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西 南宁530023)
一、前言
我国拥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拥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款式多样、制作工艺精湛,古老朴实中展现着强烈的民族特性,充分体现本民族地域特色、宗教礼仪、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内涵等,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高度融合,是少数民族珍贵的历史语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少数民族服饰穿着具有传承性和程式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①。二、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的传承发展困境
当前,由于青年一代在学校读书期间接受的艺术教育相对浅显和片面,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接触都不多,因此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服饰文化缺乏对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技艺的了解。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年轻一代不断接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快餐文化”的讯息,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渐渐失去兴趣,导致越来越多承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实物和技艺逐渐失传,少数民族服饰也未能幸免。1.由于少数民族服饰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手艺精湛的织工,特别是女织工,手工精心雕琢。工序费时费力,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已不适应当今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女性走出大山,从事着与男性相同或相近的职业,心灵手巧的女织工不断减少成为了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2.过去由于交通不畅,部分少数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交通闭塞的环境中,生活朴实,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服饰制作技艺和图案、花纹的设计制作上,并在长期的制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艺。随着交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促进区域的融合,先进的机器设备也可以制作出精巧的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服饰进入复制传统技艺的工业生产时代②。
三、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途径
(一)建立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传播机制
深入各级民族博物馆、民俗馆,走访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进行深入调研、挖掘、收集,对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进行全面的确认调查整理。对民族服饰文化开发保护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出台有关少数民族服饰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政策,利用行政手段引导保护传承传播民族服饰文化③。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各级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门等部门设立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服饰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建立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机制,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同时,在《非遗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建立地方标准,因地制宜的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科学、权威的依据,为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保存、保护、传承、教学、科研以及创新发展开辟新的途径。(二)利用学校课程教育推广少数民族服饰
“以人为本,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命力最重要举措。在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开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不断增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豪感、历史使命感,通过学校课程教育不断增强青少年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意识。学校中开展民族文化课程,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工艺和文化融入到大、中、小学的艺术鉴赏课程和实践活动中,使青少年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发展起源、文化属性、美学特点等。通过开设公益性少数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对民族服饰手工工艺进行宣传推广。传统培养民族服饰手工艺传承人模式较为单一,容易造成手艺的失传。公益性培训班能够使更多的人群学习到民族服饰工艺,有效地推广和普及手工技艺,鼓励他们推广本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并进行传承传播,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使其具备创造、研究、本民族服饰技艺的能力,促进民族服饰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三)建立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少数民族服饰博物馆
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部分地区过度开发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为了激发旅游业,杜撰少数民族民俗,对游客认知造成误导,进而对少数民族民族服饰和民族民俗的异化产生影响。建立少数民族保护区,能够促进民族服饰和民俗民风的发展和传承④。博物馆建立包括政府官方建馆和民间建馆,鼓励私人收藏和私人建馆能够有效补充政府收藏的不足。当前我国服饰博物馆较为完善的是北京服装学院,对于研究、收藏、整理、征集的场馆远远不够。通过设立少数民族服饰博物馆,收集、整理少数民族服饰并建立资源库,利用现代科技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实物形态、发展过程等进行重现,并制成信息长期储存,便于人们对少数民族服饰中包含的内容更加了解。(四)以文旅融合为契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合理开发,能够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游客展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从而不断扩大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播范围,以传播推广的方式保护和传承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为文化提供了优质的保护与传承平台,同时也推动文化产生客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旅游景区展示、销售少数民族服饰等举措,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展示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基于旅游产业的兴盛,少数民族工匠对具有民族特色的织锦围裙、苗族百褶裙、刺绣抱枕等进行开发,不但提升经济价值,还能够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
例如:广西柳州三江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剧《坐妹》是由当地少数民族出演,对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生动再现,同时在其中获得经济效益,对当地少数民族外流进行有效稳定,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传播有促进作用。
(五)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民俗活动众多,节日庆典会穿着本民族服饰,因此对民俗节日的发展和保留能够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发展和传播进行促进。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服展示、展演,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宣传推广。通过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节的举办,能够促进民间艺人的学习和交流。例如: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能手大赛、少数民族新娘服饰比赛、民族服饰设计比赛等。推广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艺术剧目,提升少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近年来,国内和国际舞台上少数民族剧目众多,其以服饰的绚烂多彩和丰富的歌舞元素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服饰文化宝藏丰富,其中单论黔东南苗族服饰就不下200种,但是我国关于专门的少数民族服饰类杂志还没有出现。因此,要创办少数民族服饰类期刊,促进民族服饰的传承传播发展,需要不断推动学者们加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力度⑤。(六)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
对少数民族服饰资源进行转化,使其成为文化产业资源,这能够有效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有效体现,民族服饰通过结合民族文化内涵,对文化产业进行发展,能够起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发少数民族服饰品,需要增加其产品价值,使之具有可持续流动的特点。少数民族中的服饰艺术品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含量和技术水平,对用料上乘、工艺考究、图案精美的高档服饰艺术品进行开发,能够在国内外推广。创建少数民族服饰品牌,能够在整体上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技术,同时少数民族服饰设计品牌的创建还能够基于品牌建设、文化、服饰、市场需要等方面整合开发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资源,提升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价值,形成当代民族服饰品牌。我国目前部分品牌中将苗族服饰的元素提炼并运用,如五色土、阿多韦、玄色衣裳等。强化政企合作,在企业推动少数民族服饰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并帮助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设计、制作、推广等单位和企业创立品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使得具有极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少数民族服饰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并持续健康传承发展。⑥
四、结语
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质上是被个人、各团体、各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的知识技能、知识体系、表现形式、表演、实践有关的文化场所、工艺品、实物、工具。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是少数民族智慧、文化、历史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其他文化支系组成了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播和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条件允许,可对其进行申报,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注释:
①贾京生,贾煜洲.论非遗中的精神,智慧,艺术与审美——以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为例[J].非遗传承研究,2020(02):11-15.
②彭荟.浅析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以侗锦非遗服饰为例[J].纺织报告,2020(09):95-96.
③董鸿安,丁镭.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少数民族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景宁畲族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002):197-204.
④李晓英,孟小乔.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0):88-90.
⑤朱单莹.少数民族织造工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研究——以广西壮锦为例[J].西部皮革,2020(13):19-20.
⑥郑泽蒙,张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012):192-19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