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9)
一、前言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内部分高校雕塑专业进行了自发的教学改革,对现当代艺术理论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的创作在展览中成绩斐然。当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号召下,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流意识文化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传统雕塑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加之对专业课程思政新要求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艺术院校雕塑专业改革的步伐。本文试从新疆艺术学院雕塑教学的现状、传统教学模式利弊分析入手,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二、新疆地区高校雕塑专业改革的愿望与诉求
新疆艺术学院作为新疆地区唯一开设本科以上雕塑专业教学的院校,对本地乃至西北雕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显著贡献。目前活跃于新疆地区的雕塑人才多毕业于此,可以说,新疆艺术学院是新疆地区雕塑专业的摇篮。但目前雕塑教学与创作之间存在衔接的不对称问题,课程教学偏重于苏派现实主义传统基础性教学,而当下学院专业创作的思维角度与广度相比与强调传统基础教学的苏派,两者重心的不一致性是促使雕塑教学课程改进的重要推动力。不可否认,传统西方式教学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对精专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面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的扩招的现状和社会文化所发生的新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思维角度均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新疆艺术学院传统雕塑教学体系的利与弊
五四运动后,中国众多艺术青年由赴日留学转为赴法留学,如李金发、刘开渠等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开荒者。他们将欧洲古典写实风格传播到中国,并初步构建了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体系,在教学上崇尚严谨的表现客观的真实。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社会主义体制的确立,也同时确立了新中国的美术教学模式,那就是建立在反映人民意志为前提的苏联美术。无论苏式或法式在专业教学上都遵循欧洲的写实主义传统,均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两者差别在于对创作主题的选择,这也是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的分水岭,社会主义对无产阶级加以歌颂,而资产阶级文化审美则是法式艺术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从此,中国的高校艺术教育完成了从古代私塾和具有官方正统性的画院体制向西方学院体制的转换。中国的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制形成了西式新传统与中国古代传统雕塑老传统,并共同构建中国传统雕塑的两个历史阶段,组成了完整的中国传统雕塑体系,也对中国的雕塑事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艺术政治教育功能的偏重,影响、制约艺术对审美多元化的追求,导致美的娱乐属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艺术风格对个性化语言的研究略显不足。另外,苏联的教育体制强调人才培养的精专教育,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高,但雕塑培养学生的数量有限,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对文化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而且,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宗旨,也从根本上决定了雕塑教育的转化升级。
目前,高校教育扩招生源在全国早已实现,但西部地区高校的雕塑教学还没有充分做到与扩招同步,导致结果培养模式老化、单一化。学生面对社会各种各样流派的潮起潮落,面对学校多年未从本质改变的教学政策的客观现实,在创作领域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和不对称现象。在毕业创作环节,学生按照现有教学要求必须完成能够体现教学水准的作品,但扩招后部分学生的造型基础偏弱,在学习过程中对传统基础教学接受度不高,而他们面对现代主义偏重材料和观念艺术的诱惑早已趋之若鹜。这些现状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面对困难选择迎难而上,敢于化解消除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还是在几十年成熟的教学规矩上修修补补,是对我们是否具有时代担当意识的有力考验。
四、教学改革实践
国内众多专业院校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本世纪初期,美术学院通过外教教学选派师资出国深造,完成传统教学与当代艺术之间的有效衔接、互溶,这些经验都为我们专业建设的提档升级创造了学习的机会提供了机遇,如何有效的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以课程设置的多元性,完善教学现有的突出矛盾;(一)材料课程偏少
从现阶段本科雕塑教学课程设置来看,基础泥塑教学偏重。从头像塑造到等大泥塑,人体占总课程的90%以上,而雕塑材料课程屈指可数,严重偏少。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开拓创作思维及创作思路,创作寻求更具时代特征的雕塑作品。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美院李秀琴就在雕塑系开设金属焊接课程,对国内的现代雕塑教学注入了新的气息,也拉开了国内高校对材料课程探索的新篇章。中央美院创建文楼金属工作室进一步在材料教学方面进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符合高校雕塑现状的材料课程教学经验和成果,在国内高校雕塑教学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新局面,对高校雕塑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紧接其后,鲁美雕塑系以外教授课的方式,从思维体系上培养学生当代艺术观念意识,启发他们从观念上进行思考,改变了学校以往的侧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倡思想创新。这也是鲁美雕塑专业能够延续在国内高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关键性选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雕塑材料课程的教学从课程设置到学生创作对材料的表现都充分验证了该课程的积极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为边远地区高校课程完善提供了充足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思路。具体来看,泥塑与材料是雕塑的两种各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多年来,中国各高校的学院派教学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完备的艺术造型体系之上的,加强材料课程教学是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平衡,而加大材料课程的比重,为学生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实践创造理论体系和观念强化。
(二)数字雕刻教学的兴起
21世纪是智能化时代,从日常生活的便利到艺术创作无限的空间拓展,都使我们领略了”科技改变世界,科技创造未来”的重要。数字化雕刻对雕塑材料领域的扩展、艺术表现语言的创新等具有现实意义,既帮助艺术家从繁重的创作程序中一定程程度的解放出来,也使艺术家的创作能够借助数字技术的翅膀呈现全新的视觉体验。数字雕刻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是人类创造力的展现。在高校雕塑教学中,如何将数字雕刻应用到教学中,现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思考。美术造型基础能力是传统艺术与新兴艺术的创造之源,更是重要的基础;数字软件的建模课程是数字雕刻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对三维建模技术的掌握虽是技术层面的要求,但熟练的软件应用能力是学生天马行空的进行虚拟塑造的有力保障;雕刻设备及三维打印机运用于教学,这就决定学生对打印机雕刻技术的使用水平也是完成数字雕刻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打印雕刻的操作程序。
数字雕刻课程作为新兴艺术创新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对教学场地、人员及设备配置都有特定的条件要求。对于边远学校开设并正常使用于教学都面临较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新兴的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拥抱未来,培养高端艺术实用型人才的任务虽艰巨,但也伴随着许多的未知的机遇和美好的希望。
(三)工作室制教学的优势
工作室制是源于西方的教学模式,是按专业特色及专业教师的研究专长进行设置。大体分为具象雕塑工作室、抽象材料工作室和景观环境雕塑工作室等,并以专业方向负责人的名字加以命名。早在21世纪5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就已开设多间雕塑工作室,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师生的专长和积极性,为中国雕塑领域培养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之才。工作室制的设定,应结合不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针对性较强的开设、实施。综合性艺术院校雕塑专业四年制较为普遍,那么就需要考虑学生基础训练培养的实际情况。一至二年级作为基础积累阶段就不适合过早进入工作室。经过专业基础学习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综合考量学生后期专业方向的分化,使学生在后两年的专业学习上能够充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专业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的所长对本方向的学生加以授课指导,逐渐积累教学经验,形成有序、有积淀的良性循环体系。这项工作的实施对雕塑专业适应社会,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都将具有现实意义,时代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体制,而高效、高质的教学需要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特质,新时期孕育着变革的火种。我们面对的学生洋溢着时代的特质和青春的朝气,如何认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五、对学生思维的活跃有效的引导
教与学的过程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单向的一厢情愿的热情都违背教学实质,掌握当下学生的思想是实现教与学的前提要素。虽然我们的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但面对思想活跃、求新求异和情感丰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拥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有项关于西部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回答基本满意占比为48%,不满意想转变的占比为38.5%,可见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课程还是有许多看法。学生扩招后所面临的就业难也推动学校专业的教学改革。学生所学能够学以致用,这才是人才培养的动机和衡量教学成败的准绳。尽管我们也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如从多角度、多层面的开设专业学术讲座等,帮助学生开拓学生视野,认识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但要从根本上解决矛盾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课程设置,这才是治本之策。六、结语
教学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需要长期的思考与开放的思路,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辛苦付出,以实践和时间作为检验标准。我们坚信“变则通,通则达”,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引领下,改进创新教学对培养社会栋梁之才意义深远,今天的播种与浇灌必将迎来明天的硕果累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