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133000)
一、三道弯概述
三道弯属于一种专业的舞蹈术语①,在不同舞蹈表演中的呈现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表现特征多为造型上的曲线美,通过S型的体态造型,形成动态或静态动作。而这种S型的肢体美感多是通过演员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配合产生的,多部位之间共同形成了运动的相互关系。通过舞者姿态造型展现出来的三道弯体态,更呈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二、敦煌舞及傣族舞中三道弯审美内涵的来源
三道弯能够有效强化民族民间舞蹈的韵律形象,当舞姿具备一定的韵律美感时,才能够有效强化其中的律动气息。现如今,三道弯已经成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习惯和标准。(一)敦煌舞中三道弯的审美内涵来源
敦煌舞主要源于壁画中留存下的历史文化形象。莫高窟中对伎乐舞形象的塑造中就将女子S型的曲线鲜明的体现出来。其次,敦煌舞在其身体部位之间的交织上,通过肋、胯、膝之间的和谐关系共同组成敦煌舞的风格特征,动作当中兼融柔和的、直角的曲线去表达不同的舞蹈形象与情绪,更体现了敦煌舞的地域特色。三道弯的具体形态经过了具象化的演变,形象也更加对称、和谐,逐渐成为人们所习惯的敦煌舞的艺术形象标志。(二)傣族舞三道弯的审美内涵来源
傣族地区的气候环境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傣族人民擅长将对动物形态的模仿融入到舞蹈艺术中。孔雀作为傣族地区的“神鸟”②,模仿其形态动态就是傣族舞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段。傣族地区炎热的环境使得女性多穿着紧身的衣物,紧身的长服饰限制了人们的行动,因此舞蹈脚下动作多小巧灵动,下身半蹲的状态与劳作时每个关节的弯曲使得女性形象展现出一种曲线美,也是形成傣族三道弯审美内涵的原因之一。傣族三道弯的艺术表现与傣族人民生活的方式十分贴近,这也强化了傣族舞蹈的生活艺术气息。三、敦煌舞及傣族舞中三道弯的异同点
敦煌舞和傣族舞蹈当中舞蹈动作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同的动作特点塑造出不同的韵律风格,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形象。(一)体态、动态的比较
敦煌舞三道弯形象的创作来源于莫高窟当中的壁画形象,这类形象的创作融合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在形象的展现上具备一定的传统审美意味。敦煌舞三道弯的体态展现上多表现为身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肋、胯、膝、肢体曲线、手臂以及脚等,不同身体部位之间挤压形成了不同的曲线美,例如胯部和膝部的弯曲构成了的身体曲线,胯到胸部之间的弯曲构成的身体曲线。体态上的多道弯曲线是通过不同的身体部位推移而形成的,在不同的配合下能够形成相应不同的S型曲线美。敦煌舞三道弯的动态特征是基于其静态形象上延伸发展出来的,其中的动态形象是通过腿、腰、肘、手腕、头等身体各部位形象弯曲而形成的,尽管是动态动作,却也饱含着曲线姿势。敦煌壁画舞姿中的三道弯曲线表现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敦煌舞三道弯曲线追求艺术上的转换美感,宏观意义上追求舞姿传递出来的氛围。无论是将曲线进行哪种程度的变化,都是基于三道弯形态之上形成的。不同的S型表演使得艺术形象更为饱满③。比较典型的舞蹈形象有“反弹琵琶”。具有傣族特色的舞蹈形象,常见的有“顺倒三道弯”体态,该体态主要是基于头和身体的同向倾倒上,再反方向出胯之后形成三道弯的特征。“横向三道弯”多是收胯翘臀,上身前倾,腆胸、后卷、压腰。傣族舞三道弯的表现可以有静态、动态之分,基于静态动作上进行的动作也会演变成为动态,使其在音乐的伴奏下更具韵律。而静态化的形态在傣族舞三道弯中更倾向于塑造柔美温和的形象。但在一些舞蹈中通常也会兼具静态造型美和动态动律美。另外,傣族舞蹈更善于用舞蹈语汇来展现现实生活,因此在不同舞蹈作品中的三道弯展现也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杨丽萍老师双人傣族舞《两棵树》中,舞者通过对“横向三道弯”的运用,展现了自然生态中两棵树相互缠绕,彼此不分的场景,三道弯的运用鲜明的呈现出树木弯曲的枝干,以及向上生长的无限生命力,营造出了一种意境美,使树木的形象活灵活现。
(二)整体形态的比较
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敦煌舞蹈,带有浓厚的西域色彩,在演变过程又经过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宗教影响,使得敦煌舞的风格独具一格。敦煌舞在表现中,佛教文化因素也渗透在舞蹈的情节和动作当中,佛祖、天女、罗汉、莲花台等形象随处可见。不同人物形象舞蹈动作也不尽相同,但大都离不开三道弯形态。舞蹈《丝路花雨》的出世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敦煌舞蹈体系建立的开端,虽然体系建立时间较晚,但风格特点显著,敦煌舞中对三道弯细节的处理非常细致,例如为了体现出舞蹈本身的厚重感与稳定性,敦煌舞多通过下沉的姿态,利用推胯、坐胯等形式使得肢体弯曲,呈现出三道弯的体态。敦煌舞三道弯相较于傣族舞三道弯来说,同样也很重视整体形象的美观,例如在敦煌舞蹈中,大多数是再现了敦煌壁画最为繁盛的唐代时期的飞天女形象。飞天动作轻盈、婀娜多姿,彩带翩翩飞舞,千姿百态的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翱翔的情景。通过对壁画舞姿的模仿,也更强化了舞蹈形象的雕塑性美感。傣族舞是基于傣族历史文化产生的,傣族舞三道弯中多通过对当地现实生活中孔雀的习性来塑造真实的艺术形象,并且融合了当地人的生活特点。因为傣族炎热的气候,人们多穿小巧衣物。女性下身多穿美丽的长裙,舞蹈中常有半蹲动作④,走路的幅度也较小,在做许多舞蹈动作时双膝都会有小幅度的摆动。我们可以看到,在三道弯的表现中屈膝的动作也十分鲜明。傣族三道弯中的第一道弯从立起的脚掌到膝部,第二道弯从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弯从胯部到上身。这与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担水、扬谷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手臂动作,所以手臂三道弯在傣族舞中也多有展现。手臂三道弯形态,第一道弯是手指尖到手腕,第二道弯是手腕到手肘,第三道弯是手肘到肩部。从傣族三道弯的整体形态来说,多是以平稳舒缓的生活动作和模仿孔雀形态动作为主。并且云南地区因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动作多较为朴实柔和⑤,相较于敦煌舞三道弯来,说动律较为缓慢,追求的是以静代动,善于通过缓慢的动作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讲究悠与抻。
(三)局部形态的比较
通过对敦煌舞三道弯,以及傣族舞三道弯的整体形态比较可以看出,前者追求的是刚柔并济,后者追求的是平稳舒缓,尽管整体形态具有一些差异,但两者都是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三道弯的具象化形象的产物,局部形态上的展现可以看出还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两者传递出来的S型美学观念。都善于通过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配合弯曲形成艺术造型。而在敦煌舞三道弯中,舞姿表现上多通过头部、肋、胯部、双腿的反向运动勾勒出S型体态⑥。S型不仅在敦煌舞中有所展现,同时还表现在我国诸多民间舞当中体现,例如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⑦等。S型对东方女性曲线美的展现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人们的审美习惯。敦煌舞三道弯中对S型的展现,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佛教的影响,还受到了道教的影响,舞蹈动作追求一种阴阳平衡感,柔和稳定感。在敦煌舞三道弯的局部体态中,更讲求下半身的稳定,多以腰椎为轴线,脚下多为勾脚,其形态构造从膝盖开始,向上及胯,然后再到肋部,通过下沉,出跨,冲身等一系列动作来完成造型塑造⑧。傣族舞三道弯在局部上的变化往往牵扯着整体的变动,相较于敦煌舞三道弯来说是更是动与静相结合的,并且动作更为舒展。例如傣族舞蹈《鱼》中的姿态,舞者在上身塌腰的基础上,手臂上下如孔雀般展翅,配之呼吸和膝部屈伸,灵巧顺畅的变换动作姿态,塑造出了青春俏皮的傣家女儿的美好形象。如果说敦煌三道弯通过下半身的运动变化完成艺术展现,那么傣族三道弯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便是通过身体部位整体的运动呈现的,相较于敦煌舞三道弯雕塑性的反向推移塑造造型来说,傣族舞更具流畅线条感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敦煌舞三道弯和傣族舞三道弯都是基于我国历史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尽管两者在体态、动态、整体形态、局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是都追求S型的造型美感。两者在舞蹈表现上的异同点恰恰是对不同风格、不同地域舞蹈艺术的不同展现。敦煌舞三道弯传递出刚柔并济的西域风情,傣族三道弯传递出平稳舒缓的南方柔美,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研究,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历史文化下舞蹈风格的不同展现,同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舞蹈的绚丽多彩,舞蹈细节化的研究也使学习者更能准确把握地域性舞蹈的特性。注释:
①陈丽.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J].戏剧之家,2017(02):168-169.
②张焕婷.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审美属性[J].黄河之声,2016(03):96.
③王茜茜.敦煌舞“三道弯”的审美略探[J].音乐时空,2015(19):33.
④符永红.傣族舞中“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5(05):49-51.
⑤邹佳别.试分析敦煌舞与傣族舞的形态对比[J].北方文学(下旬),2017(02):80.
⑥许馨元.敦煌舞的风格特色与舞蹈技巧剖析[J].黄河之声,2019(18):135.
⑦王丹.浅析“三道弯”在汉族秧歌教学中的审美差异[J].艺术科技,2016(09):382.
⑧任静.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与运用[J].西部皮革,2020(04):160.
⑨张姣娇.原创作品《三道弯》中胶州秧歌与傣族民间舞蹈的体态特征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