期是关于嘹歌的起源发展,根据相关文献发现,早在春秋时期古越人歌的内容、结构和形式就与嘹歌相似。汉朝文献中出现对嘹歌的记录,如春秋时期楚国“鄂君子晰之泛舟于新陂之中”,听到越人持桨唱歌,不理解他们歌中意思,只觉有趣,问后才知“乃召越译”③。后期专家学者通过将记录的越人歌与壮语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发现这首两千多年前的《越人歌》用壮语翻译出来的意思和古译的意思相吻合。除此之外,相关研究发现,《越人歌》的脚韵和腰韵押法和壮族嘹歌特点相符。最终,综合其他研究分析发现,《越人歌》可以看作是《嘹歌》的源头,《嘹歌》也被认为是《越人歌》延伸。
第二时期是嘹歌的规范成熟阶段,具体表现为明朝歌书的出现一直到民国时期。唱歌一般都是以歌书为基础,而对歌则需要遵循一定的系统和程序。古壮字在当时被广泛推广普及,嘹歌的成熟作品《贼歌》中主要描述了战乱社会背景更体现出嘹歌的发展阶段,而民间艺人的出现更为嘹歌发展提供印证。古壮字源于唐朝,但其在民间流行实际上是在明朝。对于《贼歌》相关专家学者都认为其最初出现在明朝中叶,随后在流传中经过加工和增补,因此会存在民国时期的痕迹。
第三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阶段嘹歌的内容体现了新时代音符,歌中不再是战争的苦难和封建统治时期的枷锁。
三、壮族嘹歌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
嘹歌作为历史阶段作品和壮族民歌发展产物,对壮族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嘹歌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之一,对壮族人民生活生产影响较大,甚至能够影响到社会发展。壮族嘹歌传播发扬过程中,受到社会大众高度关注,人们都能够积极踊跃参与。嘹歌通过采用形象生动的艺术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在抒情的氛围中开展故事情节。有些民族歌曲虽表面在描述景物,实际上是为抒发情感而唱。此方式更能表达壮族人民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与此同时,这种抒情具有特殊的艺术格调,从而使嘹歌成为壮族的一大艺术瑰宝,且在壮族嘹歌发展中,其能够为人们提供壮族文化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源,嘹歌本身的价值对壮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非遗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
(一)与众不同的民族节庆
我国少数民族具有自身独特魅力,民族节庆主要是根据各民族生活习惯所形成的独具特色文化,或来源于本民族历史神话或传说。民族节庆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通过多种多样的民族节庆,民族历史才能得以发展,我国壮族民族节庆有牛魂节、“三月三”等,壮族嘹歌中关于此节庆方面内容较多④。例如“三月三”,是指农历三月三,这一天是壮族的扫墓日。壮族扫墓时会准备一些祭品,五色糯米饭作为重要祭品之一,寓意五谷丰登,《嘹歌·三月歌》中,对五色糯米饭制作过程有详细描述,如嘹歌中唱到“二月二七摘枫叶,二月二八枫叶舂碎晒太阳,三月初一枫叶舂碎放水缸,三月初二枫叶煮水做到乌浆,白花煮水做到黄汤;紫苏煮水就变紫,红蓝煮来红汪汪,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而三月三也是壮族传统歌圩日,平果县三月三这天都会举办歌圩会,关于描述歌圩的对唱中,有具体的场景描述,“二三月花开,约朋友去玩,玩过一坡坡,模圩出对歌。”又如《嘹歌·大路歌》中,“桥要断由它断去吧,我们再砌一条新的桥;我们要砌一条弯弯曲曲的桥,去赶模圩歌圩”等。传统的歌圩盛会中,主要有山心歌圩、模圩歌圩、来圩歌圩等。歌圩盛会这天,人们都会参与,男女对唱,倚歌择偶,祈天乐神。又如中元节壮族人民这天会祭奠先祖,《平果嘹歌·长歌》集中是这样描述的,“七月十四鬼节临,金纸银纸剪衣巾,枕头蚊帐样样有,烧纸烧钱给双亲”,以特殊方式向人们展示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二)独具特色的婚恋习俗
婚恋习俗是一个民族出现的重要特征,部分农村仍留存一些特殊婚恋习俗。壮族嘹歌中就有很多关于婚俗方面歌,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壮族地区男女婚恋的习俗特色。例如关于男女定情《嘹歌·日歌》中有这样的描述,“情妹送新鞋,拿来摆神台。情妹送腰带,扎带出门玩”,“情哥送新笠,拿来摆神台;早晚不点灯,新笠放光彩”等鲜明生动的婚恋风俗。又如《嘹歌·唱离乱》中,“哥买情笠妹妹戴,大官见了也走开”。对于歌中所描述的布鞋、花巾、腰带、笠帽等,均是壮族青年男女定情之物,其中女方给男方送鞋、男方给女方送笠帽更普遍。男子穿有图案鞋则代表已有对象,而女子头戴缀有五彩丝线笠帽则代表已有情人。哭嫁更是作为壮族的传统婚俗,至今仍该习俗仍流传在一些壮族农村地区。嘹歌·哭嫁歌中,“鸡啼一更妹叹气,鸡啼二更妹赖哭。伤心好比父母死,难别双老与亲族.鸡啼一更叹长气,鸡啼二更哭出声。离别伤心不吃饭,龙肉打汤也难吞”⑤。除此之外,壮族男女婚后也有“认同年”“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认同年”是男女结婚后一段时间内不受婚姻约束,能够认识交到一个或几个意中人,且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干涉,“不落夫家”则是女子在出嫁后可以久住娘家,一直到其怀孕生产。嘹歌发展过程中,明清时期,由于壮族地区“改土归流”,因此,传统的“倚歌择配”被封建社会看作是影响社会风气受到严重限制,男女婚嫁开始采用自西周时期流传的婚姻习俗,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受婚姻约束影响,壮族男女为实现婚姻自由,“认同年”“不落夫家”的习俗逐渐形成。例如,在壮族嘹歌《大路歌》与《献歌》歌词能够看出,当时社会壮族的婚姻制度,具有独特魅力的“倚歌择偶”民俗文化。而这种男女自由婚恋的民俗文化最早是人类原始社会就有的,因此,能够判断壮族嘹歌部分内容源于原始人类社会产物的结果,流传至今。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壮族嘹歌背景下的婚恋自由对壮族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对嘹歌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色彩浓厚的宗教信仰
我国地域辽阔,受地理因素影响,壮族人民和外界交流接触较少,当地人民都比较敬畏神灵,因此,宗教信仰在壮族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具有自身一定的特色,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流传下来。壮族嘹歌中有许多关于历史上壮族人民信奉虔诚神秘的宗教信仰。例如,壮族人民对于龙非常崇拜,如《嘹歌·房屋歌》中有“左龙右虎对做到直,龙虎两边来保佑,主家世代乐安居”以及“六条金龙垫高楼,六条金龙镇宝地”等唱词,形象生动地表述了壮族人民在房屋修建中祈求神龙保护的心理。壮族当地有关于姆洛甲的神话家喻户晓,壮族民间神话中认为姆洛甲是壮族的始祖,且因其掌管花山,谁家有其送的花就会有小孩,如嘹歌中唱到“白花男,红花女”,所以壮族人民将其视为送子娘娘,民间又将其称之为花婆。与此同时,壮族也出现了供奉花婆,祈求儿女双全的仪式,尤其是平果嘹歌·新歌集中有很多和花婆有关的唱词,如“神台上有花婆神,花婆就是观世音,观音送花送子女,不让人间打单身”。又如《平果嘹歌·恋歌集》中“妹家墙角神龛下,三十六朵山茶花,山花来把花婆敬,花婆送子送到家”。由此可以看出,壮族人民对神龙和花婆等神灵有着很深的崇拜之情,而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历史上乃至今日壮族人民对自然万物和神灵的敬畏之心,通过祭拜信奉的神灵,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美景,从而更好地表现力壮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五、结语
总而言之,壮族作为我国一个歌的民族,历史发展中古越人喜歌,对于擅长唱歌的人十分崇拜,并将其尊称为“歌仙”⑥。壮族人民的生活生产中随处可见以歌抒情的表达,能够更好地反映历史悠久且情感深厚的传统民歌特色。以歌会友、以歌择偶是壮族人民早期的生活方式,因此嘹歌中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如今,只有通过对其不断创新,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才能实现对嘹歌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充分发挥嘹歌自身的独特魅力。注释:
①杨春锋.广西非遗壮族嘹歌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幼专中职学前教育嘹歌演唱队的培养为例[J].黄河之声,2020(008):127-137.
②李智丽.壮族嘹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探讨[J].歌海,2017(002):102-104.
③陈玉茜.多元化视野中的当代壮族嘹歌传播策略新探[J].四川戏剧,2016(012):102-106.
④李光华.艺术生态龛位视阈下的平果壮族嘹歌的传承与保护[J].艺术研究,2019(003):34-35.
⑤于钟民,郭兴.壮族嘹歌传承的困境及突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0(04):7-12.
⑥金萌.壮族嘹歌文化与价值研究[J].艺术评鉴,2018(18):25-2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