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410000)
一、联觉概述
(一)联觉与音乐联觉的概念界定
“联觉”一词来自希腊语“Synaesthesia”,又被翻译为“通感”,原意为“同时感受”。指的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现象,即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另一感觉道也产生感觉,换言之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时常听到这样一种赞美,“甜美的声音”“甜蜜的笑容”等,也都是“联觉”现象的一种表现,即这样一种声音出现的时刻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听觉感受,同时也刺激到了味觉感受器与视觉感受器,从而唤起了除听觉感受以外的两种感受。这个例证也告诉我们,联觉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只是有时我们并没意识到这就是“联觉”。“音乐联觉”,即音乐活动或音乐课堂中出现的听觉感受器与其他感受器同时受到刺激,从而产生的听觉感受与其他感受共存的心理现象。作曲家运用不同的音高、音强等声音属性以及不同的速度、力度等演奏技法让听众感知乐曲中的情绪情感以及作品所描述的音乐形象,引导听众更好地理解乐曲所包含的内容。这一点引发了笔者的反向思考,作曲家运用作曲技法目的在于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听众是否可以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寻找乐曲中描绘性的旋律,将乐曲中的形象从抽象中剥离出来使音乐形象具象化呢?因此笔者从此话题着手,探析联觉与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融合。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是教育行业常讨论的话题,在教学过程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某支歌或某支舞蹈,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自主学习提供学习途径与方法。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艺术。而乐曲中的情感、形象等等都需要触发听众的不同感觉来获得对乐曲细节的感受与理解。当音乐欣赏过程中借助到听觉以外的感受时就属于“联觉”的作用范畴了,因此,“联觉”是音乐欣赏过程中一个有力的辅助手段。
(二)音乐联觉的分类
较为常见的音乐联觉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类:(1)“视听联觉”即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促进对音乐主题及形象的理解;(2)“动听联觉”,采用体态律动声势动作等加深对音乐旋律的熟悉程度,以促进后续的教学活动进行;(3)“意象联觉”,根据听众的生活经验对旋律描绘的主题与形象展开联想,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展开想象;(4)“色听联觉”,将不同音乐风格的旋律按不同的色彩进行划分,加强学生对音乐风格与类型的敏感度。在以往的教学策略研究中,有不少学者论述了培养学生联觉能力的重要性。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科技结合电影、图片、色彩,通过模仿、创作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利用联觉效应来促进课堂的高效进行。如,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采用色听联觉进行的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曲目风格,带领学生按照音乐出现的顺序进行颜色的排列,在歌曲结束后通过颜色来回忆音乐,从而达到以色听联觉提升学生音乐记忆的效果等等。
二、以联觉为基础的音乐欣赏的三个层次
(一)以听觉为主导的音响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人们通过聆听音乐可以感受到音符与节奏组合带来的愉悦与其无限魅力,单一的“音响聆听”在过去的音乐欣赏习惯中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众学者对音乐欣赏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与创新,让音乐的欣赏方式更加多种多样,但至始至终未曾脱离这一最基本的欣赏方式“聆听”。《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聆听”这一基本音乐欣赏态度,体现的是对于音乐的尊重,更是听众把握曲目思想、形象与情绪的基础,培养好的聆听习惯有利于对不同乐曲欣赏的可持续发展,也更利于听众培养音乐兴趣及对音乐相关内容的探索与挖掘。作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更要认清楚这一点,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不因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而脱离了音乐本身,而应该始终围绕音乐本体进行,培养学生好的聆听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视觉为辅助的画面导赏
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地位的提高,主要体现在“音、体、美”课堂在学校地位的提高。伴随着教育改革大潮的推进,各类教育对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进行了进一步的革新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音乐教学的方式与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音乐欣赏方式也从以往的单一“听觉”作用变得更加的多样化,较为常见的有运用“图片”“视频”等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主题的印象,以取得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这种以视觉刺激辅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方式主要体现于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设备,将音乐形象与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本身听觉作用的同时加以视觉刺激,帮助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音乐鉴赏氛围。
当然,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音乐中听觉作用与画面性、具象性的视觉作用结合既是音乐欣赏活动的主动革新,也是社会发展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随着电影、电视等画面性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视觉”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的热度与地位也是只增不减。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也不例外。“视觉”媒体与音乐欣赏活动的结合,有效的将“音乐”这一抽象艺术“具象化”,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音乐形象,是一场迎合人们精神需求的音乐欣赏革新。
(三)以听—视联觉为综合的深层审美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推动了教师及学术界对新的教学方式与音乐欣赏方式的研究与变革。例如,在本条中着重阐述的心理学与音乐欣赏的交叉应用“听——视联觉”。周海宏教授曾经提过一个“薄荷糖”与“巧克力”的例子,即,将“高音”与“低音”分别代表一块糖供人选择,在这样一个例子中显示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这正是周海宏教授用来解释“联觉”理论的例子,也用这样一个例子证明了“联觉”与其他几种知觉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感觉,只是平时不容易被注意到。
基于此,我们更应该了解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当中,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等的同时,利用作曲家创作提炼出的乐曲组织与排列,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剔除传统的“标准答案”观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听觉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创造性思维,激发听——视觉作用下的深层审美,从而更好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音乐知识框架。
三、联觉在音乐欣赏课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从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效果角度分析
回顾“全国中小学音乐课堂观摩活动”中的课例,在各式各样新颖的教学方式中不难发现,大部分获奖课堂都具备带有“联觉”效应的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对课堂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熟悉更加深刻自然。除此之外,在笔者本科实习与见习期间也有同一课例对比现象(课例取自湘教版初一年级音乐教材《欢欣的日子》),二者在课堂氛围以及课堂效果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前者运用节奏游戏导入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采用“动听联觉”带领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结构与特点,加深学生对乐曲的探索兴趣,最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后者仅将所学曲目反复播放聆听,虽然也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记忆,但没有前者效果显著。由此,笔者认为,“联觉”的运用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加自然地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熟悉与理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探索方向。(二)从学生身心发展角度分析
音乐联觉的运用原理在于当音响作用于听者的听觉时,引起其他感官的感受与体验,产生联想并引发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经验与观念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音乐内容、音乐形象的效果。中小学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联觉”是一个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调动思维发展推动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手段。
而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处于感性和形象认知的初级阶段,活泼但注意力不够集中且集中时效较短。在音乐欣赏课堂当中,运用带有“联觉”的教学策略,例如部分联觉小游戏等,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在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熟悉与理解。在高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则更能体现出运用联觉的第二点优势,根据新课改要求,“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等词汇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词汇,音乐欣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己的思维系统,处于渴望了解更多新鲜知识的阶段,在此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带有联觉手段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中一种轻松又高效的思维放松与发展手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