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60)
一、前言
赣县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客家人南迁第一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重的文化沉积,境内有一座被群山环绕的著名唐代古刹——宝华寺。宝华寺原名为西堂宝华禅院,明代始称宝华寺,位于县城东北隅约69公里的田村镇东山村龚公山上,唐代隐士龚亳去职后曾栖居于此。唐开元年间,八祖马祖道一禅师到虔州传播佛法,在龚公山结茆开山课徒诲众创丛林①,此后历代高僧在此研习经法。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所立《遵宪免派差文优杂丁碑记》载:“照得宝华禅寺,创自马祖大师,奉唐敕建,祝圣选佛道场。屡代禅师参禅说戒,福国佑民梵刹。”宝华寺宝华寺声名显赫,名满禅林,唐代宗李豫敕赐名宝华禅寺,门下弟子在各地创宗立派,马祖禅师遗风甚至远播海外②。
自唐迄今,久负盛名,成为江南著名的佛寺。据传寺内除内有大宝光塔外还有柳公权、李勃等历代名家的碑铭书法石刻,但大多已不见踪迹,现存宋碑一通,明碑一通,清碑五通。
二、大宝光塔的性质功用
宝华寺大宝光塔现立于大觉殿内,塔建在“出木井”之上,为宝华寺十大胜景之首,被誉为“江南第一唐塔”。宝华寺大宝光塔为马祖大弟子智藏禅师的纪念性墓塔,由唐宪宗下诏敕建。西堂智藏禅师生于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寂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俗姓廖,虔化人(今赣州宁都人),唐代著名高僧,唐宪宗追封谥号“大宣教禅师”,唐穆宗又封“大觉禅师”谥号。智藏七岁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于马祖道一禅师门下修学佛法。智藏与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合称“洪州门下三大士”,且为三大士之首,深得道一器重,得到马祖亲付袈裟,成为佛教洪州宗的重要人物,道一归寂后,继主马祖法席,由智藏任西堂和尚承传师教,故世人称之为西堂智藏。
三、大宝光塔建造年代
关于大宝光塔的建造年代,大宝光塔塔身铭文与大觉殿前北宋所立《龚公山西堂敕谥大觉禅师重建大宝光塔碑铭》碑铭文均有记述。塔身左右两侧均有铭文,均为楷书。左侧共七十七字记文,右侧三百零七字记文。《龚公山西堂敕谥大觉禅师重建大宝光塔碑铭》碑碑额“重建大宝光塔碑铭”八字为篆体,字约三寸,左右各线刻一凤凰。碑文为行书二十四行(见附录),每行四十字,字约2厘米。据三初铭文载,此塔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虔州太守李渤为其撰了塔铭,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由皇帝赐给名“大宝光”,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毀于武宗废佛运动,唐大中七年(公元853年)宣宗复诏重修。原碑铭为唐咸通年间唐技撰,礼部尚书权德舆书丹,现存碑体为北宋元丰二年沙门释觉显重立。
四、大宝光塔造型艺术
大宝光塔通高4.6米,底宽2.99米,平面呈方形,通体由白色大理石砌成,故又俗称玉石塔。是一座典型的唐代单层单檐亭阁式方形石塔,分台基、塔身、塔刹三大部分,各层逐级内收,下大上小,十分稳固。1.台基。
底部为三层重叠的须弥座,自下而上依次为三道脚线覆斗基、浮雕卷云枭混、下层束腰、下枋、二层覆莲枭混、中层束腰、中枋、三层覆莲枭混、上层束腰、上枋、覆莲层、仰莲层,呈“圭”字形收退。须弥座各部分大多雕饰有精美的纹饰,其中三层束腰内容丰富:下层束腰每面开四椭圆壶门,壶门内部凹进并刻狮子和驯狮人及奔跑的动物形象,四面共16只狮子;中层束腰每面刻满浮雕凤凰等瑞兽,共12只;上层束腰每面用四柱隔成五段,内平面作“凸”字形壶门,内雕舞乐伎,像高4.5厘米,宽3.5厘米,仅鸡蛋大小,衣冠清晰,五官可辨,手持各色供品和箫、鼓、钵等各种乐器共计15尊,头戴如意宝冠,更营造了佛国极乐世界的气氛。覆斗基与三枋均布满线刻花草纹(部分有剥蚀)线条精美流畅的花卉纹样,两层覆莲枭混图案也略有不同。大宝光塔须弥座不仅有防水、防潮的实用性又能起到烘托玉石塔的作用。
2.塔身。
塔身四角雕八棱柱,柱底为双瓣覆莲础,塔身正面辟拱券门,内为方室,敬立大觉禅师圣像(为今人制作)。拱门左、右两侧各精雕细刻一魁梧矫健、神态威猛的金刚力士翊卫塔室,力士头戴凤翅兜鳌,阔脸浓眉,作嗔怒状,身披甲胄,肩上兽首披膊,手持宝剑,腰束肚袍,下有垂缨腿裙,腿戴胫甲,足着靴,头后有内为圆形外为火焰纹桃形头光。金刚上方各刻有妙音鸟,上半身人头人身,下半身鸟体鸟爪,背上有羽翼丰满的双翅,立于门上振翅欲飞状。头梳发髻,脸型丰腴,额头点志,袒胸露臂,项挂缨珞,臂束钏镯,左妙音鸟一手执佛珠一手执香花,右妙音鸟一手托舍利宝盘一手执香花,整体造型丰满飘逸唐风浓郁,妙音鸟出自印度神话和佛教传说,是佛前的乐舞供养的娱佛神,这种司文艺的“人首鸟”梵语称之为迦陵频伽。此外,塔身右侧外立面上有线刻图案与楷体铭文,栏杆内一棵古树挺立,上端左右各一只飞鹤。塔身左侧外立面上亦有线刻植物图案与楷体铭文。塔身之上为整块石料雕成的仿殿顶式四坡顶,四条垂脊末端雕卷鼻螭首吻张口吞脊,屋面坡度平缓舒展,翼角出檐飞挑配以朴素的条条瓦垄突出了唐代的建筑风貌。坡侧八瓣莲花纹饰瓦当、花草纹饰滴水雕刻细致,檐椽、飞椽的椽头均为矩形,檐下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分别有转角铺作(屋角柱头上的斗栱)四攒、补间铺作(柱间额枋上的斗栱)四攒,仿木的栌斗、华拱、泥道拱、交互斗、二道华拱、慢拱、升等构件雕刻清晰,其中转角铺作又添斜拱,结构更为复杂精巧,可见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斗拱雕刻如此具体在其它唐代所建石塔上较为少见,是研究唐代斗拱样式演变的重要实例。
3.塔刹。
阁顶砌二层素平檐枋承托塔刹。塔刹占整体高度比例较大,精雕细琢共九层,由底至顶逐层雕作方体刹座、山花蕉叶、覆钵、相轮、仰莲纹钵状露盘、相轮、八角伞状宝盖、相轮、仰莲纹钵状露盘、宝瓶式刹顶。塔刹精致与塔身、塔基的敦厚形成对比。塔刹各层所装饰之物皆有深意,例如山花蕉叶也称受花,是中国塔刹特有之物,由中国建筑中的脊饰演变而来;覆钵的原型为半球体窜堵波,这一印度佛塔形式伴随着佛教艺术的中国化逐渐演变为饰有莲花纹的覆钵;宝盖又称华盖、天盖、伞盖,是王者或者法王释尊的象征,以宝盖来供养佛陀,表示佛法覆盖庇护苍生之意。
现存的唐代古塔多集中在北方,江南一向比较少,大宝光塔工艺之高超、结构之巧妙、用料之精良不失为古代石塔珍品,虽不很高,但纵观全塔,比例匀称,严整开朗、庄重典雅,具有唐朝建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的风格特点,大宝光塔的造型艺术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图1 宝华寺大宝光塔实景图
图2 龚公山西敕谥大觉禅师重建大宝光塔碑铭
注释:
①马祖道一建丛林安顿禅僧,以便讲经说法,此为中国最早的佛学院.
②宝华寺影响深远,韩国、朝鲜、日本的佛教与之都有缘源,朝鲜拜佛教中迦知山派、实相山派和岗里山派都嗣法于智藏禅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