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器以藏礼:民俗婚嫁漆器的本原文化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3002
刘敦婷

  (江苏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一、引言

中华传统民俗中的婚姻极其注重“礼义之本”的说法,婚礼也必须在“礼”的束缚中进行,可见“礼”在传统的婚俗中有重要地位,正因如此,婚礼中的用具也必须秉承“器以藏礼”的思想:整个婚礼过程中的所有器具的形制、纹饰、方法、功能、使用程序等等诸多方面都必须契合婚礼中对“礼”的定义。民俗是直接反映本原文化思想内涵的存在,而漆器作为民间极具象征意义的物品是结婚陪嫁品的首选,其中所蕴含的“礼”恰恰与本原文化有了不谋而合的共同道路。

二、婚嫁漆器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形成于人类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并具有该社会历史时期明显的时代痕迹,因而民俗是具有明显的历史性的。民俗的历史性既显示了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也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民俗包含的元素十分丰富,以婚俗文化的演变为例:婚俗文化作为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也经历了许多历史的变迁,从婚俗变化可以推断出民俗变迁的风貌,传统的婚俗一般包括八个步骤:按时间先后顺序可划分为相亲、送礼、合婚、送彩礼、“送日子”、嫁娶、唤回回、回门。此过程基本遵循“男先女后”,无论是登门拜访,还是送礼提亲,均由男方先;“有来有往”,婚前女方倘若对此婚事满意,应给予明确的回应,婚后男女两家之间的走动也应有来有往。

  漆器作为中华漆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十足的文化底蕴,它承载了古人追求高超技艺的坚定,也留下了最质朴的本真。中国漆艺术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创造了种类丰富的品种和技法,直至现今,现代漆工艺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扬州、山西、福州等地,每个地区的漆器特征也有很大的区别。婚俗中为了彰显女方家世地位,常常选择能营造器具华贵的漆器作为陪嫁,体现“器以藏礼”的思想。婚姻习俗中所使用的器物在表达婚姻之“礼”这方面有两个途径:一方面,婚姻赋予的仪式感和规范性需要通过使用器具来进行确定,这是对“礼”的表述和确定;另一方面,婚姻中道德伦理观念通过婚俗器具宣传,再通过使用器具了解“礼”的内容和准则,这种物质的使用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教化的作用。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婚俗是民俗的重要部分,而漆器则是婚嫁中必不可少的器物,所以漆器在民俗中也占有相当大的地位。撇开婚嫁不说,由于漆工艺富丽精致、古朴典雅的特性,所以它在民间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

三、婚嫁漆器的含义表达

漆器出现在人类社会初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漆器的功能主要是以实用为主,造型也是依据衣食住行的不同功能需求而设计,最常见就是餐具和家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工具,比如斧、锤等工具,这些工具的出现有助于拓展漆器新的造型,尤其是漆器胎骨的制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漆器的门类越来越多,出现了实用器具、家具、丧葬用品、娱乐器具、甚至是漆器制成的兵器;到了秦汉时期,漆器不再是单一出现,而是开始以组合化系列化的形式出现,因此漆器也有了更多的功能;宋代,漆器的发展逐渐进入顶峰,更多的日用品都采用了漆器作为材质,造型也更加新颖多变;经历了宋朝的发展,平遥漆器在元代进入了黄金时期,等到了明清,漆器的应用更加丰富了,除了日用器具,家具造型也更加突破;但是清代漆器造型虽然很多突破,但是制作过于精细,很多装饰显得过于繁琐,一味地追寻皇家的口味,漆器显得有些华丽媚俗;之后进入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不断,国民生产力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漆艺慢慢的开始没落。

  漆器作为陪嫁是民俗文化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在题材上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更是在造型上、艺术风格上都体现着当地民众的审美需求、精神状态,但放置在私密内房的器具也有别于正厅、书房所用家具。传统的陪嫁器具主要有三个种类:梳妆类、家具类、食用类。梳妆类包括镜子、绣花鞋、梳子、子孙桶、剪刀、梳妆盒等;家具类包括压钱箱、躺柜、桌椅板凳、茶几等;食用类主要是餐具,包括漆碗、勺子、筷子等。在婚嫁中漆器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台州、金华、舟山、丽水一带,此外,江苏、安徽省的个别地区也有见到,这些地区出现的红妆物件器型大同小异,差别不大,其共同点为都髹饰朱红天然大漆,用以显现婚礼的热闹场面。

  《典藏民俗学丛书》①收录的顾颉刚的一篇文章《苏粤的婚丧》,是关于旧时苏州婚礼的,从中可以看出清末年间苏州的婚嫁物件中是有朱红漆物件出现的。顾颉刚收录了一份苏州的“光绪十五年的奁目”,其中有关朱红漆的物件整理如下:“朱漆衣箱成对、朱漆皮箱成双、朱漆箱橱成对、朱漆丝箩盘心、朱漆浴桶全事、朱漆足桶全事、朱漆粉桶全事、朱漆提桶成对、朱漆瓜桶成对、朱漆套桶全事、朱漆鞋桶成对、朱漆碗桶全事、朱漆水桶全事、朱漆灰桶全事、朱漆面桶成双、朱漆果桶成双、朱漆子通成对、朱漆孙桶成对、朱漆儿桶成双。”顾颉刚在文中提到,这是旧时苏州最起码的排场,从中可以看出,此地清末年间的嫁妆物件种类是有朱漆的木制器皿出现的,并且从器型种类及称谓上面都与宁绍地区的红妆物件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推断苏州一带的确是有红妆物件出现的。

  通过上文中漆器在婚嫁中的应用,可以总结出三个明显特点的表达方式:

  一是陪嫁品的色彩一般都是红色的,在中国,红色历来代表着喜庆、吉祥,在符号学里红色代表了太阳的色彩,所以结婚被大众称为“红喜事”,为了迎合喜庆,婚嫁中的漆器基本选用红色;

  二是陪嫁品的数量,婚嫁用品一般都是双数,成双成对的物品象征着新人出双入对,在嫁妆清单中看不到单数的存在,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单数象征着不吉利,对新人来说是没有祝福意义的,所以我们从陪嫁清单中看到的物品都是成双成对的;

  三是在婚嫁中,漆器表达着“如胶似漆”的意义,是对新人今后生活的的美好祝福。

四、器以藏礼:婚嫁漆器与本原文化的关系

对于本原文化的哲学研究,上文提到的靳之林先生所作的研究和理论解释最为深入和透彻。在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中国本原文化为诸子学说等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根本上先于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的氏族文化。那么中国本原文化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靳之林认为,中国的本原哲学有两个内容,即“阴阳相合,化生万物”和“万物生生不息”,具有人与自然阴阳相合、生生不息的共生共荣意识。

  张道一先生在叙述民间艺术特征时,说出民间艺术“是同广大人民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就其主流来说,多带有实用性,既保持着本原文化的特点,又是本元的。虽然有一部分也带有‘纯艺术’的特点。但仍距其实用性分离不远”(《张道一文集》②)。这里不仅指出了民间艺术具备的实用功能和本原文化特点,更重要的是更深一层的揭示了民间艺术与民众生活之间的关系。人民喜闻乐见的形象常见于漆器的绘制上,比如牡丹、金鸟、荷花等,这些形象承载着新婚夫妇对以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憧憬。而婚嫁中的漆器是随着女方嫁妆进入到男方的家中,这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绘制在漆器上既寄托着对新人生活“如胶似漆”的祝福、对生命真谛的真实体验,更反映出漆器制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正是这些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原始的本原文化装扮了人民的多彩生活。

  一切生物的本能都来自于生命与繁衍,“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并由此升华为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的宇宙观。人类的遗传靠的是遗传基因的传承,人类各民族文化的传承,靠的也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即民族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的传承,中国民间美术就体现了这种文化上的传承”(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③)。

  婚嫁作为人类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说是生命繁衍的法定前提,而婚嫁中的器具理所当然的承受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美好寄托。漆器在婚嫁中的普遍存在是承受了人们寄托的载体,从漆器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本原文化的精神,所以漆器的存在是本原文化精神的延续,并一直传承下去。

五、结语

本文探讨的民俗婚嫁文化中漆器的存在与中国本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精神的传承。通过从民俗和婚嫁的关系入手,探析婚嫁漆器在民俗中的重要地位,再对本原文化和民俗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揭示漆器和本原文化的关系内涵。

  本原文化蕴含的生生不息、阴阳相合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从民间来,民间的元素包罗万象,这些丰富的元素蕴含了本原文化的生生不息思想,漆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民间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漆器与本原文化之间一定不是对立的关系,故理清民俗和婚嫁、婚嫁和漆器、漆器和民俗的关系,就可以整理清楚漆器和本原文化的关系。本文在论证的基础上展示了漆器蕴含的“如胶似漆”思想,是对本原文化的精神延续,是本原文化的传承。

  注释:

  ①叶春生.典藏民俗学丛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②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③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