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剧院,湖南 长沙410000)
一、前言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从全国范围遴选了140部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主题创作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以及复排经典作品进行展演。湖南省湘剧院创排的《月亮粑粑》有幸入选,得到通知后,剧院即马不停蹄地进行了高质量的复排,并于5月份成功进行展演。《月亮粑粑》自2014年创排以来,曾3次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分别是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2017年度滚动资助项目、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剧目已获得众多奖项和荣誉,2015年荣获第五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2016年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并荣获“湘戏晋京”展演优秀剧目,参加“2016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张家港)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精品大戏展演”获“优秀入选剧目”;同年入围文化部第十五届文华大奖评选,主演王阳娟荣获第十五届“文华表演奖”;2017年参加第19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大获成功,这是时隔三十多年之后湖南湘剧重登上海舞台,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栏目进行了实况录制,并在CCTV《空中剧院》栏目首播,这也是空中剧院开播十五年来湖南戏曲的首次亮相。同年,该剧还荣获湖南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该剧得到了领导、专家、观众的一致肯定,盛赞该剧:“托物言志,喻理喻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是一部知、情、意、行统一的好作品,是中国当下现实题材地方戏曲的重要成果。”每次观看该剧,情到深处必潸然泪下。这次走进复排现场,一如既往地被剧情所吸引、所打动。经典剧目的魅力就在于其蕴含的能量,总能让观众不同时候观看有不同的感悟,并百看不厌。总结该剧成功的经验,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二、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精巧构思紧扣时代的艺术主题
湖南省湘剧院是湖南全省拍摄戏曲电影最多的院团、获梅花奖演员数最多的院团以及获国家级奖项最多的院团,为湖湘文化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近年来,剧院上下齐心协力,高歌奋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剧院相继推出《李贞回乡》《谭嗣同》《月亮粑粑》《楚辞》几部原创大戏,特别是《月亮粑粑》在戏曲中如何现代化、如何选择合适的题材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得到业界的普遍赞誉。现实题材的戏剧创作应关注现代人,紧密结合现代生活实际,从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去搜集素材、感悟人生、抒发情感、寻找趣味;也应该关注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变革时代隐藏的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性中的真善美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矛盾,展现现代人在面对现代理念与传统价值观念冲突时的种种困惑迷茫、摇摆不定、幡然醒悟与执着坚守等。只有不断挖掘生活背后的戏剧性和复杂性,才能在现代戏创作中获得思想的深度,成就百看不厌的经典剧目。
湖南省湘剧院从2014年开始策划创作《月亮粑粑》,该剧由著名剧作家盛和煜编剧,著名戏曲导演张曼君执导,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王阳娟主演,强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讲述了山村教师秦雅云为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坚守与奉献30年的动人故事,反映了乡村女教师“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品格与人格魅力,彰显出一个平凡人民教师的中国梦。从思想定位的把握上看,该剧紧贴时代,在“双百方针”和“三贴近”的原则下深挖社会热点,唱响主旋律。它在选题方面的成功进一步证明,现实性、戏剧性、思想性是现代戏必须具备的几个核心要素。唯有实现了以上几个要素的有机统一,才能为创排一台优秀的现代戏曲奠定基础。
三、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汲取艺术创作的养料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根本规律。在创作实践中,湖南省湘剧院也一直坚信:“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将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变成作品中的生动情节和感人形象,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在一、二度创作中,他们并不局限于剧作家和演职人员个人的直观感受、社会经历和艺术积累,而是扎实地深入到作品的发生地——原型人物的生活场地,了解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各种有利于创作的素材,并参照剧中人物观察原型的真实生活,力求做到一词一句、一举一动皆有出处。
在《月亮粑粑》的创作、打磨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坚持打造精品的创作思路,该剧2015年5月首度公演后,又进行了9次重大修改,主创人员先后5次深入湖南邵阳市洞口县、武冈市和永州市江永县等边远山区的乡村小学体验生活。创作初期通过与当地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实地考察其艰苦的教学环境,感悟到贫困山区人民教师坚守清贫的高尚情操。现场的所见所闻深深地震撼着剧组的每一位同志,编剧盛和煜老师在听到动情之处时甚至不禁潸然泪下。应该说,这部戏之所以能打动观众,首先是作品中融入了主创人员的真情实感,展现了根植于百姓生活的人民性,从而更加升华了作者笔下的思想主题。该剧首次公演后,尽管获得了较好的评价,但演员们还是感觉到人物刻画不到位,为使演员演好、演活每个角色,剧组又组织了有针对性的体验生活,剧院领导和主要演员驱车五百多公里,来到江永县岩寺营乡,进一步深入到课堂、老师家庭,与当地的老师、老师的爱人、村长等一对一地交朋友,认真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琢磨、模仿他们的肢体语言。为了更准确地塑造好人物,饰演主角秦雅云老师的王阳娟甚至给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课,当了一回真正的老师。剧院演职人员还以义演的形式,自愿捐出自己的演出费2.1万元,帮助这个山村小学购买了健身游乐器材,改善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场地。通过这样的深入生活,极大地丰富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力,使剧中角色更加逼真,充实。更加可贵的是,深入生活使演职员们在思想上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也使作品达到了直击人心的高度,很多观众表示,每次观看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月亮粑粑》曾在株洲进行过教师专场演出,代入感极强,让现场很多人都掉下感动的眼泪,演出结束后,全场千余名教师集体起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场面十分震撼。
四、坚持大胆创新,突破艺术表现的固有模式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剧目创新要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狠下功夫。导演张曼君表示:“戏曲的生活化、古老湘剧的年轻化是《月亮粑粑》的最大特点。该剧在选材开掘上找到了一个很独特的切入口,去寻找‘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东西。借助‘月亮粑粑’的深层寓意,打开‘秦雅云’这个草根人群的真实内心,揭示他们渴望改变现实的梦想、矛盾心理与生存状态,深入开掘其人性、人情之美,引发了人们对乡村代课老师群体在艰苦生存状态下人性美闪光的认同。”该剧不仅在取材方面别具匠心,结构设置、人物刻画也独出心裁。全剧分幕不分场,选取了秦雅云老师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生阶段,将个人的成长和经历融入社会大背景和大事件之中,虽然没有特别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的剧情,但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既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情感饱满的乡村女教师形象,又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在人物设置方面,秦雅云并不囿于“乡村教师”的人设,她既是学生们的老师,又是老秦老师的女儿、郑昌生的妻子、波儿的母亲。多重身份既有利于更全面真实地呈现一个接地气的角色,又拓展了戏剧表现的空间,将故事叙述引向深入,安排十分精巧。
音乐设计方面,首次在湘剧中采用交响乐与民乐相配合,并特意融入了湘西山歌等民间音乐,非常饱满丰富,群演部分更是巧妙地运用了现代舞蹈元素,无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都极具观赏性。总的来看,整个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新的时代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真正做到了生活真实、时代精神、艺术创造三者的高度契合。
我们深知:一部精品的创作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始终坚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地打磨提高,才能创排出真正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