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文化馆,陕西 榆林719000)
一、前言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卷,群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狩猎成功或祭祀时都会用绘画,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精神寄托。到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更是用群众文化融入寓教于乐。我党对群众文化建设更为重视。抗站及解放战争时期,群众文化在宣传革命工作,鼓舞群众的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更是把群众文化当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形式,如组建了文化宣传队,群众合唱团,业余文化小分队,开设了文化扫盲班,业余体校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室和文化站等等。十三届三中全会后,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时期,群众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再次高度重视。2017年3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政府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服务体系框架。2020年,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强国。这无疑给中国文化打了一剂强行针,也让群众文化迎来了新的春天。二、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与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需要人文的开发,因此,群众文化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以及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群众文化的多样化是国力发展、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一)群众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不仅要面临经济上的挑战,更要面临文化上的冲击。一些国家企图利用经济上的优势输入西方文化和资本主义价值观来破坏我国的团结和稳定。这就需要党和政府以群众文化为载体,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党的政策方针真正的落实,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决定因素。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自身的精神文化素质,有助于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巩固党和国家的群众基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持久动力。世界各国之间群众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群众文化可以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中国,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群众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群众是基础,只有群众广泛的参与,文化才可以蓬勃的发展。群众文化中群众的积极参与,必然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兴起,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进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进而促进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稳定开展,产生多样效益。(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一直以来,传统文化都是我国具有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发展的重要基础以及根本动力。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有一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主要就是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这些工作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宣传的过程。群众文化工作就是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元素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脚步并不断地发扬光大。三、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些年来,群众文化建设对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带来了显著的改变,但是还是存在一种“文化滞差”的现象,所谓“文化滞差”指的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不相适应,简单来讲就是文化未能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不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尤其在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文化生活还很贫乏。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我国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实际开展上,不少地区的政府以及相关单位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疏于建设,将文化工作摆在政府工作的末位,而有的则是表面上看似如火如荼,实则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或是为了应付检查,或是单纯的作秀。以上这些文化建设工作非但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精神生活水平,反而会给地区的文化建设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基层文化设施数量少,规模小,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些地区的文化设施不仅陈旧,覆盖率很低,环境较差,并不利于文化活动开展。尽管国家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较大,但在投入时缺乏规划,没有加强对设施的维护与保养。群众文化事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受到人才缺乏的制约。业务干部专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服务意识也不够,组织能力欠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在某些已开展的活动中组织不得力,造成群众未能适时有效的参与活动,又或者因为相关组织部门缺乏专业人才导致的协调不够,未能及时回应基层群众对文化建设的热情,或相关组织因方法不当未能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资金的投入,但由于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未能正视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与经济建设无重大联系的普通任务,在经济投入不够。还有经费来源单一,有些活动因为经费受限不能正常展开,失去政府支持还想继续活动,就只能自掏腰包租场地和购买服装道具等,长期以来严重削弱了基层群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严重的甚至产生反政府等不良情绪。
(二)活动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群众文化服务应该是面向的,是所有群众,但是真正参与到群众活动里的群众大多都是老年人,说明群众文化服务的对象现在不均等。经济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受教育程度也日益提升,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关注科技信息含量高的活动更多。纵观当前的群众文化活动,多以歌舞演唱,健身运动,参观展览等为主,不仅活动类别较少,而且科技含量不高,难以适应群众的现代审美需求,特别是很难吸引青年群众的关注。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缺少创新、形式单一,不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甚至已开展的文化活动群众也慢慢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三)群众文化发展不均衡,区域文化交流较少
群众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明显。同时,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群众文化服务水平落后,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得不到满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镇文化发展落后,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中西部地区,东部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内部也存在不平衡问题。各个区域发展各自的区域文化固封自守,跨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又何谈区域文化城乡文化之间的文化交融相互促进及共同发展繁荣。四、新型群众文化服务形式——数字文化馆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职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群众文化需求的迅猛增长,,传统文化馆的服务形式因其单一性、滞后性和封闭性,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服务新形式数字文化馆以其不可比拟的多元性、高效性和开放性,为创新群众文化服务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突破。数字文化馆是与数字化社会生活及群众新的需求习惯相适应,提供更为自主、便利、新颖、丰富、绿色的服务产品。它将综合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显示技术以及智能家居技术打造一个整合计算机、移动终端、户外交互式电子屏以及智能电视网络的立体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一)数字文化馆的优越性
数字文化馆建设包括线上平台和线下互动体验空间,群众既能在文化馆建筑空间里享受在场服务,又能离开文化馆随时随地享受在线服务,同时线上和线下数据连通,互相促进。线上平台包括网络云平台和艺术普及资源库(慕课系统),主要解决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使用公共文化场地设施、参与艺术普及培训、参与文化社团、群文创作展示、志愿者服务、公共文化大数据分析等业务功能。线上平台是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基础,所有的业务流程、资源利用、用户管理,包括线下实体馆的内容推送和管理都依托线上平台。线下体验空间是对文化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的一套以硬件为主的服务系统,包括大屏幕显示、触摸屏互动、体感设备、VR设备以及适度的装修改造等。(二)数字文化馆的服务功能
数字文化馆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向大众宣传文化知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任。数字文化馆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包括数字化期刊、报纸、杂志、电子书、文化动漫产品、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等。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在电脑、手机、户外电子屏或智能电视等新媒体终端享受高效的文化信息服务。数字文化馆通过提供视频点播、网络游戏、在线聊天室等功能方式,充分激发用户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满足人们放松身心、休闲娱乐、互动交流的需求,倡导文明健康、低碳环保的数字文化休闲娱乐方式,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多种先进的网络与智能化技术打造数字化、多功能的数字文化馆,依托海量的信息资源库,提供在线讲座、远程教育、数字教育资源,搭建文化馆免费培训、讲座的数字化平台,使文化教育服务惠及更广泛的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平台,数字文化馆可以及时快捷地向群众进行文化政策宣传,发布文化资讯、免费培训、免费讲座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同时,群众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在线查询最新的文化信息,及时了解政策动向,在线报名、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五、结语
群众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更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认识到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扩大参与面,形成文化网络,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活动与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