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江南民歌融入高校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6057
王 芳 夏婉莹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214122)

一、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享誉世界,而江南丰富的物产资源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了中国著名的地域文化——江南文化。古往今来,江南的盛名让人们魂牵梦绕,也使其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近年来,人们在注重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其融入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这一要求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将江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素质教育既实现了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也将实现对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反哺。

二、江南民歌融入江南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设置地域性特色课程

江南地区高校大多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文化开办地域特色课程。如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江南大学等均开办江南民歌相关课程。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开设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讨”课程,其中包含对吴歌的专题研讨,通过田野调查、作品鉴赏、课堂研讨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吴歌;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开设了“苏南地方音乐”的研究生课程,除去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学生还要进行山歌采风与田野调查等实践;自2012年开始,常熟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开设了“区域音乐文化”课程,由常熟市古里镇白茆山歌手、吴歌杰出代表性传承人徐雪元对音乐专业大二、大三学生教授白茆山歌的演唱方法;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多年来一直面向本科生开设短期“江南音乐”相关课程,在课程中包含江南民歌、江南丝竹的介绍与唱奏。

(二)设置线上公开课

自中国慕课网站出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如今,线上公开课已经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苏州大学的《江南音乐文化之美》就从丝竹、吴歌、古琴等多个方面对江南音乐进行系统的讲解,其课程简介“一门具有地域音乐文化特色,面向苏州大学全体学生及全国范围内的本科生的通识课程。更加注重对苏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江南音乐文化的基础知识,获得欣赏音乐艺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感受音乐之美,生活之美后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神。”明确且清晰的指出此课程面向全国范围的学生,是以苏州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为例解读江南音乐文化,旨在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这正是江南民歌融入高校素质教育的优秀案例。

(三)设置相关文化机构

随着各高校地域特色与教学体系的融合,许多高校都建立了专门机构以便更好的开展相关研究。如江南大学在2019年9月建立无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旨在通过对无锡地域文化、运河文化与江南文化的结合研究,探索江南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与传承方式;2012年6月,常熟理工学院建立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进一步实现该校“校地互动”的教学策略,为区域文化课程提供更多可利用资源;苏州科技大学曾于2007年7月和“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联合在常熟市古里镇创立了“白茆山歌研究基地”。在基地中有专业山歌手对学生进行流动教学,实现了学生与江南原生态民歌的近距离接触与体验。

三、江南民歌融入江南高校素质教育的路径拓展

(一)举办相关领域普及性竞赛

为更好地将江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素质教育,应对具有普及性质的竞赛进行关注,普及性竞赛一般面向全体学生,没有专业的限制,在受众层面上更广,影响力更强,更宜于对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文化知识竞赛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主流传播方式,但现今的文化知识竞赛多聚焦于汉字文化或泛性的中华文化,以江南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少,具体以某一种江南文化为主体的更是微乎其微。汉字知识竞赛的成功证明了知识竞赛这一形式的有效性,知识竞赛是一种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既能够激发参赛者的学习兴趣,又能让观赛者对相关知识了解更多。

  随着高校学生音乐需求的提高,现今多数高校都定期举办面向全校的校园歌手比赛,由于贴近学生娱乐生活,这一类比赛往往是学生关注度较高且参与度较高的,校园歌手比赛鼓励学生以原创作品或二次创作的作品参赛,若能结合地域特色挖掘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展现,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播,如当下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古风诗词歌曲,其旋律与歌词中均包含大量民族特色元素,将这些元素在表演中放大展现既是对参赛作品的提高,也能对观众起到较好的普及作用。

(二)增添相关短期通识课程

目前,高校中开设的江南民歌相关课程已积累了一定数量,但大多都是以“学唱”为中心的、面向音乐专业学生的课程。江南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音乐专业学生都对其定义与功能有着一定的了解,即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而言,江南民歌是一个较为清晰的已知的知识,但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江南民歌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陌生的概念,所以这一类课程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知识点的纵向延伸,而非知识面的横向扩大,即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一类课程虽然对传统文化的提升与专业化保护有积极意义,但不能帮助非音乐专业学生具备江南民歌的相关基础知识,无法增加江南民歌文化的传播群体。因此,为了使江南民歌文化能同时实现纵向与横向的传播与传承,未来可在保留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面向全校学生的相关短期通识课,利用短期的时间高效高质的促成非音乐专业学生对江南民歌基本知识的认知,实现传播群体与传播人数的增加。通识课是高校内相对具有高影响力的课程,短期的通识课既不占据较长时间,又能对学生起启发作用。

(三)与地区博物馆合作授课

以前,博物馆只是一个城市的人类文明留存建设,而今,随着新媒体与文创产业的发展,博物馆早已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与青年文化接轨。2020年10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已彰显了博物馆在中小学教育的作用,但中小学并不是博物馆唯一起作用的学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7年于广西考察工作时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而国际博协对博物馆的现行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也明确指出博物馆具有对公众的教育功能,所以高校更应活用地区博物馆资源,加强校馆合作,探索创新的学习方式。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博物馆具有多种优势,能够做到实物观察与历史的结合等,如渭南师范学院曾于2019年组织学生走进渭南博物馆近距离观看文物与模型,进而深入理解仰韶文化的发展。博物馆带来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原貌及意义。

(四)建立相关学生社团

通过调查发现,融合地域元素、以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为主的学生社团还在少数,很多可与江南文化接轨的音乐社团(如笛箫社、古琴社等)在社团活动中并没有抓住地域特色,而有关江南民歌的社团则基本没有。未来江南地区各高校可结合高校所在地域的传统文化与自身特色学科或办学历史建立具有创造性的传统文化学生社团,此类社团应以传统文化为中心,旨在为校内学生提供自由探索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进而通过社团的校内外交流完成特色文化推广。在社团活动的安排上,为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领悟历史。以江南民歌社团为例,社团活动可从江南民歌集体学唱开始,进而通过集体演唱、分组汇报、舞台表演、实地考察、即时教唱、与其他相关艺术学科社团合作表演等步骤逐渐加深学生对江南民歌的理解,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唱与创新转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五)鼓励跨界合作作品的产生

高校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大多数高校都具备多样性与综合性,即使是专类专科学校也包含多个学科方向,因此对同一种文化,不同学科的学生有着不同角度的解读,这些不同角度的结合正是对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方式的探索。未来应鼓励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启发下根据各学科的特性剖析其中的文化共性,寻找传统文化在不同学科中的流转逻辑,促成跨界作品的产生,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实现“传统文化——学科交融——传统文化”的正循环,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时代之中。将江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是传统文化对新时代的一种输入,而学生对其的二度创作与创新解读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转化与输出。跨学科合作作品的产生将更好的推动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化传承,使江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高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只是输出人才,其本身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价值,高校学生既是沉浸在学习中的输入体,也是能对社会产生实际作用的输出体,其作用不只体现在功能上,更体现在素质上。一个高水平的人才体系的形成源于优秀的素质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素质教育能够使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地域归属感。江南民歌作为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传递的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民俗与娱乐,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将江南民歌融入高校素质教育,是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实现对江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无论是已取得成果的实践路径,还是未来可拓展的实践路径,都是新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转化方式,意在以现代文化为媒介,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产生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了解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完成对江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与时代传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