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精准扶贫”题材戏剧作品中“第一书记”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2751
苏静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610021)

一、前言

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将现实生活展示给广大观众,充分发挥戏剧作品的艺术审美和社会功能。“第一书记”是选派到村镇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优秀党员,源于日常生活,通过艺术表演,将要反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事迹展现在观众面前,“第一书记”的服饰、发型、妆面等人物形象设计元素都应符合作品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

  艺术源于生活,将生活的厚实从生活中“拔”出来,戏剧艺术作品中的角色比生活中的人物更加符号化,而又展现出生活原本的样子,并最终回归于生活,被观众所认同,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最好印证。“第一书记”的角色塑造是直观的艺术形象,在反映剧目主题和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使观众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而不是单纯对生活原型的再现。“第一书记”的外部形象塑造既要有真实性,也要有艺术性,应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在引领和教诲的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生活是底座:形象塑造是生活语言戏剧化的立体表现

近年来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剧目众多,包括展现党员扶贫真情付出的事迹,显示帮扶群众观念转变的过程、涌现农村家庭日渐富裕的现实等内容。这些作品以戏剧的形式,展示农村面貌的蜕变和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阐扬精准扶贫的实质和内涵。作品中,“第一书记”肩负着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在戏剧作品中是灵魂人物,塑造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第一书记”形象一直是这类剧目人物造型设计的重点。

  “第一书记”的形象塑造与现实人物相关联,将类型化的人物典型化,将生活化的案例符号化,是戏剧语言的立体表现。首先需要潜入生活,深入群众,从生活中发现美、表达美,从而超越生活,在宁人信服的故事中,造就接地气的舞台形象,才能打动观众,最好地为主题服务。舞台形象的创作过程,首先是研读剧本、导演沟通,而这只是创作的准备工作,重点应落实在对当时、当地的环境和居民、背景材料等的思考、剖析、对照,提炼出现实中“第一书记”的本质精神,在形象塑造的语言上体现了本土化和现实性。

  “第一书记”的形象塑造与现实人物相区分,写实性戏剧的角色塑造就像创作一幅肖像画,观众在欣赏之余可以根据这幅画读出一篇荡气回肠的人生故事。戏剧舞台是时空组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人物形象塑造是戏剧舞台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如何进行戏剧角色和现实人物的区分,落实到技术问题。生活形象只需符合一般美学特征,而舞台形象是直观性和定型化的角色包装,通过演员形体、表演、服饰、梳妆等显示时代、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舞台形象塑造受到文学剧本、表演形式、流派风格等限制,表演者需要根据剧本以及角色的要求着装,“第一书记”的形象塑造呈现着年龄、性别、经历的不同,也肩负着传达当地民风民俗的重任。民族地区的“第一书记”在服饰设计上可直接穿民族服装,或是在服装细节上加入民族元素的装饰,并具有色彩、纹样的明显民族化倾向等。即使是普通村镇中的“第一书记”,我们在采风和设计过程中,也总是试图寻找一些当地特色,以塑造出典型性和个性化的“第一书记”舞台形象,这就是舞台艺术所特有的指代性,具有渲染角色个性、表达场景情境的作用。

三、艺术是担当:典型形象的塑造重在引领和教诲生活

扶贫先扶志,“精准扶贫”题材的戏剧作品运用群众熟悉的表演形式,通过“第一书记”的形象、表演、事迹等向观众传达主题思想,增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顽强意识,深入宣传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思想上和根基上先富起来。

  “第一书记”形象具有共性化,在相似与同一中塑造人物。“精准扶贫”题材戏剧作品中的“第一书记”均是选派到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优秀党员,都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上起到积极作用,“第一书记”人物形象塑造均从生活出发,做到形似和神似相结合。

  在形象塑造的过程中,首先对“第一书记”的生平经历、性格风貌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和研究,搜集掌握与剧中角色、剧情有关的形象资料,如照片、文件、笔记、口述等,从而准确掌握人物外部形象的基本特征;当我们对现实人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做出理性分析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冲动,热爱、崇敬、感动等情绪应投入与释放到角色形象设计的过程中。角色形象设计存在着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写实,主要通过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直接搬上舞台,充分强调人物所处的时代、地域、时令等;第二种是整体写实局部装饰,即对现实形象进行局部装饰美化,这种再现生活的真实加装饰美化的思路具有一定的设计感;第三种是写意,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强调、美化,在舞台上产生一种特殊的意境,是一种比较深层次的意象化处理。

  “第一书记”形象具有个性化,在差异与对立中塑造人物。社会环境中的经历与转变、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第一书记”的形象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烘托与塑造。《燕归》(四川遂宁川剧院演出)以沈阳恭石村为背景,“第一书记”蒋燕鸿生长在恭石村,当兵离开家乡,部队转业后成家立业,带着和家乡共同富裕的心愿,回到仍是穷山村的恭石村。蒋燕鸿的成长经历在形象塑造上应充分体现,人物形象为干净利落、笔挺正直的总格调,既体现军人作风,又有都市气息,如在衬衣细节中肩部装饰和口袋布局采用军装结构,选择挺括面料更增添军人气质,这便是蒋燕鸿这位“第一书记”的个性化形象塑造。

  除了人物因经历和背景而产生形象上的个性化以外,不同剧种在“第一书记”的设计方案上也有独特的体现。川剧《槐花几时开》(四川省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演出)以川南某县飞来镇石头村为背景,讲述“第一书记”周兴元带领全村人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一系列故事。周兴元形象以生活原型为依据,根据场景和剧情需要选择衬衣、夹克、西装等款式,而在色彩搭配和图案选择上借用戏曲元素,增添装饰性。其中一套“变脸”服装与川剧变脸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在变脸的过程中同时变换服装色彩,是用于揭示角色内心变化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使舞台形象具有个性特点。

四、“第一书记”形象塑造是设计师体验生活后的再创造

“第一书记”形象塑造的形式是稳定的,内容是多元的。人物形象塑造在以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中,起到支撑和协助演员完成表演任务的作用,其创作形式是稳定的,即在符合角色身份、性别、性格、气质、地域等基础上,通过服饰、妆面、发型等无声的设计语言,直接把演员带进角色,让观众进入剧情。而努力找准人物的身份定位、设计出符合角色特征的整体形象,在创作内容上又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第一书记”形象塑造强调舞台整体及剧目风格协调同步,在角色与角色的横向联系、角色自身的纵向发展中呈现。服饰设计在人物造型范畴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书记”造型是生活基础上的符号化,款式上常选用夹克和衬衣、西装和衬衣的搭配,挺拔干练具有一定的标识性,特殊场景下可根据人物表演状态和情绪而做局部调整,如劳动场景可以挽起袖子、敞开领口等。

  面料跟随款式确定,大致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采用常规面料,以同类色或对比色搭配来雕琢性格,或是用图案来寄情寓意,男性角色常刺绣细小精致的图案在领口、袖口等,装饰点缀;女性角色使用的图案面积、部位等可适当夸张,起到指示和美化人物的作用。

  二是常规面料的二度创作,如压褶、补丁、染色等技巧,追求艺术化的生活真实,但二度创作不能脱离剧情、环境、情绪等规定而单纯追求技艺表现,任何远离戏剧本身、脱离表演要求的技艺表达都是画蛇添足。

  色彩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横向上看,因“第一书记”的生活环境往往是在农村,低纯度色彩搭配黑白灰,可塑造清爽利落的人物形态,同时可与村民鲜亮浓烈的用色相对比;纵向上看,随着剧情推移,农村逐步走向富裕的进程,可通过服饰色彩从低明度到高明度、从低纯度到高纯度的渐变来指代。因此,人物形象塑造浓缩在款式、面料、色彩的形式中,但却可根据剧情、环境、时间、性格等千变万化,从而塑造各具个性的“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形象塑造的艺术创造要守住生活的底线。人物造型设计是戏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造型设计与戏剧作品呈现效果和主题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精神传递作用。“精准扶贫”题材的戏剧作品反映当代生活最直接的样子,“第一书记”人物形象的创造应在遵循生活原型的前提下,运用设计师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审美理想、创造才能进行不同程度的艺术化和风格化,呈现出多元中的百样性格。对“第一书记”人物形象的塑造,除讲究时空的准确之外,也应突破现代戏角色塑造的难点,不浮夸、不过分修饰,真实可信而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进而体现时代精神,烘托主题思想。

  “第一书记”形象塑造的艺术形态应有积极向上的评价。戏剧作品中,那些给观众留下深刻映像的角色,常在人物造型上再现多样化的人生,性格鲜明的角色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流传于世。塑造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第一书记”,以鲜活的正面形象占领舞台中心,汇聚成高尚、和谐的意念,使“精准扶贫”题材戏剧作品好看、真实、深入人心,真正达到扶贫先扶志的效用。

  “精准扶贫”题材作品以戏剧性冲突的巨大张力深刻表现了“精准扶贫”政策的必要性与必然性,着力于呈现冲突中的人心向善与温暖底色,“第一书记”人物形象塑造具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深刻回应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呼唤,表达对帮扶对象的真诚呵护,是民族发展与时代进步的榜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