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略论美术欣赏课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1812
姚 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前言

中国画的产生及其发展,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其在意境意象的表现内容方面以及艺术精神的追求方面都与诗歌等文学作品保持着非常高的一致性,可以说是诗画合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对美术欣赏课中国画的意境之美的探讨及解读,有利于引领学生感受我国优秀传统美学的魅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其能够更近距离的去感受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引导学生在欣赏课程中学会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我国美术课堂中中国画的意境教学研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而中国画艺境美教学内容的有效确定,能够让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立足于美术教学实践,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思维特征,研究美术教学的发展实际情况,进而促进美术欣赏课程中中国画的意境之美的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及艺术涵养。

二、中国画意境之美的相关概述

意境主要是指艺术作品中客观景物与创作者主观情绪融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其是我国优秀传统美学的精髓所在。中国艺术美学又可以成为体验美学,其也是生命美学的一种形式,而意境的产生是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互相融合的产物,其是能够区别于西方艺术的非常独特的民族语言,也是我国艺术美学的精髓所在。中国画以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一切事物为载体,借助艺术形式将人的意识、想象、幻觉及梦境表现为能够看见或有形的东西,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索引,能够在画面或造型方面直接展示时代的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其与自然界的联系。中国画是东方非常独特的绘画语言及绘画形式,在现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保留着其自身的特色,让中国青年一代在更博大精深的艺术传统而骄傲,也有利于东方独特的艺术瑰宝大放异彩。而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领会及把握中国画的意境之美,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到传统美学文化的传承中来,并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中国画的两种意境形态分析

(一)壮阔、阳刚及浑厚

阳刚之美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中国人追求中国的境界,最早能够追溯到甲骨文时期,甲骨文字中已经出现阳字,而且古代的乐曲、舞蹈以及文章著作中,都涵盖着阳刚元素,阳刚之美作为一种艺术主流形式一直绵延至今。而阳光壮阔形态的意见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能够概括为气势雄壮、格调高远、宽阔以及意境悠长等,这些审美特征在我国古诗文中有非常重要的体现。气势雄壮是阳刚之美的关键所在,一个艺术作品如果有浩然之气,则艺术才能能够获得至大至刚的生命力与活力,这种意境形态在古诗词中体现更多,但在中国画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中国画要让山水画的画面非常有气势,则需要为整体画面营造非常广阔的空间,一般意象所的空间越为广阔,则艺术作品所涵盖的无尽之意就越发明显。壮阔型意境之美最为重要的特征是气势雄壮与其带给人心理的空间感,能带给欣赏者非常直观的感官体验,格调高昂是壮阔型意境必须要有的特征,艺术作品中的意境越壮阔,作品就越气势磅礴。

(二)阴柔与悠远

中国画意境的另外一种基本形态是悠远与阴柔,其与壮阔意境截然相反,阳刚之美的易性能够让人心动,阴柔之美则能够让人心生向往,艺术作品只有营造出了情致,才具备灵气,也就有了阴柔悠远、深涵韵味的意境之美。在我国艺术发展历程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同等重要。但总体而言,阳刚之美在秦汉之前是占主要地位的,而在汉末以后,阴柔之美成为古代艺术创作者的主要美学追求。阴柔悠远的意境之美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在中唐以后的封建社会,因为社会的原因是大夫失落情绪严重,所以很多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作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种注重追求风流、冲淡境界的风气越来越流行,晚唐之后的诗画,宋初之后的词,以至元代人的小曲及宋元的山水画,这种幽深而情远的风格成为一种艺术表达的传统。宋元以后的中国画,绝大多数会给人静谧清幽的感觉,而在幽远型意境的盛行过程中,不仅追求静谧幽深、旷远空灵的意境及情趣。在艺术作品中感慨人生无常、描绘生活艰苦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这类意境的主要特征是气势轻柔、审美深美,清幽而浑远。

四、美术欣赏课中国画意境之美的体现

(一)美术欣赏课中中国画意境之美的美育价值

美术欣赏课主要是培养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及创造生活与艺术中美好事物的能力。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利用审美眼光来观察世界,向世界传递认知及理解人类美术文化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中国画的文化及精神内核。美育主要是借助美的形象手段,培育人们具备对客观现实的情感判断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而一个国家及民族的精神文明及国民素养来自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青少年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对美术欣赏课,中国意境之美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事实上,我国很早以前就具备视角传统,但审美教育者是近代发生的事情,梁启超先生受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艺术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工具。王国维先生则是我国最早提出审美教育的人,其非常强调审美的解脱功能,认为美育是德育之助。美育在我国中学教育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美育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美术欣赏课程中中国画意境之美美育价值的探索,对中国化的教学及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艺术素养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之一,每个生命个体都应学会利用一种艺术语言媒介来表现自身的思想感情,来向人们展示自己眼中的世界。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及掌握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方式,培育学生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力。审美能力主要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对审美对象的基本特征作出特殊反应的敏锐的观察力,意象生成以及形象创造力。进行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传授美术知识及技能,进而不断延续其发展美术学科,以有效满足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形成最基本的美术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要学习美术的知识及技能,并且要在意境之美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中国画的独特魅力,进而形成最基本的美术素养及能力。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中借助广博的多元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能够形成比较健康的审美情趣,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判断力。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其他学习领域融会贯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中国画进行欣赏,并且要向学生讲述更多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意愿进行独立的思考。美术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中国画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及评价,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审美实践不断提升其审美感受,进而能够实现内化知识、完成审美力的目的。每幅优秀的中国画艺术作品,其背后都会涵盖创作者丰富的情感、思想及精神内涵,也就是意境之美,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国画进行分析,并分享其感悟,这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非常重要的途径。

五、美术欣赏课中国画意境之美的教学分析

(一)要让课堂组织灵活化发展

美术欣赏课要重视将中国画作品的内涵及形式语言有效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学习过程中来。

  首先,在上课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调研,让学生谈谈其对中国画的看法及理解。

  其次,在美术欣赏课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看完其教材上的中国画,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欣赏中国画作品的反应。在学生欣赏完毕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习小组成员写下或说出其对中国画作品的简单看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画的意境,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更真实的感悟中国画中人物的状态及心情,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中国画审美能力。在欣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画作品的魅力之后,要营造课堂情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要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中国画意境之美的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习环境。比如可以通过讲述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条件,让学生能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对现有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及再发现。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在欣赏课堂上给学生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思考的能力。比如综合法,在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和前提下进行联想及再创作,引导学生对中国画作品赏析从感性到理性发展再到感性发展,在经过内化的过程后,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进入更高的层次。

六、结语

总之,中国画最本质的内核是抒写胸臆、表达情感,其所能够呈现出的意境之美,一定程度上是创作者对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等的哲学思考,这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学思想的艺术硕果,而美术欣赏课程中对中国画意境之美的鉴赏,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中国画的无限魅力,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所以要重视美术欣赏课中国化意境之美的探究。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