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群众艺术馆,陕西 宝鸡721000)
一、前言
文化产业是生产、创作和销售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根本目标。文化产业大规模发展使审美的商品属性更加明晰,文化和旅游是国家文化发展的两只臂膀,只有共同协调甩开了走,才能真正繁荣文化市场①。近些年来,在国家文化复兴、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宝鸡在文化产业新兴和文旅融合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有些方面还亟需提升进步。二、非遗保护项目走上产业发展之路
宝鸡有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别是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炎帝祭典。这些项目一直承载着本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精神世界的丰富追求,从非遗项目的自发性保护传承到《非遗法》的颁布,非遗作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一直被热爱文化的人们推崇放大,在不断衍化和进步的过程中,它取精华弃糟粕,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产业经济链,在“非遗扶贫奔小康”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20年10月,陕西省公布了首批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宝鸡的“千阳美苑刺绣非遗工坊”等四个赫然在列,这些工坊之所以入选是因为其从建立伊始就着力于非遗产品的线上线下的宣传和营销,如通过抖音、网络直播、网购等现代化的手段,带动本村本地区的农民依托非遗产品致富脱贫,将家乡祖祖辈辈守着的传统文化、非遗产品变换为可以提升物质生活的经济收入,这是文化助力精准扶贫的最好典范,所以说这是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最好决策和手段,进一步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
三、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使宝鸡文化大放异彩
宝鸡,是一座文化深厚的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已建成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13个,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一直坚持文化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决策③。着力保护非遗,推进遗产资源合理利用进而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宝鸡天时地利的先天文化优势,取长补短,因势利导,不断擦亮文化新名片。利用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发展经济,近年来,宝鸡积极投资建设古鱼国公园、翻新提升道教文化景区金台观、关学文化景区建设、燕伋望鲁台、城市书房等,根据宝鸡地理位置狭长这一特点,不断推进关山草原——九龙山——大水川一体化等5A级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建设、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人文理念渗透到文旅产业中去。近年来,宝鸡市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不断追寻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经济价值追求的契合点,把历史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真正让宝鸡的旅游“热”起来,文化“红”起来,文物“亮”起来④。据悉,2019年宝鸡全市文化产业增值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2.8亿元,增加值增速15.8%,居全省第二,彰显了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无穷魅力。非遗与研学、科技等的深度融合也有着巨大的潜力,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等在传承保护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凤翔建立了环境优雅、传承环节完整、理论构建全面、传承人带头负责的非遗传习教学基地,通过和各类高校研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完善,每年接待游客达数万人次。
四、宝鸡在挖掘文化潜能方面另辟蹊径
2020年1月,宝鸡市举行文化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当会签约文化产业项目29个,签约项目总金额116.9亿元。近年来,宝鸡文旅系统着力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先后在西安、成都、深圳、广州等城市举办文化创意创业和文化旅游推介会,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文促旅、以旅显文”、打出“看中国,来宝鸡”的宣传牌,将博物、旅游、文化三者有机结合,城市动能持续增强。近五年来,宝鸡市每年举办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不断扩大对内引资、对外交流的合作平台,对于加快宝鸡文化创新创造,产业发展升级,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化城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⑤。从产业层面看,“内循环”模式正驱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创新让旅行的品质与性价比凸显。补短板、提效能、惠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一个都不能少”,“五百米文化圈”让文化浸润道每个角落⑥。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借助IP设计、“非遗+市场+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投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五、实现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思考
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动能提纲挈领地带动文旅融合切实落地。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宝鸡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类型还略显单一、内涵挖掘不足,产业链仍不完整、科技感不够,文化创新领域较为薄弱,缺乏创新思维、欠缺盈利模式和有效渠道,难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时尚、科技元素。(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再认识
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做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⑦。要不断培养大家对于文化消费的现代理念,要以“一法一条例”作为文化工作的准则,引导更多的文化消费者建立起文化理性消费的观念,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消费体系链,也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习惯,比如看多了广场舞和广场文化活动,完全可以在多功能音乐厅欣一台高雅音乐会或非遗(西府曲子),虽说这是售票形式的,是一种文化消费,但是当我们文化部门给群众提供了这一机会和平台,人们尝到了文化浸润的甜头,以后就会慢慢地形成文化消费习惯。当然,在文化产业进步发展的浪潮中,非遗的产业化有可能形成“一窝蜂”,所以也不能一味“追名逐利”,切不能以牺牲传统技艺及其文化内涵作为代价换取所谓的“产业化”。(二)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为文化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趋利去弊,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现代化推广技术的文化旅游相融合,比如开办宝鸡非遗展览,完全可以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办展模式,利用线上互联网可以互通、互联、互动等优势,及时、高效、不断点的持续可靠特点,充分结合线下原有办展模式的特点,把观众的实地体验和线上的互动新体验结合起来,将民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和文化产业发展、旅游融合起来,将多元文化不断糅合熔融,带动文旅产业差异化发展,求同存异地切实推动宝鸡文化产业再升级。例如西府老街、陈仓老街等传统文化新兴街区,不但要有非遗作坊、还要有咖啡吧、书吧、酒吧等娱乐休闲地,甚至于中西合璧的打造舒适文化区,让人们在情绪松散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融合的优势,提升当地文化幸福指数。(三)差异化产业驱动,以形成可持续发展新业态
宝鸡市在不断探索建立新型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差异化地打造文化“一村一品”模式,从各个文化视域投射出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目标,这些由非遗牵头、乡村旅游引领的新文化业态,再经过着力打造,目的是要形成西部文化产品集散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创意新高地,这些思路、这些谋划都不能独立存在或运行,必须进行项目联动,这就需要各级工作者协同努力,推动各个项目共同发展进步,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助推“文化+科技”,加快融合媒体中心平台建设,研发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六、文化产业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从十年前开始兴起的“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到乡村春晚,城镇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基层文化部门方方面面的努力。以“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非遗”的形式逐步推进文化数字资源下乡村,夯实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依托数字媒体,新型媒介(手机)替代传统媒介(报纸等)促进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搭建“数字基础文化资源库”及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慕课”“公共文化服务云”等电子平台,不断吸引农民参与进来,深入挖掘优秀乡村文化基础资源,融合数字媒体进行经济理念拓展,将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落到实处。文旅融合是21世纪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相融合,使其国际化、全域化、品质化发展,是当下文化自信、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应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去谋求文化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注释:
①金元浦.互联网+时代:文化科技创新-创意新特征[J].江苏社会科学,2016(02):250,256.
②秦毅.陕西“十三五”:做大做强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16-01-28(10).
③娄勤俭.政府工作报告[N].陕西日报,2016-02-01(1).
④廖文杰.新兴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以苏州为例[C]//佚名.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2015:143,164.
⑤张玉蓉.加强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N].光明日报,2015-05-17(7).
⑥谢长艳.文化产业走进资本时代[J].经济,2012(08):24-25.
⑦陈庆.改革驱动,创新引领——义乌文旅融合新开路[J].文化月刊,2020(1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