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朝鲜族“象帽舞”的研习中分析其文化及“技艺”性特征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2956
黄福营

  (延边大学 艺术学院,吉林 延吉133000)

一、“象帽舞”的文化背景

据记载象帽舞早在高丽时期就已出现,相传当时人民在耕作时为了防止被虎狼之类的野兽伤害,就把大象的毛插在人的帽子上,然后随着左右摆动起到了威慑野兽的作用,之后在人们的传承中不仅起到了实际的效应而且形成了一种节日的传统 ——象帽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碰撞,象帽舞在朝鲜族自治州也广为流传。每逢秋收朝鲜族人民就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感谢上天的恩赐这种舞蹈称为“农乐舞”,而象帽舞是农乐舞的一种,且是农乐舞“技艺”中最具表演形式之一,象帽舞也是农乐舞的精华所在,其具有很高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据调查,1928年,吉林省汪清县已盛行农乐,1943年,在当时的延吉县2区,在民间艺人禹尚学的率领下表演了《农乐舞》其中就包含着象帽舞,此后在延边地区更加的盛行。20世纪50年代,延边歌舞团和延边艺校就聘请民间艺人教授农乐舞等民族舞蹈,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开始了系统化的教学,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越来越重视,为了传承、推广和发展象帽舞,我们应更加关注于象帽舞的传承,努力培养更多象帽舞的接班人,传授其“技艺”性和文化内涵。

二、“象帽舞”的动律和技巧性特征

(一)象帽舞的基本动律

象帽舞和其他舞蹈不同,象帽舞是一种技巧性极强的舞蹈,不像其他舞蹈一样运用优美的肢体动作全面表演和展示出来。对“象帽舞”的初期学习来说,一般从“小像帽”开始学习,学习中并不像其他舞蹈需要很多大的肢体动作去“舞蹈”,而是通过人体颈部的律动从而达到象帽的“舞动”,所以说“象帽舞”颈部活动的需求会更大些。在初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人体的颈部是象帽的重心之处,在练习过程中颈部需保持一种松弛的状态,只有在松弛的状态下不停的“甩”动才能让象帽彩带保持一直的旋转状态。如果掌握不好象帽的旋转路线,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说直接完成象帽舞的练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期更多的是对象帽舞动律的掌握。

  象帽舞初期的练习虽然不需要太大的舞蹈基础,但到练习中期,舞蹈的基础作用是相当大的。“甩”的技巧是作为“象帽舞”最基本的动作。初次接触象帽舞不是直接戴在头上“甩”的,而是以最简单的方法去找象帽的运动动律——舞者需双手拿道具,放于身体前方中间位置,运用朝鲜族舞蹈蹲的动律来完成舞蹈的初学,初学时双手拿象帽放松放于身体中间,随着蹲起的动率使彩带旋转切记手不能随着摆动,初期如果说“甩”是舞蹈的基本动律,那么“蹲”则是“甩”的动力。只有在“甩”和“蹲”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使象帽的彩带旋转起来,只有初期掌握了象帽舞的基本动律,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练习。

(二)象帽舞中的技巧性特征

象帽舞作为一种技巧性极强的舞蹈,在技巧上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象帽有“大、中、小”之分,区分“大、中、小”的依据并不是象帽的大小而是象帽的尾坠和彩带长度来区分的,初学者一般从小象帽开始学起其次才是中象帽,但能达到接触大象帽的表演是很少的。小象帽的表演技巧性多以快速变化为主,速度的快慢和方向的变化使表演形式变得也多种多样,由于小象帽彩带短和尾坠小的情况,所以舞动起来是相对容易控制的,这样象帽的表演形式也是自如的,所以说“小象帽”的技巧性多在于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中象帽”相对“小象帽”而言所需要的技巧性会更强一些,而且危险度也有所升高,中象帽的尾坠和彩带都会相应的变化,所以在学习“中象帽”的时候身高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中象帽”和“小象帽”的技巧性大概相似,但是在表演上由于“中象帽”的彩带变长,所以其表演形式也是绚丽多彩的。在表演“中象帽”时,表演者是用颈部的力量来频频的摇动头部和颈部,这样可以使头上戴的象帽的彩带如风般旋转,如同车轮飞转一样在舞者头顶和身体四周划出,时而水平、时而直立,变换莫测,从而“描绘出”一个光辉耀眼的彩环,表演形式繁多,例如“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有时女舞者边舞边走进彩环中央穿梭,共同即兴表演,以此来表现男舞者的高超技艺,与此同时带给欣赏者一种悦目怡心的审美感觉。象帽舞发展至今,已由过去的简单的“左右甩”和“平甩”两种表现形式,演绎到如今的“抖甩”“飞甩”“豆甩”“叠甩”“旋甩”“狂甩”等多种表演形式和更为复杂的技巧。其中,甩象帽作为象帽舞的基本动作技巧,这种技巧就是舞者让头上戴的象帽上的飘带旋转起来,似车轮一般在舞蹈者的头顶飞舞,进而在灯光的照射下形成一个光彩耀人的光环。同时使用更高难度的新技巧,例如“抖甩”“飞甩”“立甩”等,这些新技巧的使用虽然为象帽舞的表演增加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使得象帽舞有了新的风格和审美特色。

三、“象帽舞”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一)象帽舞道具的制作与传承

象帽舞从过去的田间地头民俗活动,随时代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舞台表演形式,其道具也是一次次的发生了提升,无论是从象帽的形状、选材到彩带的长度都发生了改变。在过去象帽的制作上是十分繁琐的一项技术,在过去的象帽的制作是纯手工的制作。表演象帽舞最重要的道具就是象帽,然而过去要制作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象帽,其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制作环节众多,制作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复杂的,由于其严格而复杂的制作流程,这将十分考验制作道具的艺人的技术和手艺。首先是材质的选择上,材质选择需要挑选匀称的葫芦,为了美观还需要少量的油漆,最后还需要上等的牛皮制作成绳子和彩纸作为点缀等,这样一个“象帽舞”的道具所需的材质才算准备完整。

  在制作上做工需要细且精,制作过程大概是需要把准备好的均匀葫芦分成两半,然后我们需要用木头把它支撑成一个圆柱形头部,下面是球形和圆柱形,插入葫芦底部的中心点,然后在上面刷上一层漆作为点缀。最后,需要牛皮做的一张彩色纸贴在柱头的位置上,但必须贴到正中间位置,等待晾干,这才是一整套完整的象帽的制作程序。这种繁琐的制作手艺已经很有年代感了,也正是在前辈们的传承中的创新中,现今的象帽舞道具无论是在美观上还是在制作水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这种提高都是从先辈们所留下来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步步提高。从原先的繁琐手工工艺一步步传承中摸索创新,从田间地头表演时所用的“葫芦”制作的道具,到现如今舞台表演所用的精美道具,这离不开传承中的创新,可知象帽舞不是自然资源,而是可持续可继续发展挖掘的传统艺术。

(二)象帽舞的艺术性特点及价值

象帽舞追根溯源至古朝鲜,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有着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朝鲜族人民可以将生产和生活情况融入到象帽舞的表演中,“象帽舞”不仅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用来研究朝鲜族文化和及民俗信仰,象帽舞在艺术形式和文化领域上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象帽舞不但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还是朝鲜族作为娱乐特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通过学习象帽舞能很好的了解朝鲜族,更能很好的融入到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中来,通过切身的学习象帽舞,可以在研究民族的艺术方面获得更好的突破,能丰富我国民族民间舞形式和在民族民间舞上做更好融合,使得民族民间舞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我国民族民间舞多样性和其具有的重要性。

  不同于其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象帽舞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文化资源,是可以让人们继续挖掘和研究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资源,我们只要在紧跟时代的潮流和保持象帽舞原有的优秀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才可以让象帽舞能够不断创新和传承开发,象帽舞的传承发展也能够带动当地部分产业的发展,象帽舞作为朝鲜族自治州特有的舞蹈,每年都会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来观赏它,于此同时促进了延边州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旅游业的发展间接的带动了餐饮等企业的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延边州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要将其传承下去,使得象帽舞走出去,走进千家万户中,这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使保持我国民族特色中的少数民族特色,是我国能够更好的屹立在世界之林。

四、结语

正所谓“观其舞,知其德”,象帽舞作为朝鲜族农乐舞的最高表现形式,在继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也不断的提升着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观看象帽舞,可以了解朝鲜族人民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通过研究、分析象帽舞,可以发现朝鲜族人民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神气质。观其行,听其声,闻其意,象帽舞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积淀,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特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艺术鉴赏价值。因此,象帽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是朝鲜族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是值得我们花费更大的精力去认识、研究的优秀民族文化,更值得我们努力去发扬传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