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馆,广东 广州510000)
一、前言
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是代表全省群众文化活动最高水平的顶级赛事之—,在2020年的音乐舞蹈类比赛中,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馆选送的粤语女声小合唱作品《我想讲你知》荣获音乐类银奖第一的好成绩。作为辅导人员之一,笔者参与了备赛的全程,并在几易其稿的创作过程中获得了较深的感触。二、《我想讲你知》的创作历程
《我想讲你知》是广州本土作曲家梁旗安创作的粤语同声三部合唱作品,为ABA’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作品描绘了一位留守儿童内心深处的声音,他日夜期盼着,父母能早日回家团聚;他想念、孤独又无助,内心有很多话想对父母说,却不知如何说起;日复一日,简单的期盼始终难以如愿的故事,表达了“家是永恒港湾”的情怀。这首作品简单却极具感染力,2020年,笔者选用了这首歌作为广州西关女子合唱团“云合唱”排练的曲目,在合唱团周年团庆的线上音乐会上,这首歌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恢复正常排练后,为了准备广州市第三届原创音乐大赛的比赛,我们用女声小组表演唱的形式将这个作品搬上了舞台,在这个阶段里,作品还是以一个较为传统的合唱节目形式来展现的。最终,凭借动人的旋律、融合的和声及演员们精湛的演出,《我想讲你知》获得了原创音乐大赛的金奖及优秀表演奖,并被推选到广东省里参加群众艺术花会比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几番对作品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实现了从合唱作品到情境音乐剧的一次跨界。三、塑造音乐形象的几种方法
(一)打破与融合
在备战省花会比赛的过程中,经过与作曲家无数次的讨论与磨合后,我们决定打破原有ABA’的三段结构,在作品前面插入前奏,并将原来紧密相连的AB段拆开,填入新的音乐元素——增加小提琴华彩乐段与领唱独唱的片段;在B段与A’段原有合唱+钢琴的基础上增加领唱与小提琴两个音乐发展的隐线,并进行了重新的融合,丰富了音乐的内涵与音响的立体感,将作品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二)形象的搭建
在《我想讲你知》第一版的演绎里,我们在原有女声小合唱的基础上挑选了一位团员充当留守儿童的形象,并加入另外两位团员充当“主角内心”矛盾冲突的部分。三位演员在演出过程中边唱边跳边演,呈三角形的站位在舞台上展开,用不同的肢体语言动作表达了主角期盼又伤心的内心冲突。而在荧幕上,我们也用3D建模的方式打造一个全新的卡通人物形象,与舞台上的演员呼应,丰富整个音乐故事的叙述,用灰暗色调搭建起留守儿童这一孤独的音乐形象。如图1所示。
图1“羊城之夏”上《我想讲你知》第一版演绎剧照
在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的第二个演绎版本上,为了呼应音乐结构上做出的改变,我们在舞台演绎上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调整,如将原来表现内心冲突的两个“影子”角色删除其一,减去荧幕上的卡通人物,增加记忆中母亲的音乐形象,并设计最后重逢的情节等,在演绎方式上做出新的提炼,将人物的内心冲突更加集中到主角的身上,主次更加分明。如图2所示。

图2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上《我想讲你知》第二版演绎剧照
(三)情境的渲染
在第二版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荧幕背景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从担任叙事功能,到担任描绘情境功能的转变,结合舞台灯光的冷暖色调进行音乐不同段落的“造景”,如营造孩子孤身一人回家路上的下雨街景、黄昏日落到夜幕街灯闪亮再到太阳初升的时间轴转换、思念母亲时窗外的圆月与星云、期盼团圆的月之剪影、与母亲重逢时漫天花絮飞扬的温暖场景等,结合舞台灯光的综合使用,在视觉上营造出人后有景、景中有人的立体画面。主角与合唱团员的服饰统一中又有个性化的细节对比,如用红领巾代表孩子,用白色蝴蝶中袖服装代表母亲等;小提琴与钢琴伴奏使用了全黑的服饰,在视觉上使得伴奏人员可以自然脱离于画面之外,与演员区分开来,能更好的担任一个音乐“叙事者”的角色。如图3所示。
图3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上《我想讲你知》第二版演绎剧照
(四)音乐的塑造
在《我想讲你知》的新版创作中,我们保留了原版大部分6/8拍的抒情音乐段落,用摇篮般摇晃荡漾的感觉,带回儿时幸福甜蜜的回忆。前奏部分,钢琴伴奏用了大量的八度强和声弹奏课后铃响的旋律,再现了下课后,孩子们放学的热闹情景,用前奏的热闹喧嚣烘托A段留守儿童内心独白的伤心凄冷。新版本曲谱在A段的后半部分中隐约的添加了小提琴的旋律,简单却深情,隐喻了孩子思念父母的内心,也为中段小提琴展示“孩子内心呐喊”的华彩部分做铺垫。在第二版的艺术再创造中,母亲是一个全新的角色,由于曲目篇幅较小,不易使用长时间的音乐铺垫来塑造人物角色,最终我们决定采用广府歌谣《月光光》的经典片段进行改编,来塑造回忆中母亲的形象,用戛然而止的独唱片段来表示记忆中对母亲回忆的模糊与断片,渲染了悲剧色彩,增加音乐上的戏剧性冲突,也让听不懂粤语的听众能够在这一主题响起的瞬间,马上领悟到作品要表达的深层涵义。在高潮的B段落中,运用小提琴、钢琴、独唱、合唱四种音乐织体的交织,塑造了孩子、母亲、叙事者等角色,运用复调的手法将作品推向高潮,在悲情中让人潸然泪下。
谱例:《我想讲你知》:最终版曲谱里的“母亲”solo片段

四、结语
在对《我想讲你知》几番精炼的修改过程中,笔者体会到艺术作品的再创造,离不开对作品内涵的深度发掘,离不开对音乐故事的铺陈叙述,讲好一个故事,做好一首音乐,导好一个戏,可以运用的塑造手段实在太多,只有牢牢把握住音乐故事形象的内核,根据需要融入各种塑造手段,通过音乐、视觉、场景、氛围的有序规划和组织,才能更好的打造一个立体的音乐作品,传递情感,直指人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